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柴山】該管的是人,不是猴子


文☉李根政(2004.8.27)

週六的午后,爬了趟柴山,木棧道上人們扶老攜幼上山,悶熱的天氣加上入山口的小陡坡,迫令文明病纏身的都市人一路喘吁吁大喊吃不消,小孩、小狗則一路撒嬌或往前奔跑,對外地的遊客來說,除了運動、呼吸新鮮空氣外,柴山最吸引人的還是猴子,路上不時可以聽到小孩興奮地叫著猴子!猴子!

在往小坪頂路上,我也被一小群猴子吸引了,木棧道旁有二隻成猴在地上覓食,三隻猴子在樹間嬉戲!如果拿人類的眼光,真是一家和樂的光景,我出神的欣賞這一幕,牠們也沒受我影響,路上的遊客紛紛停下來欣賞,尤其小猴子最受青睬。

「小時候最可愛了,不過長大了就顧人怨!」一個小女生把自己的處境來對照!

「真想抓回家養!」一個小姐如是說。

在大家七嘴八舌,喧鬧的評價時,這群猴子仍舊自在的覓食,連正眼都沒瞧一眼,直到一對母子的出現。

已成年的兒子拿著時髦手機內建的照相功能,閃光燈一閃一閃捕捉小猴子的可愛模樣,媽媽看著看著,不由自主的把手放入包包,幾乎就在同時,當這位媽媽桑碰觸到塑膠袋產生唏唏的聲響時,二隻成猴迅速圍了過來,一開始僅是後腳佇立一旁乞討,接著就動手搶了,最後二隻猴子竟為了幾顆花生米吵了起來,一隻咬著另一隻的尾巴不放,這時,路旁的人們竟評論起這些猴子是「潑猴」。我則告知媽媽桑收拾細軟,趕快閃人,並且示意市府規定餵食將罰6,000元,但其不為所動,仍是邊走邊丟著花生米。

這是我們在柴山上常看到的一幕!雖然市府已祭出餵食者處6,000元的重罰,但仍有長期餵食者以及好奇的遊客主動餵食。餵食拉近了人與猴的距離,但也導致猴群數量增加,文明病入侵,造就一批批的「潑猴」,搶奪遊客的行徑儼然成了柴山部分猴群的文化,透過向親代的學習,演化為柴山獼猴特有的文化行為,成了眾失之的,加上猴子摘採附近里民果園裡的水果,不時引來議員在議會關切、質詢,於是最近謝長廷市長指示建設局對獼猴實施「總量管制」,建設局長李文良表示,「將在三個月內展開第一波獵猴行動,鎖定騷擾柴山部落的果農、龍井部落住戶和壽山動物園的慣犯。」

市府顯然已把柴山猴子當成了罪犯,判定其接受懲罰了。

然而,我們至少可以提出一打以上的問題,質疑市府此一決策之依據,簡列數個如下:一、謝市長口中的「總量管制」有什麼調查的證據?用什麼標準來判定柴山猴子數量的確太多?二、「獵猴行動」要如何執行,如何準確的抓住「潑猴」?三、執行有無可能傷害猴子,觸犯野生動物保育法的規定?四、抓到的猴子要送到那裡去?五、誰要為猴子的行為負責?六、市府做過什麼努力,證明其他方法皆無效,非得使出殺手鎆?

走到半路,我和剛認識的阿婆及他的二個小孫子結伴往雅座,不時可以看到猴子們一家子互相理毛或自由自在的覓食畫面,在我們自自然然輕巧地走過他們身旁時,小猴子仍然忘情的吸吮著母親的乳房,柴山的獼猴展現著它自然的面目,但是,別忘了他們可能在聽到塑膠袋的聲音時,瞬間成了人們眼中的「潑猴」!

我思考著,解決人與猴子的衝突,只有懲罰猴子一途嗎?難道人類這個自許為睿智、進步的物種不該反躬自省做點事嗎?例如更有效管制自以為是的餵食行為;節制不斷擴張生活、休閒空間的發展模式;或者有無可能設計一套補償機制,彌補里民農作的損失,降低里民對猴子的負面觀感等。

150萬的高雄市民,企盼著謝市長領軍的團隊,展現其睿智的執政能力,拿出誠意、魄力來好好管理人在柴山的行為,保護高雄市1,200公頃的綠肺及生態文化的活水泉源,至於草率的「獵猴行動」決策,請三思而為!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