2021年4月24日 星期六

面對氣候緊急時代,沒有人是旁觀者

今年是地球日51週年,當年人們所要求的地球永續,是否離我們越來越近? 顯然,事與願違,半個世紀過去了,全球進入了氣候緊急時代。


身處台灣的我們,所產生的碳排放占了全球1%;人均排放第19名,也負有相當的責任。


為了減少碳排放、降低空污,台灣必需大幅增加再生能源、減少燃煤增加天然氣,但這些轉型工作正面臨著挑戰。


例如:

地面型光電對生態保育、農漁業的衝擊。

天然氣電廠的興建對環境衝擊。

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對桃園藻礁生態的影響。


這些挑戰不是非黑即白,地球公民做為一個長期關心能源轉型、環境保育的團體,我們不斷在探求:該採取什麼立場和行動,才對台灣長遠的發展最好,不致辜負捐款會員的支持?


堅持站在兩個端點的其中一方,並不能解決問題

因此,我們採取了協商多於抗爭的運動方式,試圖緩解矛盾,努力要讓能源轉型有路可走,也為生態環境把關。


看到地面型光電的衝突,我們推動也爭取到近5000名民眾的連署,召開了數場記者會和協商會,促使政府提高了屋頂型光電的目標,從6GW到8GW,緩解地面光電壓力。我們和政府反覆磋商,建立起漁電共生「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避免了失序的光電發展。


在「興達電廠燃氣機組更新改建」計畫中,因為涉及到永安鹽田溼地的利用,同樣面臨著生態保育和天然氣減煤的衝突,最後,我們和鳥會等團體協力,與經濟部進行協商,成功爭取到燃煤2部機組提前除役,2部機組轉為備用,擴大保留了鹽田溼地的面積,成立生態保育小組。


嘗試在兩端找到前進的答案,這就是地球公民採取的立場和行動

對於藻礁保育團體所關注的桃園觀塘工業區(港)天然氣第三接收站(簡稱三接),地球公民也試圖在兩端中找答案。


我們支持興建天然氣接收站增加氣源,加速減少燃煤發電的時程,認為保護藻礁與三接工程之間並非零和關係,期待政府持續評估如台北港、林口港、外推方案等各種修正或替代方案的可能性,同時,應考量減煤期程影響最小化,藻礁保育最大化的可行方案。


由於社會討論多數停留在網路上的表態或相互攻擊,欠缺面對面的討論與基礎資訊釐清,所以我們採取了行動。


對焦討論,釐清問題

4月14日,我們聯合了13個環保團體共同主辦【三接與藻礁保育、能源轉型關係】〈對焦會議〉,邀請經濟部、學者專家,分別陳述相關論述與關鍵資訊,目的在於釐清爭點、收集意見。在對焦會議中,我們看到三接緩建對於能源轉型--減煤時程確實有影響。但是,三接對於藻礁生態的影響,至今學界的意見仍相當紛岐。


這場會議過程全程錄影,報告資料均已在網路公開,期待這是社會對話的起點,接下來有更多公共對話持續發生。


對焦會議相關資料請參考:


地球公民將會努力在8/28公投之前,釐清哪些議題的資訊充分,相對可以做判斷;哪些資訊不足,需要在有限的認知下做出判斷,或者價值選擇?我們認為政府有資訊公開和促進對話的責任,更期待社會各界也可以主動建立更多對話平台,讓公民在具有充分資訊和討論下,做出理性的選擇。


面對氣候緊急時代,沒有人是旁觀者。

地球日前夕,讓我們一起行動,記得51年前的人們的初衷!

2021年4月11日 星期日

面對大旱,啟動東港溪污染整治


2011年,在反高屏大湖的過程中,我們提出了符合「環境友善,城鄉互惠」,極端氣候下最優先的水資源調適策略,希望透過民間和政府的合作,化解政府和民間數十年的水資源開發爭議,採取真正具有永續性的行動。


我們提出三個無悔方案。

1.改善漏水。大高雄地區只要降低漏水率10%,就可以增加每日供水15萬噸以上。


2.民生用水回收,供應工業用水。大高雄地區的中洲污染處理廠,每天有8、90萬噸經二級處理的家庭污染排入大海,如果能夠提昇至三級處理,至少可以取代目前工業用水每日所需的30萬噸。


3.藍色東港溪。東港溪的供水潛能,枯水期每日可提供48萬噸的水源,豐水期更高達每日98萬噸。如果政府在沿岸做好畜牧和民生污水的管理,將水質提昇至民生用水水準,再利用現有的港西抽水站輸送至鳳山水庫,大高雄每日將增加18-68萬噸的用水。如此一來,大高雄人民可以「喝到好水」,東港溪將恢復良好的自然生態,兩岸居民也擁有乾淨的親水遊憩空間,可說是「城鄉互惠」的多贏方案。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當年這份歷史文件:

https://www.cet-taiwan.org/publication/issue/content/2700 

===============================
十年過去了,政府有做事,改善漏水、再生水陸續啟動,雖然腳步還是慢了,但已成了這次抗旱的一部分救急水。


不過,東港溪的問題,則從我二十幾年前踏入環境運動圈,在前撲後繼的官民人士努力,始終沒有看到真正的曙光。需要討論的是,為什麼進度如此緩慢?


