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9日 星期二

台灣社運到政運觀察,寫在2016大選後

我從九零年代從事環境運動以來,一直受到國際綠色政治的吸引,記得1998年在高雄市教師會組成生態教育中心的時候,就把西德綠黨的黨綱--「綠色烏拖邦」做為讀書會的材料。選舉期間,我去拜會了吳晟老師,吳老師回憶自己也是台灣綠黨的創黨參與者之一;陳玉峯教授更在十幾年來,不斷催促我參選。台灣前撲後繼的環境關懷者,很早就意識到環境問題就是政治問題,而且也知道民進黨不可能成為以「環境永續」為核心價值的政黨,真正的「綠色政治」必需另闢道路。

不過,有很長的時間,我認為:台灣欠缺了公民社會的基礎,綠色政治的土壤還有淺薄貧瘠,因而把壯大公民社會視為最優先的事。

2013年,我感受到國家強烈的危機與渴望改變的社會動能,決定開始參與綠黨政治工作。

2016大選,綠黨和社會民主黨共組了聯盟(簡稱綠社盟),史無前例集結來自各領域社運份子和學者的候選人,得到環運、工運、藝文和學術界、反土徵自救會等社群和指標人物的支持,許多使用網路的朋友都說,綠社盟幾乎是臉書最大黨,但投票結果卻是不如預期。

十一位區域立委表現不俗,但在單一選區制度下,都離當選門檻有大段距離。
政黨票得票308,106多票,得票率2.53%,沒有席次,也沒有跨過3.5的政黨補助款門檻。

如果說,「綠社盟」是一個社運的政治實驗,那麼,這個結果帶來的啟發是什麼?

面對社運是少數的事實
選後,有網友認為綠社盟不接「地氣」,支持者都是「同溫層」,意味著離人民太遠。我認為這個評論說對了一半。

社會運動常常是在扶助受害者、弱勢者,或者為無聲的環境及後代子孫說話,不能說沒有接地氣,但關注的議題和運動方式確實離常民生活有距離,而通常關注這些議題的人或受害者是社會少數。這個少數的困境,沒有因為近年來反核、反服貿等動輒數萬、數十萬的公民運動而有大幅的擴張。這說明了,試圖以公民社會的土壤為基礎,前進政治還有很大的門檻。

如何面對媒體政治
很明顯的,綠社盟及候選人在媒體曝光的能力,選舉技術都還像是個社運組織。媒體的報導的數量和密度,都不足以讓多數人民認識到這個政黨,更不要說政策和論述。

〞長期以來,由主流媒體聚焦放大出政治明星的「媒體政治」,以及台北候選人擁有特別大發言權的「台北政治」。這二項因素形塑台灣政治風貌與政治人物的風格。〞

對於包括我在內的許多社運工作者來說,要不斷迎合主流媒體,是嚴重違背社會和政治理想的事,我的擔憂是:當我們不斷去迎合台灣惡質的媒體口味,熟悉了選舉技術,如何不背離初衷?

改變不公平的選制
就選制結構面,區域立委單一選區制,不分區立委門檻5%的高門檻鞏固了既有二大黨的利益,而全球最高的選舉保證金,高昂的選舉經費更成為金權政治的溫床。反之,沒有資源的小黨及候選人,因為沒錢打廣告,連讓選民認識的機會都沒有。

這次綠社盟的選舉花費約1500萬(未計入區域),相較於小黨或政二代、富二代的選舉經費,實在很少。

如果,台灣的選舉制度照舊,不依賴財團支持的小黨,能夠仰賴的只有更多選民的小額捐款。但要因應全國層級的大選,將是很大的困難。

不可忽略的中國因素
2014占領國會運動之前一連串社會運動,從反核、反美麗灣、大埔事件、反國光石化等,都讓新的參政者認為台灣已有相當的超越藍綠的人民力量,或者對二大黨不滿的選票,足以撐起第三勢力空間,甚至樂觀的認為統獨不是議題。

但是,投票前夕的周子瑜事件,讓許多的選票回流或集中給民進黨,以打倒國民黨或對抗中國。可預見的數個世代,任何想要挑戰二大黨的政治力量,很難擺脫中國因素產生的「棄保效應」。

