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9的文章

〈新森林運動〉讓台灣人成為山的子民

李根政 @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近日,行政院宣布了「山林解禁」五大政策,開始要鼓勵人民親近山林,鼓勵孩子冒險、探險及溯溪等活動,贏得了山友與各界的掌聲,這確實是正確的方向,但是如何避免加重消費自然的疑慮,需要好好討論「山林教育」的內涵以和執行,才有辦法落實蘇貞昌院長在記者會所標舉了「向山致敬」的精神。 除了目前提出的「登山能力與自主管理、無痕山林」之外,筆者認為,應該讓登山不只是登山,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也應建立起台灣人與山林的臍帶關係,讓台灣人真正成為山的子民。爬一座山,就要對這座山的自然生態、人文歷史有基本的了解;進入 81 條林道的任何一條,應該知道林道的開發過程,損失了多少原始森林與自然資源?得到多少木材?促進保育的思考,進而培養更多有能力參與山林保育政策討論的公民。 台灣的山地占國⼟面積 70% ,而森林覆蓋國土 60% ,它是台灣精神文化的根,許多原住民族的聖地,無窮的知識寶庫,野生動植物及難以計數的生命居所,先來後到的⼈們得以安⾝立命的家園,更是不分族群地域人們生活與產業發展,珍貴的水源寶地。 台灣森林覆蓋率算是蠻高的,但並非都是原始森林,從海拔約 2500 公尺以下的針闊葉混合林,到低海拔地區的原始森林,都曾遭受過極大規模毀滅性的破壞,如同現在進行式的亞瑪遜或東南亞雨林。 四百多年來,漢人來到台灣墾殖、材薪與樟腦等需求,造成了低地森林的破壞,日治時代則開啟了大規模的伐木事業,往中海拔針闊葉混合林伐木,一直延續到 1991 年國府宣布禁伐天然林,歷經約八十年的大伐木時代。伐木事業結束後,林務局業務開始轉向生態保育,但是政府組織、林業學界的觀念和作法,仍停留在過去的伐木時代,因此衍生許多錯誤政策,引發重大爭議。例如棲蘭檜木林整理枯立倒木、先砍伐森林再種小樹的全民造林政策等。 2016 年蔡政府上台,新任農委會主委提出了三大方向:天然林禁伐、人工林認證(如 FSC )、里山倡議,開始要和國際的保育作法接軌,發展具有環境、社會、經濟的永續的人工林,某種程度來說,是為過去的爭議劃下了一個停損點,讓山林政策要邁向正常化。同時,蔡英文總統也向原住民道歉,成立了「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這其中,原住民傳統領域與國有林有絕大部分的重疊,必然要檢討山林制度,整體而言,這是一個涉...

2008.2.26 〈挑戰謝長廷〉座談會逐字稿

每逢選舉,公民社會總是不斷要面對和民進黨的關係! 我有一個舊資料夾叫「環境與政治行動」。前陣子因為在找資料,就進去看看,結果看到我留存了這份檔案。 印象中,主辦方應該有邀請我,但我後來沒答應去。那是2008年,民進黨執政八年和公民社會的許多領域幾乎割袍斷義,謝長廷要參選總統,找了公民社會的幾個人來對話,算是一種檢討或者試圖要修補和社運關係,重新取得支持的作法。 我覺得在此刻,這些提問和檢討都有其對照的價值,值得一讀。當然,2008年的中國和香港因素,以及國民黨的狀態都和現在很不一樣。 最近,有一批運動圈優秀的年輕朋友進入民進黨,這是好事。不管怎麼,民進黨仍會是台灣最重要的政黨,我並不想唱衰,如果內部有更多堅定的改革派,台灣就有機會往前走。 2016選後,我自許的責任在於壯大公民社會,已經脫離了所有政黨活動,如今是一個無黨籍的社運工作者,也無意加入當前政黨競爭之局。 如果民進黨願意改革,我很願意合作協力;如果不是,一定是監督促成改變,這是做為一個社運工作者的責任。 翻出這一段小歷史給大家參考、思考,在當前國家狀態下,政治和社會部門如何在各自的位置上,創造出正向的循環,共同守護台灣成為重視民主自由、環境、人權與平等有尊嚴的國家。 雖然說是逐字稿,但可能是整理過的版本,我在網路上看到這篇--有關陳芳明和吳叡人的提問整理。  http://bit.ly/2Sjv65z   內容更長一些,也可以再參看。 ---------------- 〈 挑戰謝長廷〉座談會逐字稿 時間:2008年二月二十六日 18:30~20:00 地點:謝長廷競選總部--維新館 ( 長安東路一段 22 號一樓 ) 出席者:陳芳明、姚人多、林世煜、簡錫堦、吳叡人、李明璁、林淑雅 【主持人林世煜】 開場詞 謝律師,好久不見,今天國家面臨很大困難,每個國民心理都充滿危機感。你身為民主進步黨的總統候選人,我想,全國每個人都想針對國家的危機和未來,就教於你,以便於可以激發創意、集思廣益。這是台灣選舉史上的創舉,讓總統參選人直接面對公民社會裡面的知識份子與社運團體的挑戰與質問。我們幾位現在就開始提出,這些全國人都很渴望探討的問題。 【陳芳明教授】 請問謝先生,你將如何重建進步的民主論述? ...

