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政府備忘錄--台灣環境政策的百日維新


台灣環境問題的源頭在產業經濟政策,而主政者在經濟面臨困境時,能否真正考量當代多數人民及後代子孫的利益,避免重蹈覆轍,再次提出向財團傾斜的政策,就是第一道試金石。

回顧2000年民進黨首次執政,陳水扁總統面對經濟不景氣,在2001年8月召開了經發會,結果淪為掃除勞工、土地、水資源、環評等「投資障礙」、為富人減稅的財團大會,延續了國民黨的經濟老路,2004年的新十大建設,從名稱來看幾乎就是向蔣經國致敬,其中的蘇花高、四大人工湖計畫有很大的環境爭議;接著國光石化、台塑鋼廠、中科三期陸續上場進入環評;2006年召開經續會,其結論成為蘇貞昌提出的大投資大溫暖計畫,犧牲大面積的台糖農地吸引台商回流,產業沒有升級反而倒退。同時,中國政策也從「戒急用忍」,改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從此台灣經濟加速向中國傾斜,至今已難以回頭收拾。

2008年國民黨執政至今,拼經濟的策略大同小異,2012召開的產發會,又是降低勞動成本,賦予合法快速搶地、搶水的權力,放寬環保標準的財團大會。十六年來,GDP成長的果實並未分享給多數人民,貧富差距加大,環境則持續崩壞。

新政府如果要有新氣象,首先要把環境和勞工的利益放在前面,和社會商討出路,而不是一上台就向財團請益拼經濟。

上位的經濟路線將會與下面的三大課題環環相扣:工業污染控管與產業轉型、非核低碳的能源轉型、國土與環境資源政策。

台灣的產業轉型喊了數十年,從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到產業創新條例的制定,幾乎都是掛羊頭賣狗肉,讓台灣停留在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無法升級的產業型態。反應在環保方面,不分國營私營,石化、鋼鐵金屬、電子等工業,都衍生嚴重的空污、水污、廢棄物的問題,甚至連遵守法律的低標都做不到,一而再的工安意外、非法排放棄置,使得工業界的環境信用幾已破產,更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產業後果。

高雄石化氣爆事件,就是半世紀工業發展只要錢不要命的血淋淋教訓,蔡政府與其延續馬政府倡議的石化專區,不如從現在起認真推動產業轉型,提高環境和勞動標準,建立起新的工業典範,強化競爭力。而日常的環境管理,至少應從清潔生產開始,推動大幅度的污染減量,不能再放任污染失控了。

核三廠於2025年將會除役,從現在起三座核電廠的除役、核廢料的處置,以及能源轉型的工作刻不容緩,否則將會遺害子孫萬年。非核低碳的能源轉型是大工程,從1998年起,政府已多次召開全國能源會議,提出許多政策方向和建議,但缺乏的是政治決心。其中,能源稅法能否通過,反應各種能源的真實成本,將是考驗蔡政府決心的指標。

國土計畫法於今年公告,接下來的六年半將是規劃國土百年空間新秩序的良機,但也可能變成政商合謀土地利益的機會。而山林、水資源、農地保護,面對氣候變遷的調適,更攸關台灣維生系統與生存課題。這些問題牽動複雜的族群矛盾、人與土地轉型正義、生活、生產與生態新秩序的建立,需要通盤檢討與梳理,更需要從內政部、農委會、環保署、經濟部進行業務重組與合作,一方面清理舊的負資產,二則要奠下具有百年視野的國土治理政策。 

在政府部門的權力關係上,久被忽略的「行政院永續會」應該重新啟動,讓國發會取代環保署擔任幕僚機構,藉此協調各部會的計畫圍繞在永續發展,避免政府一手亂開發,另隻手忙著擦屁股,同時打破經濟工業部門獨大,環境、農業部門淪為小媳婦的狀態。

透過行政院永續會的機制,檢視新舊政策與開發案是否符合國家永續發展指標。例如,農發條例導致農地流失;大溫暖大投資計畫,產業創新條例,把農地變工廠;交通部六年四百億的生活圈道路計劃,浮濫徵收、破壞環境開馬路;水患治理導致山上無止境的水土保持工程;失序的觀光發展等。

百日之內,如果能夠把顯而易見的錯誤政策停下來,讓只有「永續工程」沒有永續發展的工程建設,從政商黑道手中釋放出來。為人民節省公帑,為國土保留生機,就是件了不起的事。

蔡總統選前宣稱已體察到是公民社會推動了台灣的改變,民進黨要謙卑地向人民學習,並且說2016如果能順利執政,與公民團體之間的關係必須找到最大公約數。

筆者做為長期的社會運動者,深刻體認到民進黨在經濟政策上高度與國民黨靠攏,又已深陷緊密的政商關係、椿腳政治、官僚體系的泥淖之中,即使蔡總統及部分民進黨人士有心改革,未必能全盤掌握國家機器,期望新政府要有大破大立,並非易事。

國民黨垮台,台灣人民促成了第三次政黨輪替,讓政治民主往前又邁進了一步。然而,社會、環境、經濟民主的議程仍在選戰中被邊緣化,這些矛盾並不會因國民黨垮台而自動減緩。接下來,蔡政府是要讓民主更深化,引進渴望改變的人民力量來促進改革?重建國土與環境新秩序,找回國家信心,走出惡性循環?或者讓人民走上街頭才換取一點點前進,阻擋一個個開發破壞?正考驗台灣第一個完全執政的本土政權,是否有強烈的改革決心和能力。

原載報導者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environmental-policy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