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9的文章

如何評價民進黨環境成績單

李根政 @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2018 九合一選前,有媒體問我,如何評價民進黨上台之後的環境表現。 我說,沒辦法給一個簡單的答案,因為環境領域多元,個案差異極大;而且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層級不同,就責任政治的角度,需要一個個盤點,才可以得到公允的答案。老實說,這應該是學術界或綜合性的智庫和監督組織,花時間去蒐集資料(包括環保團體的評論),進行討論或辯論才有可能。 後來,我想一個辦法,就地球公民基金會所關注的業務範疇,在中央執政的層面,畫了這張成績單。由於分數的表現法相對主觀,因此我以正、負面並列,沒有計算總分的方式呈現,就請大家參考。 先說結論:要討論民進黨的環境成績單,還是要把 2008-2016 國民黨馬英九總統執政拿來比較,就地球公民所關注的環境議題上,國民黨幾乎都是站在對立面,八年執政帶給台灣的是停滯和倒退。相較而言,民進黨蔡英文總統執政下,在能源、空污、森林議題上有所前進,但在國土計畫、違章工廠與礦業改革上,則是失分大於加分。 這張圖的「實線」代表已經確定,「虛線」尚在進行中,不確定其結果。 能源、森林該給肯定 民進黨二次執政最值得肯定的是能源政策,確定 2025 年要邁向非核減煤(從 47% 降到 30% )、再生能源達到 20% 的目標,可以說是台灣環境政策上,很大的前進和突破。三年多來,太陽光電在尖峰最高的發電量已超過核二或核三廠的兩個機組。 相較而言,馬政府時期強推大林燃煤電廠、彰工燃煤電廠,把再生能源當丑角、擁抱核四等作為,都讓台灣的能源轉型大幅落後先進國家。 但是,蔡政府在能源轉型和減碳的規劃,尚缺 2025-2050 的具體路徑和目標。行政院長賴清德在深澳電廠的頑固保守,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和藻礁保育上大失分。 2018 擁核公投期間,民進黨選擇冷處理擺爛不作為,讓環保團體抗衡擁核幫和國民黨的選戰大軍,最後落得難看的公投結果,也是嚴重的誤判。而地面型太陽光電在區位的選擇上,至今尚未建立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則需要立即改進。 民進黨在能源這題有加分也有減分,但是從大的方向和格局來看是該給予肯定。 台灣百年來的林業和森林政策,長期停留在大伐木時代的思維和作法, 2008 年馬英九總統執政期間,官僚體系又以減碳為名,強推錯誤的造林政策,把許多森林砍...

一場美麗的誤會:台糖上萬公頃造林何去何從?

  【原載報導者 投書】一場美麗的誤會:台糖上萬公頃造林何去何從? 2019/12/6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afforestation-in-the-plain-area 「種樹造林」似乎是很振奮人心的環保工作。 不幸的是,如果欠缺國土規畫、環境背景的調查、合理的目標定位、經營管理的專業配套,很可能不是想像中的美好,而是一連串資源的錯置,留給後人難以收拾的殘局。 近日,台糖平地造林因為要引入太陽光電計畫,「砍樹」發展「綠能」,似乎成了另一個爭議的戰場。但這件事不應該淪為如此簡化的二元對立,必需先了解平地造林政策的歷史脈胳及現況,做為討論的基礎。 一場期限20年的森林夢,起頭欠考量、到期沒對策 現有台糖農場的「樹海」,並非天然林,而是台糖公司從1997年開始配合政府推動全民造林(林務局)、平地造林(林務局)、環保林園大道(環保署)等造林獎助政策(註),所種出來的人工林。政府平地造林獎助為期20年,私有農地每公頃共補助58.4萬元,後來加碼到240萬元,國營事業則是每公頃共補助25萬元,後來加碼到48.8萬元。為什麼是20年?這是緣自經濟林所設定的「輪伐期」概念,意思是樹木種了20年就有砍伐賣木材的價值。 根據林務局統計,全國的平地造林面積共13,854公頃,台糖是最大業主共造林10,889公頃,私有農地則造林2,965公頃,總共花費了國庫124億元。 平地造林政策源起於山地造林政策的轉變,以及做為加入WTO後大面積農地休耕的因應方案之一。然而,對於目標的設定非常多元,顯然過於浮誇不實,大致上可歸納為:增加平地森林面積,提供國人休閒遊憩與環境教育,改善野生動物棲息環境、增加生物多樣性、減少天然災害之社會成本,以及減碳等等。然而,偏偏沒有很明確的告訴民眾:補助20年期滿之後,業主可以自行伐除,政府不能阻止,除非再提出誘因。也就是說,民眾誤以為種下去的樹會一直都在,是個美麗的誤會。 平地造林所營造的「樹海」,造林之初並未考量台灣各區域的植物生態特性,慎選樹木及生態綠化技術,反而種植了不少外來樹種、經濟、景觀樹種,生物多樣性並不高。如果補助屆滿20年後,業者將其砍除,原有的生態、景觀功能等於歸零,只能算是一個賞味期20年的種樹方案。 缺乏撫育管理,也無法提升木材自給率 就木材的經濟價值,2008年推動「...