從柴山經驗看礦業法

最近因為掛布條事件,受到網路上的攻擊,很感謝許多認識我或知道我過去做什麼事的朋友,出來力挺或舉出之前的事蹟。其中有一位網友提到「李根政老師等人花了 20 年推動催生壽山國家自然公園,他得到什麼好處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台灣人得到了一座自然公園。」 首先要感謝這位朋友仗義,把這段歷史說出來。不過,先要聲明,這漫長的二十年推動歷史,個人是其中一份子,我得到比付出多。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件奇妙的因緣,我確實得到了好處。 為自然公園寫書法,拿了第一名 在自然公園確定要成立之後,一次偶然看到自然公園徵選 Logo 的活動,距離截稿不到一個月,我臨時起意,和好友俊彥商量,我寫書法他設計 Logo ,以他的名義去參加比賽。我把書法字交給俊彥後幾乎就忘了這件事,沒想到一個多月後我接到俊彥的電話說,「我們得了第一名」。我高興了很多天,除了獎金剛好是我準備捐給地球公民轉型為基金會的額度外,最高興莫過於竟然有此機會為自然公園寫上一個標準字--真是奇妙的因緣! 但真正豐厚的回報是:這一片面積約 1200 公頃,天然復育的熱帶海岸林,從家中出發僅僅幾分鐘便可擺脫城市的喧囂,進入清靜的聖地。即使已經走了這麼多年,眼前熟悉的風景仍處處⽰現著奇蹟和驚喜,入了山,全身被豐富的林相植物所包圍,彷彿是浸潤在綠⾊海洋中,疲倦的⾝心得到洗滌,⼈生的挫折,也從這裡一步步找回⼒量。 柴山給我的,遠遠比我付出的還多。 1993 年我從金門到台南教書,最後落腳高雄,起初很不能適應都市叢林的生活環境,直到老婆帶我去認識柴山,加入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才逐漸有了歸屬感。保護柴山是我第一個參與的環境運動,後來我在高雄市教師會成立了生態教育中心,仍然持續關注柴山議題,從事許多教育推廣活動,出版了二本在地的生態教育專書(梁靖薇老師等人、柯耀源先生分別撰寫),設計和提供柴山第一版的解說牌內容。 2000 年,謝長廷市長執政時,我因為見證高雄市府拆除林宏宗立委在柴山的違建而被當眾毆打,多年來,柴山雖不是我們主要的議題,但很必要的時刻仍會付出一些努力。 柴山論壇打破僵局 陳菊市長出力 2008 年底,為了打破自然公園推不動的僵局,地球公民協會聯合柴山會主辦了柴山論壇,凝聚了市府和民間保護柴山的策略和行動方案,解決了最棘手的範圍劃設問題,確認了朝向自然公園經營管理...

六年了,為了礦業改革!