面對民進黨時代的來臨
民進黨沒有在近幾年蓬勃的公民運動做出貢獻,甚至是怠忽了在野黨的職責,但因為擁有相對充沛的資源和政治實力,加上中國因素的催化,成為最大的政治獲利者。

蔡英文總統在選前宣稱已體察到是公民社會推動了台灣的改變,民進黨要謙卑地向人民學習,並且說2016如果能順利執政,與公民團體之間的關係必須找到最大公約數。

但當回顧民進黨的執政經驗,仍延續國民黨的發展路線,嚴重向財團傾斜,忽視環境、社會與世代的公平正義。我們不會樂觀地以為蔡政府上台可就可解決問題。

民進黨是否會以過去執政的經驗為殷鑑,做出改變?這是身為公民社會一份子最大的關切,也將影響未來綠黨(綠社盟)的政治空間。

〞運動者沒有悲觀的權利,因為我們正是看到世界的不美好,還持續有夢想,想要打造美好世界,促成改變的一群人。〞

經過這次選舉,我仍然不會以身為社會中的少數而灰心。但是要很認真的面對,關心環境、勞動、社會公平在國政中可能還是弱勢。往後,這些價值如何爭取更多認同,甚至願意投票支持。

誠實的面對「社運少數」、「媒體政治」、「台北政治」,在日常實踐中深化「政治教育」,持續進行議題和組織扎根,一步步建立起支撐進步政治的椿腳,以時間和加倍的努力換取空間,或許是一條出路。


做為一個從社運、從南方出發的行動者,過去三年以義務職擔任了綠黨和綠社盟的共同召集人,並且在2016大選成了綠社盟的不分區候選人。在卸下召集人及選舉工作告一段落之後,我將和過去一樣,以公民社會的一份子,持續參與和關注進步政治的發展。

2016年3月27日 星期日

向圍庄致敬

2016大選之後,為了「圍庄」的發行,寫了一批書法字,剛好藉此轉換競選人生,沈澱心情。同時,向生祥和永豐表達敬意。

永豐的詞很奇妙,深深的吸引著我。面對石化污染,少了直接控訴,卻有著穿越歷史的縱深,人與環境之間濃濃的黏著,充滿著想像力。例如「動身」中的蟲鳥風水雲雨,是那麼有表情。

有幾多水佇泥肚裡呻
有幾多風佇門前失聲
保生大帝已經扭到石化魔神
雲啊雨呀汝等做得收驚矣呀

永豐以客語書寫著大都是福佬社群居住的工業污染地帶,從高雄後勁、林園,到雲林麥寮,彰化台西村,但不忘以來自美濃的農村經驗,超越閩客族群的隔閡,賦予這主題開闊的視野。

「日曆」--記1975年林園石化工業區設廠招工。台灣工業化過程中,吸納農村勞動力進入工廠的歷史場景,躍然紙上。

石化廠,林仔邊
政府月給掛保證
滿叔報名阿姊考
夥房子弟腥出征
*腥:誘引

年少時,我一直著迷於行草書法,三十歲後從事環保運動就停了筆。除了近幾年寫春聯之外,平常已失去寫字動力。本以為此後投筆從戎,一去不復返。

不過,人生的機緣永遠難料。

2011年底鍾鐵民老師過世,在鍾理和紀念館前舉辦了追思會,舞台銀幕上永豐的詞被投影出來,文字中思想的密度,堆疊出的漢字造型打動了我,那一刻,出現了重新提筆寫字的內心戲。而生祥音樂和永豐的絕配,身處南方的場景,更是動力的來源。

每每在假日的午后,最常聽的還是生祥樂隊。

我對音樂世界的了解有限,連五線譜都不會看,師專的時候為了配合考試勉強在學校練鋼琴,但考完馬上就忘了,參加管樂社,吹了二年都還不成調,唱卡拉OK老是跟不上節拍。

但是,我一直認為書法和音樂有許多的相似之處。書法蠻像是無聲、視覺化的音樂,有些更充滿了情緒的張力。

真正傑出的書法作品,展現了生命的一期一會、此時此刻,無法複製重來一次。就我的理解,音樂家或樂團每一次的演出,應該也無法複製。

聽著生祥的樂音,讓毛筆在柔軟的宣紙上,心隨境轉,時空落筆即逝,重拾了書寫樂趣,陪伴我度過幾天的選後人生,真是難得的境遇。

「圍庄」即將發行了,很開心生祥樂隊決定採用我的毛筆字,構成封面設計的元素。同時,在募資平台上義賣的「圍庄」和「動身」封面標準字的作品,已有朋友認講。這二幅字扣除成本所得,將會捐給地球公民基金會、綠黨。