〈新森林運動〉讓台灣人成為山的子民

李根政 @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近日,行政院宣布了「山林解禁」五大政策,開始要鼓勵人民親近山林,鼓勵孩子冒險、探險及溯溪等活動,贏得了山友與各界的掌聲,這確實是正確的方向,但是如何避免加重消費自然的疑慮,需要好好討論「山林教育」的內涵以和執行,才有辦法落實蘇貞昌院長在記者會所標舉了「向山致敬」的精神。 除了目前提出的「登山能力與自主管理、無痕山林」之外,筆者認為,應該讓登山不只是登山,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也應建立起台灣人與山林的臍帶關係,讓台灣人真正成為山的子民。爬一座山,就要對這座山的自然生態、人文歷史有基本的了解;進入 81 條林道的任何一條,應該知道林道的開發過程,損失了多少原始森林與自然資源?得到多少木材?促進保育的思考,進而培養更多有能力參與山林保育政策討論的公民。 台灣的山地占國⼟面積 70% ,而森林覆蓋國土 60% ,它是台灣精神文化的根,許多原住民族的聖地,無窮的知識寶庫,野生動植物及難以計數的生命居所,先來後到的⼈們得以安⾝立命的家園,更是不分族群地域人們生活與產業發展,珍貴的水源寶地。 台灣森林覆蓋率算是蠻高的,但並非都是原始森林,從海拔約 2500 公尺以下的針闊葉混合林,到低海拔地區的原始森林,都曾遭受過極大規模毀滅性的破壞,如同現在進行式的亞瑪遜或東南亞雨林。 四百多年來,漢人來到台灣墾殖、材薪與樟腦等需求,造成了低地森林的破壞,日治時代則開啟了大規模的伐木事業,往中海拔針闊葉混合林伐木,一直延續到 1991 年國府宣布禁伐天然林,歷經約八十年的大伐木時代。伐木事業結束後,林務局業務開始轉向生態保育,但是政府組織、林業學界的觀念和作法,仍停留在過去的伐木時代,因此衍生許多錯誤政策,引發重大爭議。例如棲蘭檜木林整理枯立倒木、先砍伐森林再種小樹的全民造林政策等。 2016 年蔡政府上台,新任農委會主委提出了三大方向:天然林禁伐、人工林認證(如 FSC )、里山倡議,開始要和國際的保育作法接軌,發展具有環境、社會、經濟的永續的人工林,某種程度來說,是為過去的爭議劃下了一個停損點,讓山林政策要邁向正常化。同時,蔡英文總統也向原住民道歉,成立了「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這其中,原住民傳統領域與國有林有絕大部分的重疊,必然要檢討山林制度,整體而言,這是一個涉...