很明顯的,單靠屏東縣政府的力量,不足以處理這個高難度的問題;做為用水端的高雄市,如何付出責任和行動,也仍待討論。


這是需要中央跨部會、地方跨縣市要合作,人民參與,才能真正改善的大工程。希望這幾天民眾和媒體的關注,可以促成一些改變,而不是增加口水。

===============================

我認為,東港溪整治此其時也,因為出現更好的契機可以處理這件事。

農委會有因應美豬進口的國產豬事業提升,其中本來就有提養豬升設備現代化的經費。

經濟部的再生能源政府持續推動中,沼氣發電有躉售價格的誘因。農委會也有獎勵補助計畫。

環保署本就有水質改善方案;屏東縣府有決心會持續提昇稽查和輔導的力道。

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持續和水利署、鄉鎮公所公私協力,推動沼渣沼液再利用的行動。


如果蘇貞昌院長可以責成政務委員(分工上可能是吳澤成政委),盡速整合各部會、地方政府的工作項目,以降低原水的氨氮指數至飲用水標準為目標,設定出期程,以科學化有效的管理完成目標,就可以創造增加供水、生態環境、提高生活品質的多贏。


東港溪水量穩定,豐枯比為7:3,相較之下,高屏溪攔河堰則為9:1。就我所知,不分官方和民間,長期關注南部水資源議題的人士,多數認為東港溪是高雄的救命水,當枯旱已成常態化,再不做更待何時?

當然,一定有許多執行面問題需要釐清,但根本上還是政治決心的問題。


===========================

東港溪污染來源

港西抽水站上游養豬約有 53 萬頭及人口 25 萬人,若以養豬一頭相當於 4 人污染量估計,東港溪污染負荷約相當於 240 萬人口當量,其中 215 萬人口當量來自養豬,佔90%,25 萬人口當量則來自生活污水,佔 10%。(資料來源,鳳山水庫水質治理方案 草案,環保署2010.11)

https://is.gd/NxcbmM


為什麼這麼髒的水,可以處理到變成安全的自來水?


2014 年起進行東港溪原水前處理工程,打造10 座生物濾池,運用工研院BioNET技術,可去除氨氮及有機質,經處理後之水質可符合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再經過後端處理後即是符合標準的自來水。(摘錄自:創新水科技研發服務網)

https://www.itriwater.org.tw/Technology/More?id=111



2021年4月8日 星期四

水資源深度改革 面對大旱不能等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56年來的大旱,水庫和河川都快見底了,第一場雨水卻不知道何時來,萬一像去年颱風不來,該怎麼辦?水資源有限、極端氣候難以預測,缺水風險只增不減,無可迴避的答案是:台灣要轉型為節水社會,不能再浪費水了。


過去幾年,政府陸續規劃建設再生水、伏流水、海水淡化廠,開鑿地下水做為備援用水,此外,改善高漏水率也有了進展。


由於上述多元的水資源方案上路,加上水利署從去年7月就啟動各項調配與節水應變措施,才讓產業用水和民生限水的時程得以推遲到現在,這也回應了環保團體長期倡議的「多元取水方案、管理重於開發」,不再以興建水庫做為唯一解方,讓水資源政策和方案朝對的方向前進。


水價合理化地下水井納管


然而,缺水仍導致大面積的農田停灌休耕,部分縣市開始限水或減供,水資源分配的合理性仍有爭議,在在顯示水資源政策尚需深度改革。


第一、水價合理化。台灣的水費負擔率全球第二低,筆者曾經在數十場演講場合,累計詢問過成千上萬名聽眾,是否知道家中1個月繳多少水費,結果只有不到10個人知道,原因在於水費便宜到無感,水費占國民消費支出比例很少,因此,有充足的條件討論水價合理化,至少可以先從擴大階梯式的水價級距,創造出節水誘因。

此外,根據水利署統計,全國1個月用水量超過9萬噸的用水大戶,占自來水供水系統近3成,在大用戶耗水費已有法源下,理應盡早開徵,同時,對台積電、中油、台塑、中鋼等相關產業用水大戶而言,供水的穩定性遠比多付出水價來得重要。


籲請經濟部盡速召開水價委員會,透過一系列的資訊公開、社會對話過程,將台灣的水價合理化,以增加節水誘因,利於再生水的使用,節水產業、技術的提昇與發展。


第二,地下水是救命水,然而,台灣地下水井納管率極微,中央和地方政府,極需建立一套符合永續利用的基準和現代化的管理制度。例如:地下水井抽取量和補注量的動態資訊數據,建立各種用戶的衝突協商機制等,才能確保地下水的永續利用;此外,對於農業用水的實際灌溉用水量也應確實掌握,同時應讓各種用水的數據透明化,才能有效推動節水與永續經營。


改善東港溪等污染增供水

第三、改善河川污染,就是增加供水。以高雄為例,在水情嚴竣下,鳳山水庫近期開始每日供應民生用水5萬噸,鳳山水庫的原水來自東港溪,水質屬中度至嚴重污染,主要的污染源來自養豬廢水,生活污水次之,由於水質很差只能供應工業用水,後來政府投資了生物處理系統,再經淨水場處置後,才做為民生的備援用水。也就是說,高雄市民已不得不使用一部分豬糞尿液過濾處理後的自來水。


事實上,東港溪的水量穩定且原本水質良好,養豬廢水並非無解,我們呼籲政府盡速整合因應美豬進口的國產豬事業提升、經濟部的沼氣發電、環保署的水質改善方案,以及環保團體和水利署、鄉鎮公所公私協力,推動沼渣沼液再利用的行動,以原水的氨氮指數改善至飲用水標準為目標,創造增加供水、生態環境、提高生活品質的多贏。


最後,我們要特別提醒政府,在美中對抗全球供應鏈重組,台商回流、半導體等投資大增等因素下,西部縣市正如火如荼擴增工業區,對於水資源的需求有增無減。如果不從需求端的成長控管,任由工業開發單位予取予求,只會讓民生、農業、工業用水陷入更高的風險。

原載2021.4.8蘋果日報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20210408/5BAHJJEKP5G4NKMHZWXUTNQYW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