2013年,地球公民從揭露保安林採礦開始,至今關注礦 業改革超過六年。在第一線研究和倡議前後有五位專職,前 撲後繼的投入,加上全體同事的協力,不曾間斷。 六年間,最早做這個議題已離職的同事潘庭,結了婚還生了 二個可愛的小孩,但礦業改革仍然路遙遠。 六年期間,歷經國民黨和民進黨執政,我們共召開過54場 次記者會或聲明稿,寫了12篇報紙投書。2017年因為 齊柏林先生過世,讓礦業改革連署暴量至近25萬人,接著 我們發動凱道遊行與集會,八千群眾在凱道上排出完美的台 灣地圖,一連串的行動,喚起公眾注目,升溫了政治壓力。 2017年六月蔡英文總統在頒發齊柏林褒揚令時承諾修礦 業法,今年六月,在原轉會上二度承諾本屆立委修法礦業法 。二年多來,我們不斷爭取礦業法列為優先法案,在立法院 中經過11次經濟委員會審查、4次黨團協商,總算在今年 五月底送交立法院長蘇嘉全協商。 儘管有小英總統的承諾,但是,本屆立委最後一個會期快結 束了,我們用盡各種體制內對話的管道,到行政院和立法院 分別開記者會喊話,只得到管碧玲幹事長回應:「礦業法有 部份重要的主張還沒協商完成,無法取得朝野共識」;「民 進黨沒有忘記對《礦業法》的承諾與期待,只要下個屆期國 會有機會過半,一定會全力推動,該修的也還是要修。」柯 總召則是用盡管道一面也見不到。 🍀 等民進黨下一次國會過半? 管委員的說法有沒有道理?林淑芬委員已指出,多次的協商 多數條文已有共識,只剩下三個條款要協商。另外,我們要 問,現在民進黨在國會不就是過半了嗎?為什麼要等下次國 會過半再來修? 關鍵的問題是:礦業法如果這會期不過,因為換了立委「屆 期不連續」,修法又得重頭來,到時候礦業很可能就錯失修 法機會。 事實上,改革的政治機會比想像中狹窄很多,立法院裡躺了 不知道多少該立該修的法案,如果沒有社會的關注或某些重 大事件催化,往往就不了了之。 過去,我們推動過的水污法、石化業放流水標準、光電業放 流水標準,不幸的,都是發生了日月光污染、台塑污染事件 才有了機會。 大家還記得前陣子的消防法修法嗎?如果不是二位消防員命 喪違章工廠火海,立法院還是不會修。 真的很不幸和悲哀,我們總是靠人命和環境的重大犧牲才能 喚起一點改革的機會。 最令人費解的是:明明礦業法修法就是幫助小英兌現政治承 諾的加分題,只要蘇嘉全院長願意召集朝協協商就有機會通 過...

台糖土地不應是廉價提款機

李根政 @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在美中貿易戰因素下,政府因應台商回流潮,正積極尋找建設新工業區的土地,媒體報導:「經工業局現勘,台糖土地以 150 至 200 公頃、完整基地、交通可達、水電供應沒有問題為篩選標準,已選出六處土地,合計超過一千公頃,分別位在台南、雲林、彰化、高雄、嘉義等地。」 同時,台積電為確保再生能源的供應,有意在屏東縣興建全台最大光電廠,估計土地面積高達上千公頃;而台糖的營農型太陽光電計畫也有上千公頃,這些大面積的農地現況可能是出租種植作物,或者造林,對地景和台灣整體的農地保護恐將產生衝擊。 從糖業沒落以來,台糖現存五萬多公頃的土地,一直都是各種需地機關的大肥肉。從中央和地方政府,科學園區、工業園區、私立大學等,陸續取得或長期租用成千上百公頃的台糖地,但是,這些土地的釋出或出租轉用是否真正惠及國家社會的永續發展,一直欠缺上位的國土和產業規劃,沒有嚴格的把關機制。 近年來,台糖公司堅持土地只租不售,黃育徵前董事長積極以循環經濟推動轉型,陳昭義董事長是否將延續此經營方向,讓台糖公司成為台灣農牧的轉型火車頭,尚待觀察。但是,如何阻擋如豺狼虎豹般的土地爭奪,恐怕不是一個國營事業可以作主,很需要社會的關注。 對於這些土地的選擇和產業規劃,應該再附加明確的條件,重新進行評估。首先應確保其在全國及國土計畫的區位合理性、不得使用優良農地(例如高雄九鬮農場)、不損害原有農業生產環境與社區生活品質,否決化整為零的開發模式(例如高雄新園農場,讓個別廠商以低於環評開發面積申請);篩選入駐產業,建立邁向「循環經濟」零排放、零廢棄、零工安的產業規範,讓外部成本降到最低。同時,需地機關必須要有明確的產業需求和規劃,不能亂喊一個數字,把台糖土地當作提款機,視為發展用地的禁癵,予取予求。 相較於轉為工業用地,營農型光電並非不可逆的土地利用,如果有良好的「環境社會評估」,選對區位和適切的規模,加上與良好的生態設計與社會回饋配套,真正結合農業經營,建立制度確保二十年後,有需要還是可以完全恢復農用,未嘗不能做為台糖土地的階段性選擇。 但除了經濟利用的需求,台糖地擔負了氣候變遷下的調適功能,八八風災之後,小村遷村地正是使用台糖的土地,難保未來沒有類似的救災求命需求。行政院國發會,應該就全國國土計畫的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