不過,我的書法畢竟是配角,最重要的還是:請大家趕快訂購雙CD!讓這個出版計畫的募資,可以盡快從目前的90%衝破100%吧!

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守護森林】3000萬株黑心柳杉不是病!但疏伐還在持續

2002.3.12,3000萬株柳杉不是病!聯合晚報。
2002年我去南投竹山訪問了黃英塗先生之後,完成了這篇「從黑心柳杉看台灣林業」。

在植樹節前夕,以「全國教師會生態教育委員會」的名義,找了幾個民間團體共同召開記者會,揭露黑心柳杉不是病的真相。

當時為了讓媒體看到紅心和黑心柳杉的真實模樣,特別請朋友從溪頭運送二塊木頭到高雄,由於市區已找不到切割原木的木材行,只好買一把小鋸子自己拼命鋸。

柳杉的切面和話題有點吸引力,隔天聯晚以近半版刊登了這則新聞。就我初步了解,後來,新竹林管處沒有全面執行砍除3000萬棵柳杉的瘋狂計畫。

但是,柳杉疏伐還是在各地進行和試驗中,由於森林及環境議題非常龐雜,以我個人有限的人力,加上一位助理,很快的又投入別的議題,之後便沒有再繼續追蹤。

2009年7月,我和同事楊俊朗在花蓮瑞穗林道調查伐木造林的案子,看到一個50公頃的疏伐計畫,一輛運材車在顛跛泥濘的林道上,把柳杉運下山(如下附照片)。

至今腦中不時仍浮現的疑問是:

1.這個區位真的適合經濟營林嗎?

2.山區道路是造成坡地崩塌、土石流失的重大因素。
請問,維護這條除了伐木造林以外,沒有任何用途的漫長林道,意義何在?

3.疏伐後的柳杉林成長速率?市場價格?何時可利用?提高多少木材自給率?經濟效益?

4.如果疏伐後是為了增加生物多樣性,何不放任自然演替?(參考附錄:阿里山柳杉林 擬疏伐瘦身)

只要真正體驗過自然生長的森林,是多麼豐富和美妙,當然會覺得單一樹種的人工林實在單調得可怕。而且,不論就生物多樣性,水土保持等功能,實在難以和天然林相提並論。

百年來柳杉的造林錯誤,至今仍在收拾殘局,怎麼做比較好?政府應該整合並公開歷來柳杉營林試驗的成果和資訊,讓社會好好討論,做為盤點全國經濟營林和人工林政策的重要依據。

李根政@2016.3.16
-----------------------------------------------------------


2009.7.1,花蓮瑞穗林道。
2009.7.1,花蓮瑞穗林道。

2009.7.1,花蓮瑞穗林道。
2009.7.1,花蓮瑞穗林道。


附錄:阿里山柳杉林 擬疏伐瘦身【2009/05/20聯合報╱記者謝恩得/阿里山報導】

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柳杉人工林經50多年來生長,已極度鬱閉,林務局計畫疏伐「瘦身」,但怕引發外界有「砍樹」的誤解,昨天邀專家學者評估疏伐程度,並將宣導、安排當地學校戶外觀摩。

嘉義林管處昨天邀嘉義大學森林系教授詹明勳、阿里山鄉中正村長陳清廷等人,勘查柳杉人造林。嘉義縣野鳥學會理事長謝世達說,柳杉人工造林區的鳥類棲息情況不理想,數量也不多,應是極為鬱閉及不良木的環境造成,如果進行逐步疏伐,反而可以健康生長,動物也會遷移到此處。

