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守護森林】「原住民保留地造林補償條例」應暫緩推動!

2006/5/15

由原住民立委曾華德等32人提案的「原住民保留地造林補償條例草案」,從94年5月至今,在立法院已經過多次討論。本提案所持理由是為激勵原住民林農營林意願;再者,台灣自然災害多,政府投注龐大經費於災害復建,負擔沈重,不若投注於造林,一可收造林之效,二可符合社會補償正義之要求。然而民間對此一條例深感憂慮,其原因如下:

一、人工造林,可能是另一造災運動。該補償條例第一條指出是為「配合政府造林、育林之政策,促進原住民族經濟事業之政策,達到政府全民造林運動的目的。」然而,民間對於「全民造林」則有不同意見。

1996年農委會在賀伯颱風後推出全民造林運動,透過20年每公頃獎勵53萬元的機制,鼓勵人民造林,解決土石流的問題,結果到2004年為止,造林3萬多公頃,耗費國庫100多億,但荒謬的是民間調查和官方的專案查證都發現,全民造林演變成「砍大樹、種小樹」政策執行結果和目的竟然完全相反。

過去,民間調查「砍大樹、種小樹」的案例,有許多即是位於原住民保留地,結果是平地來的造林掮客獲得最大利益,原住民為領取微薄獎勵金,反而把唇齒相依的山林給毀了,更悲哀的是原住民立委還把爭取「全民造林」經費視為其政績。幸而,「全民造林」政策在民間不斷揭露真相後,2004年,前行政院游錫堃院長已下令停止,此次,原住民立委提出補償條例,莫非是伐木毀林欲借屍還魂?

國府自1946至2000年在台灣的造林總面積已高達113萬公頃,幾乎是國土的三分之一,為什麼造林不斷,土石仍然橫流?這說明了人工造林並非解決國土保安的根本之道,關鍵在於山林的經營管理已到了需全面檢討的地步。

二、解決之道:林地分為保育、經濟二大類,釐訂不同的管理、補償、回饋政策。
全民造林之惡,關鍵在於把經濟營林的做法,用來推動國土保安,結果,反而變成造災運動,如果要根絕此一弊病,必需進行以下工作:

1.進行全國山地使用利用總清查(含原住民保留地),檢討土地編定的合理性(含林地、農牧用地,將全國林地區分為保育、保安用地與經濟地兩大類,並釐訂不同的施業管理模式。

2.保育、保安用地,禁止所有經濟活動、開發行為,包括人工造林。保護既有天然林,人工林應以回復天然林為目標,至於濫墾、超限利用地則全面收回,任其自生演替,少部分可透過調查、試驗,確認生態綠化之可行性。政府應籌措林地回收,以及護林獎助、回饋之經費,而非造林補助。

3.經濟林地,可進行人工營林,營造可利用、具有經濟效益之林木,發展本土木材加工產業,提高木材自給率,除善盡國際社會責任外,也應籌謀戰備用材。政府應籌措造林補助、保價收購之經費。
因此,民間主張「造林補償」條例應在上述架構下重新評估。

三、支持災害復建之經費轉移至保護山林、復育國土。
本條例另一爭議是龐大且每年持續編列的國庫支出。自提出以來,農委會和主計處便持反對態度,主要是草案的第六條中明訂每年1公頃林地需補償新台幣10萬元。若以現有原住民保留地宜林地面積約17萬5千公頃,則每年需增加175億元的預算,如果8萬5千公頃國有林租地造林和19萬私有林地比照辦理,那麼國庫每年要付出450億元的代價。

在國家財政日益短絀的情況下,每年增加450億的支出確實會造成國家財政負擔。但是,幾十來政府投注於災害復建之經費幾達天文數字,除常年的水保預算外,去年更變本加厲編列石門水庫治理條例250億元,水患治理特別條例1,160億元之預算,其中以在河川上游持續推動水保工程1,600多公里最為驚人,完全與國土復育背道而馳,必定是恐怖的生態浩劫與造災運動。因此,如果這筆錢能夠移轉至護林獎助、回饋之機制,積極從事國土復育,也許是最佳財源。

原住民立委爭取全民造林運動、石門水庫治理條例、原住民保留地造林補償條例的經費,表面上似乎是在爭取原住民福利,然而,此一飲酖止渴的作法,對原住民的經濟困境未必有利,同時也可能摧毀了全民賴以維生的生態體系。

民間籲請立法院朝野政黨停止推動「原住民保留地造林補償條例」,但應積極將「山林保護回饋」機制納入「國土復育條例」中整體考量,建立可長可久的法令制度,徹底解決山地產業與國土保安與水源保護的矛盾。

表、台灣1946-2000年造林面積統計表
面積/年 1946~1959 1960~1989 1990~1996 1997~2000 合計
造林面積 351,709 公頃 720,443公頃 31,813 公頃 26,361公頃 1,130,326 公頃
(彙整自農委會林業處、林務局的統計資料)

聲明團體:
台灣生態學會、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綠黨、台灣綠色和平組織、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

連絡人:
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祕書長.林子淩
台灣生態學會台北工作站主任.廖本全

原住民保留地造林補償條例草案本案進度:曾華德等32人提案係於94年5月13日第6屆第1會期第12次會議決定:「交內政及民族委員會審查」;經第13次會議復議,於94年11月4日第6屆第2會期第9次會議付委;內政及民族委員會於95年1月9日舉行第6屆第2會期第22次全體委員會議。

第一條 為處理原住民保留地造林補償事宜,並使全國人民瞭解國土保安、水質涵養之重要性及受益者付費的基本原則,配合政府造林、育林之政策,促進原住民族經濟事業之政策,達到政府全民造林運動之目的,特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之主管機關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之補償事宜,係指:
一、原住民保留地配合政府政策造林、育林。
二、原住民保留地已成林之十年以上天然林地。
三、原住民保留地為水源涵養、水土保持被劃定禁伐區域。
原住民申請天然林被補償者應於本條例施行之日起兩年內,依本條例規定申請給付補償金。因故未及申請補償金者,得再延長兩年。

第四條 本例之補償對象,為造林人,但造林人係非法承租或使用者,以土地權利人為受補償者。

第五條 原住民保留地之造林補償經費,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編列,並委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發放。

第六條 被補償者之補償金額,每年以一公頃為一單位,以基數計算,每一基數為新臺幣十萬元。

第七條 被補償者得檢附具體資料,以書面向鄉(鎮、市)公所提出,鄉(鎮、市)公所應即會勘,據以認定為被補償者。前項情形應於二個月內完成會勘,並送請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撥款。

第八條 本條例之施行細則由主管機關會同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定之。

第九條 本條例自公布日施行。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