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我與社運】八年來人民進步多少?

文☉李根政2008.3.29

為了台電大林廠更新擴建案,筆者在高雄拜會三位立委,一藍二綠。

這次的拜會,經協會的淑文事前連繫,向服務處說明拜會緣由,事先傳資料,三方都安排在立委的「選民服務」時間碰面。3月27日週四晚上10點,我準時到達第一個立委的服務處,剛從台北回高雄委員,已在進行選民服務,來尋求委員服務的人如同看診般依序進入內室與委員面談,我算不錯,排在比較前面,約莫二組人馬離開,就輪到我了,和立委有點認識,但不熟,很快的,我拿出筆電介紹這個議題,「台電更新後,燃煤量增加5倍,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增加近3倍,衝擊市民健康,尤其呼吸系統、兒童氣喘為最;另CO2增加1,000多萬噸,高雄市民人均增加至少7噸,將穩坐世界第一等等…」,立委認真的聽著,完全支持我們的訴求──「空污要減半,二氧化碳絕對不能增量」,現場跟助理說這個議題很重要,要求明天馬上和台北辦公室連絡,了解台電預算和環評進度。這場遊說前後約5分鐘,成效當然要持續觀察後續發展才有定論,但說實在的,這樣的服務實在效率高,誠意也不錯。要離開時,人越來越多,緊靠牆壁「候診」的座椅幾乎坐滿。臨行前,我不禁向立委表達,「當立委真辛苦」,委員答說,「你以為我在做著玩?」

拜會第二位立委的時間約在3月29日週六早上10:30,一到現場,真是門庭若市,來陳情、請託、關說之選民,已擠滿騎樓、一、二樓,辛苦的立委則在三樓做服務。同樣來尋求協助的一位里長伯,算是舊識,眼看我們被排得很後面,連忙要讓出他們的看診順序,向助理爭取讓我們可以早一點和委員見面,助理端來咖啡招待,略表歉意,請我再等候。

委員的服務處桌上擺著一疊陳情案件申請書,一如醫療紀錄。因為擺得實在太明顯了,忍不住看了幾眼。請領各種補助款、糾紛和解、關說人事…,案件五花八門,簡而言之,無非就是各種私人事務或利益之請託。閒著就和里長談起選民服務,里長伯說,我們的人民,常常為了一些補助款,進行請託,明明資格於法不符,就從里長開始請託處理,里長不成就找議員、議員再不成就找立委,非得弄成不可。

大概等了一個小時吧,終於被請上三樓。旁聽到二個案件,一個是居民反對變電所擴建案,一個則是個人財務糾紛。輪到我們了,委員誠意了解,對我們的訴求也認同,承諾會提出臨時提案,我們也交換了一些與高雄市政府合作的策略。前後差不多5分鐘左右的拜會,同樣的讓我感到效率很高,誠意夠。

下午3:00,我們依約到達第三位立委的服務處,與前二位立委服務處幾乎同樣的場景,只是規模略小,但騎樓下仍是人聲鼎沸,牆上貼著幾位律師義務法律服務的輪班表,助理們細心的整理「病歷表」,請選民稍安勿燥,安排著「看診」的先後順序。大約二十分鐘後,手中拿著便當的立委到了服務處,幸運的,我們是第一個「病人」,立委很快就表示已了解這個案件且表達反對,但還是需要有地方反對的聲音,比較師出有名,他鼓勵我們找里長、居民出來,他可以免費、免油錢借給我們宣傳車,約5分鐘後,我們離開了服務處。

不曉得大家對於立委們如此細膩、專業,完全犧牲個人休息時間的服務精神有何看法?

我要問的是,立委的職責是什麼?擁有議決國家層級法律案、預(決)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等重要職權的立法委員們,一個月國家所支付的36萬元助理費(含加班費),到底在處理什麼事情?一個月10萬元的選民服務費足夠支撐服務處嗎?以我見聞的規模,實在不可能。

這樣專業、制度化的選民服務,背後代表的是什麼?