嘉義林區管理處長楊宏志指出,阿里山森林遊樂區的祝山鐵路沿線是森林育樂區,當地柳杉林樹冠相當鬱閉,也無其他地被植物,林木會因密度競爭淪為不良木,衰退老化並降低物種的多樣性,且柳杉無法天然下種更新,大面積柳杉純林,並不符合生物多樣性原則,整個林相會漸漸枯死。

林管處表示,5月初林業試驗所博士陳財輝陪日本東京大學渡邊教授等人來訪時,指出國內種植的柳杉已逐漸鬱閉,生長停頓,對溫室氣體減量沒有多大效益,需透過疏伐作業改善。

與會人士熱烈討論後,將以帶狀進行疏伐,並優先砍伐容易生病等林木。為了讓民眾了解柳杉人造林疏伐的必要性,將安排學校師生戶外觀摩,並利用疏伐後的柳杉,製作相框、筆盒等DIY林產加工品。




【守護森林】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



柳杉是台灣百年林業最具代表性的造林樹種,
從日本時代延續到國府,這二大殖民政權,

至今,伐木與造林的歷史及傷痕,還沒得應有的重視,
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文⊙李根政

2002年2月21日報載「柳杉黑了心」─台灣北部山區一萬五千公頃、約三千萬株的柳杉造林,近來發現疏伐砍下的柳杉中,八成以上罹患「黑心症」,林務局號稱考量水土保持功能,計劃近期內以每五公頃為一單位,採用漸進方式逐步砍伐這批柳杉,並就地在山區標售。新竹林管理處的蕭煥堂課長並表示,林務局將在砍伐後的林地改種香杉、紅檜、台灣杉、櫸木、烏心石等本土樹種,一來讓台灣的林相恢復鄉土面貌,二來也可以徹底解決黑心柳杉的問題。林務局黃裕星局長則表示,這一次計畫將柳杉作行列疏伐,並不是為了黑心症,而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為這些柳杉都已屆高齡期,將逐漸老化,因此趁這個時候改善林相。

這個新聞觸動了一位林業老兵黃英塗先生,對日、台百年來林業經營的深刻體驗,揭發了台灣林業經營局部陰暗的膿瘡。

透過陳玉峯教授的引介,我和中心的二位同事在週末的早晨從高雄前去拜訪黃老先生。黃老先生民國49年從台大畢業,歷任水里、和社等營林區主任,63年從日本九州大學林產研究所畢業,去年剛從溪頭森林遊樂區森林育樂組主任退休。

由於對事理的堅持,黃老先生以口頭及書面提供了本文寫作的基本資料。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

而真正影響日後柳杉造林最大的,咸信應是始自目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明治39年便選定了溪頭進行柳杉的造林試驗,種植的地點即是今日溪頭米堤大飯店前的「西川造林地」。(註一)

明治43年(1909年)西川末三引進吉野柳杉來台播種,2年後正式栽植,(1911年)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野正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黑心柳杉不是病

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 D.Don)在日本的分布,北從本州的青森縣(北緯40°42'),南到九州屋久島(北緯30°15'),而奈良縣吉野林業的中心地川上村,人工種植柳杉已有五百年的歷史(1501),吉野柳杉的特性即是「黑心」,這種黑色心材的柳杉,日本傳統上將其作為釀酒的容器用材。柳杉黑心的原因至今未明,有人推測是因生長環境溼度高才會變黑色,因為吉野柳杉心材部分含水率是200%,而紅心的秋田柳杉卻只有100%。而最近的研究則說是遺傳的因素,然而這樣的推測在日本至今尚未有定論。

也就是說柳杉黑心其實不是病,只能說是一種品種的特徵。從日本1995年農林水產林野廳森林總合研究所/農林水產技術會議事務局,所出版的「柳杉黑心發生的對策」可以清楚的看到這樣的討論。從資料上清晰的圖文,我們可以看出遺傳性黑心的柳杉和因傳染病、蟲害所引發的黑心有著截然不同的差異,前者心材部分呈形狀整齊、色彩均勻的圓形黑心,而得病的柳杉則呈現不規則形狀,色彩深淺不同的黑心。(註二)

從日本的文獻中,我們可以證明新竹林管處所謂的黑心柳杉,根本不是病。然而,令人感到氣餒和失望的是全國最高層級的林務單位,竟對在台灣已造林九十幾年的柳杉,無知到這種地步。

