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守護森林】原生林的浩劫─全民造林運動


荒廢的水稻田兩側的溪谷地形,殘存著以榕樹、茄冬、楠木的為主的原生林,然而卻在全民造林的政策下,一片片的淪亡!伐木後的溪谷,土石崩解;而剛種下的耳莢相思樹小苗何以能擔起構地補天之重責?(圖右前方之小苗)


文.攝影◎李根政(2003.4.6)

1996年賀伯災變之後,農委會為國土之保安推出了「全民造林」運動,然而其作業方式仍是採經濟造林之模式,完全不理會土地自然演替之機制,2002年保育團體以屏東縣大漢林道、保力林場,以及高雄縣德文等造林地之現場紀錄,揭發政府所推動的「全民造林」,實際上卻是「砍伐森林、放火燒山、再種小樹苗」之荒謬政策。在民間團體揭發之後,監察院進行調查、糾正,行政院也表關切,然而,農委會始終堅持其政策並無任何錯誤,因此,這政策依然持續推動。今年八月,在滿洲當地人士的帶領下,台灣生態學會、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一行人,再度進行二個造林地之調查,除進行伐木之現況紀錄外,更由靜宜大學楊國禎教授設定樣區,進行原生植被和伐木、造林跡地之調查。

調查之結果,發現民間揭發之全民造林三部曲之惡行,仍然續存,僅火燒林地面積較小,而令人心痛的是,摧毀的林地已直指原生林。

其一位於屏東縣滿洲鄉長樂村小路溪上游的原住民保留地,去年十月間申請參與全民造林運動,結果高達十公頃以上的原生林闊葉林慘遭全面皆伐。其中數十棵樹徑在100公分左右的茄冬老樹及無數原生樹種慘遭刀斧;結果種上的是林務單位規定的外來種小樹─檸檬桉、耳莢相思樹。經過數月,儘管次生樹種已開始構地補天,然而現場土石鬆脫、崩塌,溪溝沖蝕嚴重,大地哀嚎!
其二位於屏東牡丹鄉高士村八瑤段的原生林地,調查人員目睹正在進行伐木作業,開山挖路,現場橫屍遍野!然而,無力阻止此一殺戮戰場。

以下是摘要之整理與控訴,期待以此慘痛之事實,訴求社會大眾之正視,相關政府機關之反省。

伐木、造林地點一:

屏東縣滿洲鄉九個厝段的原住民保留地,位於老佛山小路溪之上游。申請造林面積為5.587公頃,然而伐木面積估計在10公頃以上。

●地形及生態特性:造林地海拔約在250~300公尺之間,原為原住民耕作之水稻田與溪溝原生林構成之梯田地形。稻田位於小路溪上游幾條溪溝之間的緩坡,未被砍伐的溪谷兩側保留著茂密的原生林。溪溝之森林,為恆春半島原生林中的骨幹植群,通常位於全年氣候潮溼、溫暖,土壤發育良好,海拔300公尺以下之中下坡溪谷,以榕樹、楠木、茄冬為主要組成。

●伐木現場:

1.茄冬巨木/調查人員抽樣調查六棵之茄冬巨木,其直徑從樹徑分別為84、111、90、105、130、76公分。最大的一棵接近要三人合抱,這些巨木大都位於溪溝旁,經砍伐後,現場地貌已完全改變,雨水沖刷嚴重。

2.溪谷/調查人員取樣一段伐木後的溪谷,在36*21公尺的範圍中,調查殘存的樹頭,其中茄冬樹留存之樹頭有二棵,樹徑分別是60*70、100*130公分;其他原生樹種如白榕、鐵冬青、無患子、菲律賓饅頭果、台灣朴樹、糙葉榕等,樹徑也都在30~70公分之間。由這些殘存的樹種,我們推
估未被砍伐前的森林,正是以榕樹、楠木、茄冬為主要組成的原生林。


●造林樹種:毀掉原生林,種上的是間距1.5公尺,樹高1~1.5公尺,樹徑不到1~2公分的外來樹種─檸檬桉以及耳莢相思樹。







▲溪谷兩旁的原生植被無論大小,全面砍除,包括楊國禎教授正在測量的這棵茄冬巨木,其直徑超過130公分。









▲全民造林運動再不停止,這一棵棵三人合抱的老茄冬和千千萬萬的原生植被即將被砍伐!─滿洲小路溪上游。





伐木地點二:

屏東縣牡丹鄉高士村八瑤段原住民保留地。伐木造林面積不詳。

●地形及生態特性:伐木區位於是港口溪的支流芭拉溪的上游,海拔大約300公尺。從新闢之林道兩旁,初勘的結果,本區應為相思樹造林不成功後,經三十年左右次生演替後形成之植被,其型態類似南仁山,應為恆春半島骨幹植群中之中上坡植被。沿途紀錄其主要喬木計有大頭茶、假赤楊、杜英、山刈葉、山黃麻、相思樹、苦楝、烏心石、高士佛赤楠、港口木荷(巴納嘠─排灣語)、江某、光臘樹、欖仁舅、香楠、鐵冬青、白桕、水冬瓜、印度栲、恆春紅豆樹、魚木、刺杜密、九芎、台灣石楠、水金京、台灣赤楠、猴歡喜、豬母乳(大冇榕)、咬人狗等…樹種,其中大頭茶、港口木荷屬優勢種,估計樹種應在1、200種左右。 整個植被之密度非常高,樹木多呈細長形,藤本非常發達,其中以黃藤最為醒目。

●伐木現場:為伐木及造林,業者除拓寬及新闢之林道寬度約5~6公尺,長達數公里,所經之處,原生林木橫屍遍野;而造林地仍是全面皆伐,調查當日,伐木作業仍在進行中,現場有怪手和貨車正在搬運。尚未進入造林階段。


▲牡丹鄉八瑤段的原住民保留地,為了造林,拓寬及新闢林道,所到之處,大地一片光禿!







▲八月一日,怪手和貨車正一面砍伐、整地,將一車車不值錢的木材搬出!留下的是破碎的大地。




伐木效應:

一、摧毀與原住民傳統耕作之維生體系:被砍伐的原生林過去得以保存,除了溪溝太陡,無法耕作以外,應與水稻之種植有關,以恆春半島夏日常見的豪雨、冬季的落山風氣候特質,能在海拔300公尺左右種植水稻,所依賴正是森林所涵養的水源以及阻擋強風。換句話說,森林的存在為水稻能否持續耕作的必要條件,毀掉森林等同於毀掉這裡的稻田,摧毀與原住民傳統耕作之維生體系。

二、摧毀水源:位於小路溪的上游為一集水區,滿洲鄉公所於此特別興建之蓄水設施,彙集溪水。正在全球氣候劇變,雨量分配不平均,全台籠罩缺水危機之際,砍伐上游的原生林,不啻是在自絕生路。

三、破壞水土:為了利於造林,開山挖路,林地採全面皆伐,現場土石沖刷嚴重。

四、低海拔原生林漸次滅絕:毀掉的原生林,正是台灣低地之桑科闊葉樹林,本林帶由於低地開發最早,加上政府在1965年以來推動的「林相變更」、「林相更良」等政策,原始植被幾已蕩然無存,僅餘部分破碎林分,尤其茄冬林更為少見。全民造林運動相當於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幾乎剷除僅存的原生林。

而高士村好不容易自生演替達三十左右的原生林,又被全面砍除,明顯阻礙土地的生機。

在平地,茄冬巨木被奉為神明,立法保護;

在山地,茄冬巨木卻在錯誤的政策下一棵棵倒下!

林業單位為國土保安而推動的「全民造林」運動,如今淪為摧毀低海拔原生林的凶手。

民間再度籲請政府:

一、立即徹查86年以來全民造林之施業程序及原造林跡地狀態,以釐清有多少原生林、次生林被砍除以造林;有多少樹種在裸露地、檳榔果樹地、或是取締濫墾而來的超限利用地。追究決策官員之責任,向全民道歉!

二、促請行政院即刻宣布停止全民造林運動綱領暨實施計劃,而為顧及八十五年以來參與獎勵造林林農之權益,應研訂獎勵造林之善後方案,同時研擬課徵保護森林水權費等措施,以獎勵私有林地主保護現存之森林。

三、促請全面檢討造林政策,先進行土地之分類,凡劃規保育地範圍,不必進行任何人造林,讓土地上的本土物種,自行演替,回復為天然林;如果劃歸為經濟地,才可以進行生態綠化、林業生產等永續利用行為。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