2008.2.26 〈挑戰謝長廷〉座談會逐字稿

每逢選舉,公民社會總是不斷要面對和民進黨的關係! 我有一個舊資料夾叫「環境與政治行動」。前陣子因為在找資料,就進去看看,結果看到我留存了這份檔案。 印象中,主辦方應該有邀請我,但我後來沒答應去。那是2008年,民進黨執政八年和公民社會的許多領域幾乎割袍斷義,謝長廷要參選總統,找了公民社會的幾個人來對話,算是一種檢討或者試圖要修補和社運關係,重新取得支持的作法。 我覺得在此刻,這些提問和檢討都有其對照的價值,值得一讀。當然,2008年的中國和香港因素,以及國民黨的狀態都和現在很不一樣。 最近,有一批運動圈優秀的年輕朋友進入民進黨,這是好事。不管怎麼,民進黨仍會是台灣最重要的政黨,我並不想唱衰,如果內部有更多堅定的改革派,台灣就有機會往前走。 2016選後,我自許的責任在於壯大公民社會,已經脫離了所有政黨活動,如今是一個無黨籍的社運工作者,也無意加入當前政黨競爭之局。 如果民進黨願意改革,我很願意合作協力;如果不是,一定是監督促成改變,這是做為一個社運工作者的責任。 翻出這一段小歷史給大家參考、思考,在當前國家狀態下,政治和社會部門如何在各自的位置上,創造出正向的循環,共同守護台灣成為重視民主自由、環境、人權與平等有尊嚴的國家。 雖然說是逐字稿,但可能是整理過的版本,我在網路上看到這篇--有關陳芳明和吳叡人的提問整理。  http://bit.ly/2Sjv65z   內容更長一些,也可以再參看。 ---------------- 〈 挑戰謝長廷〉座談會逐字稿 時間:2008年二月二十六日 18:30~20:00 地點:謝長廷競選總部--維新館 ( 長安東路一段 22 號一樓 ) 出席者:陳芳明、姚人多、林世煜、簡錫堦、吳叡人、李明璁、林淑雅 【主持人林世煜】 開場詞 謝律師,好久不見,今天國家面臨很大困難,每個國民心理都充滿危機感。你身為民主進步黨的總統候選人,我想,全國每個人都想針對國家的危機和未來,就教於你,以便於可以激發創意、集思廣益。這是台灣選舉史上的創舉,讓總統參選人直接面對公民社會裡面的知識份子與社運團體的挑戰與質問。我們幾位現在就開始提出,這些全國人都很渴望探討的問題。 【陳芳明教授】 請問謝先生,你將如何重建進步的民主論述? ...

從柴山經驗看礦業法

最近因為掛布條事件,受到網路上的攻擊,很感謝許多認識我或知道我過去做什麼事的朋友,出來力挺或舉出之前的事蹟。其中有一位網友提到「李根政老師等人花了 20 年推動催生壽山國家自然公園,他得到什麼好處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台灣人得到了一座自然公園。」 首先要感謝這位朋友仗義,把這段歷史說出來。不過,先要聲明,這漫長的二十年推動歷史,個人是其中一份子,我得到比付出多。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件奇妙的因緣,我確實得到了好處。 為自然公園寫書法,拿了第一名 在自然公園確定要成立之後,一次偶然看到自然公園徵選 Logo 的活動,距離截稿不到一個月,我臨時起意,和好友俊彥商量,我寫書法他設計 Logo ,以他的名義去參加比賽。我把書法字交給俊彥後幾乎就忘了這件事,沒想到一個多月後我接到俊彥的電話說,「我們得了第一名」。我高興了很多天,除了獎金剛好是我準備捐給地球公民轉型為基金會的額度外,最高興莫過於竟然有此機會為自然公園寫上一個標準字--真是奇妙的因緣! 但真正豐厚的回報是:這一片面積約 1200 公頃,天然復育的熱帶海岸林,從家中出發僅僅幾分鐘便可擺脫城市的喧囂,進入清靜的聖地。即使已經走了這麼多年,眼前熟悉的風景仍處處⽰現著奇蹟和驚喜,入了山,全身被豐富的林相植物所包圍,彷彿是浸潤在綠⾊海洋中,疲倦的⾝心得到洗滌,⼈生的挫折,也從這裡一步步找回⼒量。 柴山給我的,遠遠比我付出的還多。 1993 年我從金門到台南教書,最後落腳高雄,起初很不能適應都市叢林的生活環境,直到老婆帶我去認識柴山,加入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才逐漸有了歸屬感。保護柴山是我第一個參與的環境運動,後來我在高雄市教師會成立了生態教育中心,仍然持續關注柴山議題,從事許多教育推廣活動,出版了二本在地的生態教育專書(梁靖薇老師等人、柯耀源先生分別撰寫),設計和提供柴山第一版的解說牌內容。 2000 年,謝長廷市長執政時,我因為見證高雄市府拆除林宏宗立委在柴山的違建而被當眾毆打,多年來,柴山雖不是我們主要的議題,但很必要的時刻仍會付出一些努力。 柴山論壇打破僵局 陳菊市長出力 2008 年底,為了打破自然公園推不動的僵局,地球公民協會聯合柴山會主辦了柴山論壇,凝聚了市府和民間保護柴山的策略和行動方案,解決了最棘手的範圍劃設問題,確認了朝向自然公園經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