個人權益本來就應受保障,當受到侵害、不當處置時,也應該據理力爭,尋求正義,然而,立委服務處中門庭若市的求助者,是代表什麼?民眾對政府依法行政信心不足,行政效率太低、官僚瞞頇,司法不公、品質不佳,欠缺基本的社會支援系統,弱勢的老百姓求助無門,以致立委都得兼做法律服務或轉介?還是人民愛走後門,關說鑽營成性,非得找一個特權靠山,各顯神通!

如果立委服務績效良好,到了選舉,必以「鐵票」回報立委們「為我出頭」的「恩情」,維繫彼此利益?如果績效差,則另尋靠山。至於立委們是不是靠買票當選,會不會污錢,問政表現如何,與我何干?我不知道這些選民比例占多少?但在立委減半、單一小選區的新選制下,要服務的選民必定加倍,沒服務就沒椿腳,肯定連選都不必選,區域立委中即便有一點理想性格,恐怕也會身陷選民服務、紅白帖的泥淖中,無力自拔;那不分區立委呢?以現有名單要不就是派系、財團,要不就是舊權貴,有一點進步理念的立委,在113席幾稀矣?

雖然我們拜會立委們的結果還算滿意,但是,當代表公共利益的環保團體和個人請託「服務案件」被等同看待時,合乎比例原則嗎?

台灣半世紀的威權統治、教育洗腦,確實成功造就人民只顧好自己,不管公共事務的習性。然而,政治解嚴已20年了,握有選票的人民,決定了政黨的二度輪替,我們批評兩黨的惡鬥、政治的腐敗,但人民又進步多少?過去我們可以說「什麼樣的政府產生什麼樣的人民」;如今我們得自省「有什麼樣的人民,就產生什麼的政府。」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守護森林】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

柳杉是台灣百年林業最具代表性的造林樹種, 從日本時代延續到國府,這二大殖民政權, 至今,伐木與造林的歷史及傷痕,還沒得 應有的重視, 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文⊙李根政 2002年2月21日報載「柳杉黑了心」─台灣北部山區一萬五千公頃、約三千萬株的柳杉造林,近來發現疏伐砍下的柳杉中,八成以上罹患「黑心症」 ,林務局號稱考量水土保持功能,計劃近期內以每五公頃為一單位,採用漸進方式逐步砍伐這批柳杉,並就地在山區標售。新竹林管理處的蕭煥堂課長並表示,林務局將在砍伐後的林地改種香杉、紅檜、台灣杉、櫸木、烏心石等本土樹種,一來讓台灣的林相恢復鄉土面貌,二來也可以徹底解決黑心柳杉的問題。林務局黃裕星局長則表示,這一次計畫將柳杉作行列疏伐,並不是為了黑心症,而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為這些柳杉都已屆高齡期,將逐漸老化,因此趁這個時候改善林相。 這個新聞觸動了一位林業老兵黃英塗先生,對日、台百年來林業經營的深刻體驗,揭發了台灣林業經營局部陰暗的膿瘡。 透過陳玉峯教授的引介,我和中心的二位同事在週末的早晨從高雄前去拜訪黃老先生。黃老先生民國49年從台大畢業,歷任水里、和社等營林區主任,63年從日本九州大學林產研究所畢業,去年剛從溪頭森林遊樂區森林育樂組主任退休。 由於對事理的堅持,黃老先生以口頭及書面提供了本文寫作的基本資料。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 而真正影響日後柳杉造林最大的,咸信應是始自目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明治39年便選定了溪頭進行柳杉的造林試驗,種植的地點即是今日溪頭米堤大飯店前的「西川造林地」。(註一) 明治43年(1909年)西川末三引進吉野柳杉來台播種,2年後正式栽植,(1911年)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野正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黑心柳杉不是病 柳杉(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