 
完全失敗的柳杉造林

在西川造林地試驗「成功」之後,臺灣開始陸續大規模種植柳杉,然而隨後從業人員發現問題重重:柳杉快速生長的時間不過15年,在20年前後即進入衰老期;同時柳杉對抗天敵的能力差,松鼠喜歡啃食其略帶甜味的樹皮,導致大量死亡,阿里山的紅帽柳杉,就是大量枯死的例子,更由於單一樹種的造林,使得問題更加嚴重。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未檢討柳杉造林是否恰當,仍延續柳杉的造林政策,而由於柳杉結實率非常低,因此在80年代前,種子都是從日本進口,最高峰時每年需從日本進口六萬公升的種子。(註三)至今柳杉仍無法在台灣的野地自行繁衍,如果沒有人為種植,柳杉最終將在台灣消失。而在經濟價值上,目前柳杉砍一立方公尺工錢5000元,但只能賣3000元,完全不敵進口材的競爭優勢。

也就是說,九十二年來的柳杉造林,已證實是完全失敗。

柳杉何去何從?

但如今留下的數萬公頃的柳杉林,到底該何去何從呢?

目前林務單位正在部分林區進行所謂「砍三留六」疏伐後補植本土樹種的作業,然而林下補植的日照不足,僅是消耗經費而已。這次,新竹林管處以柳杉黑心病肆虐,進行大規模砍除,準備重新植林,其目的還是打算以人工干擾的方式,進行森林的更新。然而,這是合理的善後方式嗎?

保育團體一向主張,保護全台僅存的天然林是首務,而造林應以嚴謹的生態調查為基礎,朝復育台灣天然林為目標,進行生態綠化。柳杉造林是一個歷史的錯誤,然而砍樹容易、種樹難,已然成林的柳杉對水土保持仍有相當之功效,一旦進行疏伐等措施,勢力攪動坡地,勢必會衝擊到水土的保持。再者,如果疏伐是為了讓留存的柳杉可以成為具有經濟價值的木材,真的有效益嗎?如果,疏伐是增加原生植物天然生長的空間,那麼是否也應對外界說明歷來試驗的成果,未來執行的期程,預期的花費與效果?

以長時間來看,現存的柳杉林,既是水土不服,最後必然會老化、生病死亡,如果沒有人工撫育、疏伐,林下的天然植被將會逐漸將取代柳杉,最後形成天然林。柳杉如果沒有造成危害,何需砍除?

造林政策,需要總檢討

過去政府投入龐大的資源進行柳杉造林,背後更有一大批學者為柳杉的造林背書,90年代尚有學者聲稱「針葉樹中蓄量的增加以柳杉約達200%為最佳,可算是25年來造林最成功,生長量最大的樹種。」(註四)然而如今只憑子虛烏有的柳杉「黑心症」,便要進行大規模的砍除,面對這樣的事件,我們要問的是:是不是該將過去造林的成本效益做一次總清算,據以重新檢討造林政策。

林業單位號稱全國林地面積有2,102,400公頃,占全台面積58.53%,這麼龐大的國土,按理說需要非常專業、負責任的政府機關來進行管理。然而從柳杉的例子,我們看到了林務單位無能接續日治時代森林經營的珍貴遺產,以此經驗發展台灣的林業以及森林保護制度,數十年來,由於伐木的龐大利益,以「內、外界」進行伐木標售,伐木後再輔以「路邊造林」,伐木高峰期的真砍樹、假造林等官商勾結、林務弊端泛濫,幾至路人皆知;而林官、學閥主張的森林唯用論,幾乎完全摧毀了台灣的珍貴的本命土─中低海拔的原始森林,鑄下今日國土危脆、土石橫流的根源。

林業界部分人士過去曾編造「檜木林不進行枯立倒木整理,會滅絕」;「台灣的闊葉林是無用的雜木林,需改造為高價值的人工林」等論調,這次的黑心柳杉事件,似乎延續著林業單位「先決定要砍樹,再找理由」一脈相傳的傳統。

全國廣大的山林土地是交給這樣林業單位管理,政府放心嗎?人民放心嗎?面對國土災難,我們再次呼籲:請打破造林迷失,重新檢討山林政策,內造林業組織、大刀闊斧進行人事改革才是根本之道。


