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工業污染】我庄,保生大帝與後勁反五輕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2004年,有感於大高雄是台灣工業污染重鎮,想要去面對此一環保運動失落的大塊,我的第一站是去拜訪後勁。

後勁反五輕是可歌可頌的反污染與民主運動,創造了許多第一。1990年舉辦全台第一次公投,當時有60.8%堅決反對五輕廠設立,39.2%同意協商,投票率66.4%[1]1987年至1990年,進行了長達三年一千多個日子的圍廠、請願、街頭抗爭,長期作戰的動員能量超越任何運動。雖然在郝柏村帶領軍警強勢鎮壓下,五輕廠仍然興建,但二十幾年來,他們緊咬著25年遷廠的政治承諾,持續進行組織動員,立場未曾鬆動,地方民代拒絕任何收買。這股後勁十足的社會力,到底從何而來,至今尚未完全窺其唐奧。

從黑髮抗爭到白髮的李玉坤先生,是我了解後勁重要的窗口。我常請教他,為什麼後勁人可以堅定的反五輕,他的答案是信仰的力量,有神明當靠山。1987年,當政府宣佈要在後勁興建第五輕油裂解廠,不同信眾陸續在萬應公與有應公,鳳屏宮問是否「反五輕」,結果分別擲出了六次的「立杯(筊)」,最後由爐主陳財向聖雲宮保生大帝請示是否反五輕,結果連續出現了六個聖杯。老祖將整個社區的力量團結起來,之後並數次顯露神蹟,一再強化後勁人反五輕的意志。
 
現在的聖雲宮於1990年開始興建,1995年完工,花費台幣18,000萬,可見信徒之虔誠與重視李根政2013.10.10
老祖多次顯靈的指標,違反物理定律的「立杯」,圖為2013年初的立杯。

後勁是來自明鄭王朝七十二兵鎮屯兵勁旅,成立至今近400年,位處半屏山和後勁溪之間的平野,因土地肥沃、水量充沛,早期為高雄--楠梓地區最大的農耕區。李玉坤先生提到,可能是鄭氏之軍事移民的後代,讓後勁人始終潛藏著「反清復明」的意識,從清代以來就不妥協於當局,歷來選舉習慣挺反對黨,支持弱勢與在野,70年代,高雄市長選舉,後勁人大部分票投反對派的洪昭男,而不是王玉雲。也就說,後勁人似乎有著特殊的集體人格底蘊,不僅反映在反五輕,也反映於日常的政治態度上。

後勁開庄之後,主要奉祀的神明是保生大帝,明鄭至清代早期稱「慈濟宮」,原本安奉於半屏山東北側山下,從遠處觀之,水氣重時彷若置身雲霧且發出光芒,因而稱之為聖雲宮,1830年才遷建至現址。日治時代曾被日本人廢祀改為派出所及眷舍,神像被移送大岡山超峰寺丟棄,爾後經神明指點才由後勁人於暗夜偷渡回庄,重新奉祀。二戰後期,美軍以煉油廠為攻擊目標,居民原本要大舉逃難,然在老祖指點下,留於社內的人,奇蹟似的躲過戰禍,從此,後勁人對老祖的信仰更加堅定,老祖成了後勁庄人凝聚民族意識之精神堡壘與救星。因而,當老祖指示要反五輕時,後勁人更理直氣壯、義無反顧。

老祖在後勁算是所有神明之首座,統領了後勁的四座公廟,1964年登記成立四廟合一的「後勁廟產管理委員會」[2],委員產生的制度迭有更改,2013年規定,凡在地定居超過30年可自由登記擔任委員,而鄰長是當然代表,如果登記超過委員人數,則採全民投票方式,四廟財產一體的設計,不僅避免社區分裂,也維繫了常態的民主運作經驗與精神,也成為反五輕過程中極大的助力。廟產管理委員會,在19878月經信徒代表大會全體無異議通過200萬反五輕的資金,20幾年來,始終是反五輕最重要的組織和資金基礎。

200817日,由於中油在半年連續三次的大爆炸,後勁人在中油新北門展開新一波的圍廠行動,筆者見證了此一圍廠的過程。一開始,先搭起帳棚,隨即佈置神桌,奉請保生大帝坐鎮,接著就開始由社區人士輪值圍廠。128日,後勁居民召開里民大會,決定持續圍廠,決議動員五里102鄰,每日每鄰派一人參加,直到中油有明確回應為止,同時宣布凡有人在抗爭過受傷等,悉由廟產負責照顧。在神明的坐鎮下,後勁人在新北門的圍廠行動,一圍就是221天,直到813日經濟部政務次長鄧振中南下後勁,重申政府遷廠承諾不變後才劃下句點。

保生大帝反五輕,神明指示要團結抗爭反污染,顛覆了我對傳統信仰的認知。今年,陳玉峯教授出了一本新書--蘇府王爺,藉由出生於布袋新塭的蘇振輝先生的生平,帶領我們進入了鄭氏王朝反清復明的思想,如何轉化為王爺信仰,以隱性或迷信故事之姿世代傳承。我的粗淺田野訪問,無法證明後勁子民,是否正延續著反清復明對當權者的反抗意志,但卻深刻體會到,宗教信仰和社區文化風格,確是反五輕的主要支柱。

近十年來,我陸續走過大社、仁武、林園、大林蒲、後勁等工業區週邊的聚落,參與了許多環保運動,歸納出一點經驗:一個地區「自然資本」的豐厚程度,是對抗工業巨獸、開發案成敗最重要的條件。試問,如果美濃沒有好山好水;如果彰化海岸沒有寬闊的溼地、瀕危的白海豚,數百年養蚵的傳統,如何喚起國人共同反水庫、反工業巨獸? 而像後勁這樣被污染得面目全非,已失去動人自然資本的地方,能信靠的就是本文所粗略紀錄的「人文資本」。

今年,林生祥和鍾永豐先生的新專輯「我庄」,深度探討了知識份子和我庄的疏離。某種程度也反應了我自身的經驗,金門老家的宗族體系與信仰組織,和黨國體系的社會控制混成一體,造成我對「我庄」認同上的疏離。
與後勁的結緣,給我等離棄「我庄」的讀冊人,一個回溯出生銘印的機會,刺激我等想想:是否該回溯「我庄」的文化基礎,創造出當代可以安身立命的價值倫理。



[1].199056日,後勁地區在政府同意下,針對五輕興建議題舉辦了台灣在《公民投票法》確立前首次的公民投票;在66.4%的投票率之下,「堅決反對」者有60.8%,「同意協商」者有39.2%。據李玉坤先生表示:當時屬後勁舊社區的四個里(錦屏、玉屏、稔田、金田里),高達90%以上都投了反對五輕的票,而現屬翠屏里的居民則大部分支持五輕,該里主要是來自海軍、中油、楠梓加工出口區的外來人口。
[2] 四廟指的是聖雲宮(保生大帝)、鳳屏宮(神農大帝)、福德祠(福德正神),以及萬應公和有應公合祀等。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