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工業污染】我愛灣寶 不要工業區

文.攝影☉李根政

△兼具生態、生產與地景美感的防風灌叢。

△陳幸雄會長站在自家的稻田旁。

在灣寶,我看到最有自信,樂於從事農作,不迷信工業發展的農民。
在灣寶,農地經過完整的重劃,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產業道路佈設健全,是極佳的農業區。

位處苗栗中港溪口南側,距台灣海峽僅1-3公里的灣寶庄,由於東北季風強烈,每一、二分地的農田之間都種著防風的灌叢帶,早期應是以木麻黃、黃瑾、竹林為主,後來則栽種林務局免費提供的朱瑾、白千層等植物,地被層則自然生長著月桃等常見的本土植物。防風功能取向的灌叢不僅豐富了農村地景,更成為野生動物重要的棲息環境,這是台灣西南沿海許多農村共同的特色。同時,因為「風」的吹拂,減少許多病蟲害,農民說:同樣的作物,灣寶可以比其他地區少噴好幾次農藥,是發展有機農業極佳的地區。

灣寶庄的北側是一高程介於5-65公尺之丘陵地,大都為國有保安林,之後地形從東北往西南緩降至不到1公尺,如此緩坡的排水自然極好,目前種植的作物有稻米、花生、西瓜、地瓜等,質量均佳,據種植稻米的灣寶愛鄉自救會會長陳幸雄先生表示,該區每甲稻米可收成11,000斤以上,扣除用藥、肥料仍有獲利。
筆者現場參訪洪箱女士所種植的花生,顆顆碩大飽實,不施農藥、無化肥,甚至不除草,造就雜草與花生共存的「野田」。當日正值主婦聯盟合作社吩咐200斤交貨,全家人總動員在田裡拔起花生植株,手捻一顆顆的花生入桶裝袋,大人、小孩在充滿泥土香味的天地之間工作,偶有朋友來訪,聊天、撥幾顆新鮮花生入口,如此鄉野情趣令人流連。





△洪箱女士和家人正在田裡收成花生。

雖然,這裡同樣面臨酸雨、氣候變遷的威脅,但許多農民仍然對灣寶的農業充滿信心。

「風頭水尾」原本是許多雲林台西、彰化大城鄉親,自怨自艾,視為落後、蕭條、謀生困難,種種負面表列的地理特徵,並且以此做為爭取高污染工業區設置的重要理由。但是,在灣寶「風頭水尾」卻變成一種優勢、特色。

在地的畫家洪江波先生,用膠彩、水墨畫著家鄉的地景,細膩的歌頌著田園、山水,層疊的山巒、金黃的稻穗、被風雕刻塑形的木麻黃…,還有許多宛如處女地的台灣山川,表現一種靜謐唯美的台灣風土,令人著迷。在我走訪台灣土地的十幾年間,我一直夢想著有人(或者自己)能夠刻畫出這樣的美感,填補台灣人對土地美感的空窗。洪江波在他的故鄉後龍──灣寶做到了,對於一個執著過藝術創作的我來說,有著些許的羨慕,甚至嫉妒。

當今世界的文化強國,無不費心保護、活化該國代表性文學家、藝術家所居、所遊之地景與文物,日本17世紀徘人松尾芭蕉行旅之處──「奧之細道」,成為日本最著名的旅遊勝徑,豐厚了該國之文化,我在十幾年前造訪後,至今仍印象深刻。洪江波或許還未被認可為台灣本世紀代表性藝術家,但其描繪的土地及藝術成就,絕對是不可忽視的藝術家之一。