文◎李根政,2002.4發表,2016.3.15修改版。

---------------------------------------

註一:資料引用自〈台灣旅行〉溪頭杉林.一打奄八十二(即西川末三)1964年12月
試驗名稱:西川柳杉生長量試驗
Growth study of crypiomeria
試驗目的:調查柳杉之生長量以供施業之參考
造林年月:1912年3月
說定年月:1921年
面 積:0.135公頃
試驗方法:首五年量取胸高直徑及測定樹高一次計算其樹高斷面積材積之生長量五年後每五年測定一次。

註二:日本為了改善柳杉心材的黑色,有一個作法是將砍下的柳杉放在根材上,另用一支柱墊平,枝條不除去,讓水份自然蒸發,這樣處理後木材的紋路較淡。台灣引進的柳杉品種,另有少部分是秋田種,其心材是紅色的,木材紋路較漂亮,常作為化妝用材(即貼皮用薄片);以及來自鹿兒島的「薩摩種」,這品種材質較差、心材容易爛,多分岔、樹形軟,因此未在台灣大量種植,目前僅在阿里山奮起湖下約有三、四公頃。

註三:柳杉造林的來源有兩種,以種子育苗稱「實生苗」,以枝條插枝稱「插條苗」,由於插技苗不利大規模的種植,因此只好向日本引進柳杉種子。「2002.2.21聯合報載:黃裕星局長表示,採用插條法育種的柳杉,經過三十年以上的成長後,即會出現中心變黑的現象,並漸漸衰退,久了會自然枯死,但少部分用種子育種的柳杉,就沒有這種現象。」

註四:摘自森林資源的永續經營─森林資源的過去與現況 林國銓(台灣林業試驗所經營系)台灣省林業試驗所1993。

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李根政和林務局長辯論,行政院長游錫堃裁示停止全民造林(2004)


2003.12.23,砍大樹種小樹,全民造林造假。中國時報。
我從1998年參與搶救檜木林運動以來,持續策劃了許多保護森林的行動,每逢三月十二日總是用來挑戰植樹造林政策的時機。然而,從2011年以來,由於311福島核災的因素,三月成了反核最重要的政治機會,植樹造林的問題,並不容易引起討論。

所以,這六年來的三月我也是以反核運動為主,沒有利用這時機進行森林倡議。

不過,台灣人工造林的問題,在政策面還有許多改進空間,至今仍未真正走向正軌,
公眾的了解也很少,
所以,我先發表這篇文章出來,交代2002-2004年在民進黨執政期間,
我和伙伴們發動的反全民造林運動,由於舉證確鑿,
加上林盛豐政務委員,游錫堃行政院長的見識和政治決策的勇氣,
終於停止了這個花費國庫一百多億,在台灣山地毀林超過三萬多公頃的荒謬政策。

這個政策從1996年開始,2004年停下來,國民黨執行了四年,民進黨執行了四年。
結果2008年馬英九執政又開始推動,2009年地球公民不得不重新調查揭露,至今雖有進展,
但還有許多問題未解。

由於民進黨即將重新執政,希望藉由此史實的揭露,
讓台灣的造林政策可以有一更清楚的討論。

根政2016.3.14

--------------------------------
李根政和林務局長辯論,行政院長游錫堃裁示停止全民造林!(2004)

因應1996年賀伯災變而推出的全民造林運動,自推出以來,陳玉峯教授即提出預警式之批判:「台灣林務人士長期扭曲生態道理,完全站在人類唯用主義,視林地為經濟搖籃的近利觀下,我們懷疑這波造林運動是否將墮入造新孽的危機。」(聯合報,1996.8.24。)

2002,我們在一次前往屏東浸水營古道的踏查學習中,因緣際會目睹了造林現場。

2002,屏東大漢林道檢查哨前伐木後焚燒的土地。
從此,我和高雄市教師生態育中心的專職及義工伙伴們(傅志男、林岱瑾、柯耀源、李怡賢、蔡碧芝等人),以及楊國禎教授大力協助下,進行林地調查,直擊此一政策導致「砍樹、毀林,整地(引火),再種小苗」之事實。在透過記者會、立法院公聽會等努力下,喚起了林盛豐政務委員的正視,試圖解決此一政策引發的爭議。

