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守護森林】美麗島土地淪亡錄—宗教團體法讓國土再失守

△今人觸目心驚的山區廟宇。

文/李根政2009/5/22

每一次聽到「美麗島」這首歌,很少不被胡德夫的歌聲和李雙澤所創作的旋律所感動,但是,歌詞中重複出現的--「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詞句,卻是值得當代台灣重新思考的價值觀。


所謂的「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其實就是砍伐森林、開拓耕地的過程,大自然被認定是取之不盡的資源或無用的荒野,要被人類拓荒來利用;然而,森林、土地都是有限的,更是珍貴的維生體系,400年來,從平野、淺山到高山已處於過度利用的狀態,我們正飽受著水土流失、環境災難頻傳的嚴重威脅,從台灣山林土地和原住民的角度來看,漢人的「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其實是一場災難。


儘管現在的台灣已號稱法治國家,然而對國土的利用和管理,仍然充斥著這種「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拓荒」情結。基本上,「先占先贏」,「先違法再尋求合法化」是一貫不變且有效的叢林法則。在山上侵占國土、超限利用,先砍伐國有林再種上高冷蔬菜、果樹,侵占國有土地蓋寺廟、民宿等等司空見慣,同時,在民主─民粹的體制下,這種情況變本加厲,為了選票,從地方到中央的政府,長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默許、放任,再加上民意代表的施壓,久而久之,就形成尾大不掉的問題,政府唯一的功能,就是一再修法協助違法者合法化。


違法占用公有非公用土地的讓售條件,本來是規定民國59年以前占用者可以先租後售,後來修正到民國82年以前占用者也可以先租後售,一再讓出「除罪」的空間。


而最近,立法院即將通過宗教團體法,其中最有爭議的第二十一條,打算再把合法化的條件放寬到「宗教團體只要占用公有非公用土地超過5年,可以申請讓售」,如此一來,合法化的年限再一舉退讓到民國93年。易言之,我們的法令是藉由一次次的退讓,來助長違法者猖狂的火焰!


為了選票,所有政黨和絕大部分政治人物都想向宗教團體示好,現有的宗教團體法版本是在民國90年民進黨主政時就已提出,然而,當時民進黨內尚有良心之士基於財稅黑洞的理由,挺身阻擋。如今,換成國民黨執政,版本不變,但執政的國民黨全力力挺,民進黨也不反對,於是這樣一個對國土和財稅制度會造成禍害的法案,很快的在內政委員會通過。幸而,在二讀時,民進黨陳節如立委表達異議,才有機會進入朝野協商。


從4月底接獲訊息以來,我們開始拜會民進黨柯建銘總召、國民黨黃昭順立委,同時與內政部民政司、國有財產局等確認條文的適用情形,這些過程,讓我們更加確認了第21條將使現行的占用公有非公用土地的寺廟,擁有比一般占用戶多出11年的特權,而且,民政司和國產局根本拿不出任何資料,說明法案通過後,有多少違法宗教寺廟可以合法化,政府機關的怠惰和立法的粗糙實在驚人。


僅管環保團體已努力向二個黨團、支持的立委表達對第二十一條的反對意見,然而,5月21日的政黨協商,儘管民進黨協商代表曾表達環保團體的立場,但在國民黨的強勢主導下,最後還是都簽了字同意目前的版本,現在,最欠缺的是社會壓力,否則此一法案通過的可能性極高。


宗教寺廟的主管機關──內政部民政司和支持的立委,聲稱推動這個法案是為了要加強管理宗教寺廟。但通篇法案,除了讓具有宗教法人資格的違法者具有合法化的特權外,看不出政府有什麼辦法處理現有違法占用國有地的寺廟,確保不會再發生占用情事?


在此呼籲國民黨:懸崖勒馬,維持現有公用土地的讓售條件,不應給與宗教團體合法化的特權;全面清查違法占用國有土地,公開違法者資料,召開聽證會釐清爭議,提出符合社會公平、國土合理規劃的處理辦法。莫拿國土公產作為綁椿、買票的工具。呼籲民進黨:彌補過去執政時所研擬法條之錯誤,全力反對此一爭議法條,至少維持現有公用土地的讓售條件,不應給與宗教團體合法化的特權,莫淪為合夥幫凶。


作者/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