單憑筆者半天行腳之觀察與體驗,就領受灣寶在台灣無可取代的文化、社會、永續產業之價值,如有機會細細深究,必然不僅如此。一個稍有見識之政府,實應細心呵護才是。




△ 畫家洪江波的家也被列入強制徵收。

然而,苗栗縣政府對於灣寶交織的豐厚人文、地文卻視而不見,1996年硬是要在這裡規劃一個科學園區,在沒有照會任何住民的情況下,以超低地價爭取園區的設置,成為三個候選園區之一,之後因土地價格與國科會談不攏而停擺;但縣政府仍不死心,2007年又劃設一個362公頃的後龍科技工業區,預計要引進食品、化學、橡膠、機械、電腦、通訊、視聽電子、運輸工具、醫療器材等製造業。其中25%要用到保安林地,其他則要徵收200多公頃的農地,涉及4、500位地主。

台灣經近半世紀之工業發展,已付出慘痛的代價,我們失去乾淨的水、土、空氣,失去了故鄉的記憶,變動之快,甚至令遊子找不到歸鄉之路。如今住在工業區附近的人民,正淪為環境公害難民,飽受各種毒害。或許台灣有許多人仍有著工業等於高度就業,賺大錢的迷思,但灣寶人很堅定的說不要。

單憑這樣的覺醒,對農業、土地的執著,就是一種難得的價值。一個號稱民主體制之國家,何以如此霸道,要強徵民地,毀棄珍貴的農業生產環境?

後龍科技園區開發案,正在內政部區域計畫委員會、環保署環評會審議之中。農委會罕見的表示「不同意農業用地變更為非農業使用」,灣寶農民和環保、消費者、農運團體,以及專家學者也合力向二個委員會陳述反對意見,抗議苗栗縣政府之暴行。就國家糧食安全、濫用土地徵收權力、侵害人權、農業與農村價值等面向多元論述,期能喚起國家機器之理性良知。在此期間,雖獲多數委員認同,但在台灣政治指導、破壞式經濟掛帥之情勢下,灣寶仍有可能被出賣。

在此呼籲當局、有識之人民,齊力否決後龍科技工業區,給灣寶──台灣一個希望。

作者/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2007.7.17灣寶行後記)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守護森林】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

柳杉是台灣百年林業最具代表性的造林樹種, 從日本時代延續到國府,這二大殖民政權, 至今,伐木與造林的歷史及傷痕,還沒得 應有的重視, 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文⊙李根政 2002年2月21日報載「柳杉黑了心」─台灣北部山區一萬五千公頃、約三千萬株的柳杉造林,近來發現疏伐砍下的柳杉中,八成以上罹患「黑心症」 ,林務局號稱考量水土保持功能,計劃近期內以每五公頃為一單位,採用漸進方式逐步砍伐這批柳杉,並就地在山區標售。新竹林管理處的蕭煥堂課長並表示,林務局將在砍伐後的林地改種香杉、紅檜、台灣杉、櫸木、烏心石等本土樹種,一來讓台灣的林相恢復鄉土面貌,二來也可以徹底解決黑心柳杉的問題。林務局黃裕星局長則表示,這一次計畫將柳杉作行列疏伐,並不是為了黑心症,而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為這些柳杉都已屆高齡期,將逐漸老化,因此趁這個時候改善林相。 這個新聞觸動了一位林業老兵黃英塗先生,對日、台百年來林業經營的深刻體驗,揭發了台灣林業經營局部陰暗的膿瘡。 透過陳玉峯教授的引介,我和中心的二位同事在週末的早晨從高雄前去拜訪黃老先生。黃老先生民國49年從台大畢業,歷任水里、和社等營林區主任,63年從日本九州大學林產研究所畢業,去年剛從溪頭森林遊樂區森林育樂組主任退休。 由於對事理的堅持,黃老先生以口頭及書面提供了本文寫作的基本資料。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 而真正影響日後柳杉造林最大的,咸信應是始自目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明治39年便選定了溪頭進行柳杉的造林試驗,種植的地點即是今日溪頭米堤大飯店前的「西川造林地」。(註一) 明治43年(1909年)西川末三引進吉野柳杉來台播種,2年後正式栽植,(1911年)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野正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黑心柳杉不是病 柳杉(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