「全民造林」政策的關鍵爭議在於,原本是為了增加森林面積來保護水土的政策,林業單位卻以經濟林之作法推動,加上20年共53萬的造林獎勵金誘因,演變成政府在鼓勵人民砍大樹、種小樹,從1996年推動以來,估計毀林可能超過三萬多公頃。

在幾次會議中,我們透過林業官員、學者的辯論,讓政府不得承認政策確有問題,並在2003年減少了造林預算,然而,砍大樹、種小樹仍在全台如火如荼進行。
2002 .5.14,揭露伐林種樹,自由時報。

因此, 2003年底,我們再度揭發滿洲茄冬原生林伐林案,促請行政院停止這個政策,當年,我們邀請了中國時報記者高有智去到現場做了獨家報導,這篇報導引起林盛豐政務委員的重視。

2004年5月18日,林盛豐政務委員終於前往滿洲造林地現勘,親眼目睹此一政策之謬誤,在場與台大、中興大學的學者激辯,隨後並要求林務局提出落日方案,但農委會堅持再推動3年共4,140公頃的造林計畫,於是行政院游錫堃長裁示要聽取「全民造林運動」的專案報告。

-------------------------------------
2004.7.15游錫堃聽取全民造林實施計劃,會議實錄:(附錄─行政院祕書長函,以及公文影像)

本會議原訂於7月12日舉行,然而在敏督利颱風造成嚴重災情後,行政院忙於處理救災事宜,故延到7月15日。

這場前後約一個多小時的會議,在早上10:00召開,首先由林務局長顏仁德報告。林務局在面對民間持續的挑戰和行政院的壓力下,由顏局長提出了林務局的落日方案,聲稱「經調查仍有裸露及崩塌地837公頃、廢果園地277公頃、伐木跡地1,158公頃、超限利用地1,868公頃,合計面積4,140公頃尚未造林,必須辦理。」因此,預計自94年度起至96年度止再做3年才停止這項政策。

隨後,我則從屏東縣滿洲等造林地之實際案例,說明全民造林之實施現況為「砍樹、毀林,放火燒山、引火整地,重新種小苗」的三部曲運動,嚴重危及國土保安,同時批判林務單位以經濟林之作法推動這項國土保安計畫,建請行政院停止此一政策,重新研擬新世紀的山林政策。詳細建言為:

1、已連續執政的民進黨政府,沒有必要再背負國民黨時代的錯誤政策,應讓「全民造林運動」走入歷史,追究相關人員責任,要求農委會提出新世紀的山林政策。

2、新的山林政策,應擺脫數十年來經濟營林、人為整治等摧殘山林、阻礙土地生機的作法!以台灣數百萬年演化,自然演替之機制為基礎,釐訂不同的管理和施業政策。

3、請把造林預算,移轉為收回超限利用、濫墾之林地。依其地況擬定不同的經營管理方案。 

4、保育、國土保安、林業經營應研擬不同的經營政策!進行林地之分類,凡劃為保育、保安地範圍,不必進行任何人造林,讓本土物種,自行演替,回復為天然林。因此崩塌地、廢耕果園不需人為造林!如果劃歸為經濟地,才可以進行生態綠化、林業生產等永續利用行為。經濟林地應位於「沒有水土流失疑慮」、「交通方便」、「土壤肥沃」等條件之區域。

5、打破由林業官員、森林學界、造林業者長期壟斷的決策模式,納入生態、經濟、社會等領域之學者專家、民間團體的參與,讓山林政策的研擬更具公共性,以照顧更大、更長遠的公共利益。

我的簡報中呈現的照片和論述顯然得到游院長和多數與會者的認同。游院長一開口就令人訝異,他直截了當說:「林務局的政策真的有問題!」這項政策明顯與國土保安背道而馳,要進行重大改變才行。他看著林務局報告封面的肖楠造林地相片,有感而發的說,這樣的景觀也許在四十年前是成功的,但是如今考量經濟效益、社會成本等因素,則完全不划算,因此林業單位長期以「經濟營林為主的政策需要徹底改變」,另外附帶批判了退輔會所謂「森林一定要經營」的這套說法。

游院長以在宜蘭的經驗,舉了一個太平山造柳杉林的例子,說明在砍伐檜木林後,重新種的柳杉不如自然生的紅檜生長來得好,本土植物較能適應在地的氣候、土壤等條件,該是檜木的原鄉就不該以人工去種柳杉,當時如果不造林,那個地方將成為一片美林。因此,如果是為國土保安、生物多樣性,崩塌地、廢耕果園、超限利用地、人造林地等應放任自然演替,無需人為干預。游院長清晰的指出,過去所謂的人工造林地,對土地復育也是一種干擾,未來都不應再撫育,應任由其自然演替,另外,更指示應研議明確劃分一定海拔高度等條件下,農業、造林等產業活動完全徹出。

游院長的認知和觀念,幾乎完全與民間長年訴求的「土地公比人會種樹」完全一致。

另外,對於部分原住民立委長期以來都把獎勵造林之經費視為「福利政策」,農委會李金龍主委則主動表示他願意處理這個問題。

綜觀整個會議中,游院長有關山林政策重要的談話計有:

1、如果是為國土保安、生物多樣性,崩塌地、廢耕果園、超限利用地、人造林地等應放任自然演替,無需人為干預。

2、過去所謂的人工造林地,對土地復育也是一種干擾,未來都不應再撫育,應任由其自然演替。

3、應明確劃分一定海拔高度等條件下,農業、造林等產業活動完全徹出。

4、全民造林運動所有新植造林全面停止,進行專案檢討,研擬配套方案。

5、山林政策應該改變過往「經濟營林」的政策,以國土保安、保育為國家主要目標,請林盛豐政務委員、經建會負責召集研擬「新世紀的山林政策」,置入國土復育小組的工作中,和國土復育特別條例一併討論。在考量林農、原住民生計,在社會、經濟等成本下,審慎研擬配套措施。

6、新世紀山林政策之研擬應打破由林業官員、森林學界主導之決策模式,納入生態、經濟、社會等領域之學者、專家,以及民間團體之參與。

小結:

游院長的談話,如果真的能貫徹在往後的政策、預算的分配中,那麼將是國府繼1991年宣布全面禁伐天然林之後,最重大的山林政策改革,其影響將是深遠而巨大,對此,民間衷心期盼並將持續關注山林政策之改革及其相關議題。。

然而,長期主導「經濟營林」政策的林業界(官僚體系、森林學界、造林業者),其反撲的效應,仍有待觀察;同時,新世紀的山林政策如何與七二水災後研擬的國土復育特別條例併同考量,而其實質計畫,包括山地產業與人民生計問題,林務機關的業務調整,相關法律、行政命令的修訂、廢止、制定等,都是一個個的大工程,執政者能否應以長遠的眼光,在對土地現實充分認知的基礎上,研議可行措施,謀求朝野共識,依其輕重緩急持續的推動,為國家立下永世基業,仍有待考驗。

李根政◎ 2004.8.13初稿,2016.3.14重新整理。

附錄:
行政院祕書長函
發文字號:院臺農字第0930008752號
發文日期:九十四年七月三十日
院長聽取「全民造林運動實施計畫」簡報會議記錄
時間:93年7月15日(四)上午十時整
院長提示:
一、為避免全民造林獎勵政策提供誘因,導致人民「砍大樹、種小樹」,宜回歸其自然演替,以天然更新方式復育山林資源,爰全民造林運動實施計畫之新植造林業務,自九十四年度起停辦,並妥為研擬相關配套措施;另請農委會從生態景觀及產業經濟觀點,積極推動平地景觀造林政策。
二、為落實國土保安,請林政務委員盛豐邀集經濟部、本院經建會、農委會、原民會等相關部會,成立跨部會之「七二水災災後重建小組」,就總體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保育及農民、原住民之補償機制等配套措施,研擬此次七二水災之重建政策,並一併提出新世紀山林政策。
主持人:游錫堃院長
出席者:行政院祕書長葉國興、政務委員林盛豐、經建會副主任張景森、農委會主委李金龍、原民會副主委浦忠成、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主任李根政、林務局長顏仁德、行政院第五組代組長傅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