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07的文章

【我與社運】讓陳玉峰休息一陣子吧!

陳玉峰,一個大半輩子為台灣生界竭盡心力,漚心瀝血付出的社運和學術界人士,從9月開始,對外表明淡出社會,開始閉關,許多人對於陳老師從絕對的入世,轉為不問世事的出離表示不解,但我個人寧可解釋為,陳老師必然處於旁人無從置喙、難以言傳的特殊身心狀態,我一直覺得此刻對他最大的尊重,就是不再打擾他,因而,從9月起便不再主動連絡陳老師。 10月底,綠黨輾轉託人向陳老師徵詢出任不分區的意願,獲得允諾,我曾經提醒綠黨核心幹部,要確認其意願、參與程度,評估對綠黨的利弊,因為陳老師既表明「只掛名、不參與選務、若當選即讓位於第二順位者。」從這樣的表態,就知道這是基於鼓勵綠黨之善巧方便,但對選民如何交代,則是綠黨的事。不過,興奮的綠黨同志,迅即將陳玉峰擔任綠黨不分區第一名的訊息見於報端。 另一方面,台聯黨試圖與綠黨結盟,為的是加強其環保形象,強化其中間偏左的代表性,雖然,本人鑑於第三勢力之大局,也曾表達支持結盟之意供綠黨參考,但綠黨內部異見頗多,對台聯黨欠缺基本的信賴,11月16日綠黨開會決定不再考慮與台聯結盟。 然而,11月17日早上,賴幸媛委員傳來陳玉峰改掛台聯黨不分區立委的訊息,為這夾縫中的一小池春水,投下震撼彈。 當夜,我在綠黨託付下致電陳老師,其說明,「週五(11月16日)夜,台聯黨派了一位20年前認識的民主運動老朋友,直接衝到家裡來強力遊說,已把所有不分區應填資料來帶走了;由於先前綠黨只是託人代轉訊息,自此便無任何直接接觸,以為綠黨只是說說,直至週六才收到綠黨的不分區相關表格…」;「我只是個平凡的台灣公民,生命此刻反歸於零,社會實在高估了我…」;「我對台聯代表說,這個名字你們去策略性運用,但有席次我不會做,從今以後不要再找我…」。陳老師這樣的處理方式,就社會慣習確實很不尋常,但對於一個不看報,不看新聞、無所求的閉關者來說,我可以理解。 台聯黨在登記前挖走陳玉峰這個招牌,對於綠黨來說,確實是一大打擊;對台聯選情拉抬可能有幫助,但長遠來看,摧毀台聯和綠黨互信,實在不是好事。 政治除了求勝選之外,難道就沒了與人之間的信賴、情義? 之二 雖然綠黨已成立十年有餘,但基礎的黨務運作效率不彰,選前與陳玉峰的連繫不周即是一例;同時偶爾選一次,未從事紮根耕耘的運作方式,也導致綠黨未能建立較廣的社會信賴。我在南部嘗試為綠黨募款時,便很難回答「過去綠黨為台灣做了什麼?」這樣的提問。當然,這陣子綠黨在溫...

【我與社運】關於地球公民的工作

文☉李根政 <2007.11.16> 環境事項千頭萬緒,從社區到全球的空間層級,自然保護與環境污染兩大領域差異或連結,背後更有複雜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問題。身處於台灣、高雄市的我們,到底要做些什麼才是真正有利於環境?關鍵的議題是什麼?什麼是有效的策略?有限的資源如何有效運用?小貓兩、三隻的專職如何分工合作,發揮槓桿效果,又不致耗損人才? 包括我們在內,台灣帶有運動性格的環保團體大都忙著「救火」,一個又一個的大型開發案、不當的政府政策,就足以耗掉大部分的人力,相對於政府和大財團的資源,環保團體實在是螳臂擋車,只要投入一陣子,少有不生出「無力感」的。 由於向大眾募款不易,許多團體得接政府計畫案過日子,但一旦接了案子,反而沒有時間和精力再參與各種即時的運動,有些團體甚至不再扮演監督政府的角色,這種矛盾存在已久,而且,大家都知道解套之計唯有爭取大眾支持,擺脫對政府經費的依賴,但少有人跨出這一步去經營,因為主要運動者都累垮了,那有餘力再去募款,於是就形成惡性循環。 成立地球公民協會,老實說,對於實際在做的事想得並不多,我的首要目標是發展穩定自主的財務,讓有志於環境事務的環境工作者,可以安心的工作,累積經驗,培養國家社會的人才。 專業分工是我對地球公民未來組織發展的夢想;我的目標是,第一年如果能找到500位固定捐款的會員,每月約25萬的收入,就可以聘用6-7位專職;五年內如果能達到3,000人,每月收入100萬,約可聘用20人。透過專業分工,才能避免一再透支、損耗人才,而且才能持續的關注議題,累積出成果。 我整理了過去近10年來主導或參與的議題,可說是五花八門,也許自己夠努力,也有些天份、膽識。但事實上,一個人的智慧和精力都很有限,越來越覺得不可能就這樣做一輩子,而且對台灣社會也不容易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個組織如何設定議題,如何不再只扮演救火員的角色?是需要內、外在條件的配合。許多運動者應有相同的經驗,當我們正著手研究一個組織內部設定的議題或策劃行動時,不自覺、身不由己的會被外面烽火連天的其他議題所牽引,常常得放下手邊既定的議程,充當救火員。這樣一來,就很難有效的執行短、中、長期的計畫。 舉個例子來說,過去我們曾關注過台灣的山林問題,從搶救檜木林到反對全民造林,都有些成績,累積了相當的山林政策知識和經驗,按理我們當持續關注。然而催生國家公園受挫後,這項議題就沒有...

【守護森林】有關山林─記獅子鄉草埔伐木案

需二人合抱的大樹,就這樣被砍掉了。 2007年11月8日 ,偕同公視「島」的記者燕如及攝影,一同勘查獅子鄉的伐木林地,其中一片林地,是已復育26 年的天然林(據地主表示約在民國70年左右砍伐過一次,爾後任其演替,讓土地公來種樹,本區常態約 10年伐木一次),僅賣給木材商 1公頃 2萬元,木材商將整片山頭的森林全面皆伐,僅留下樹頭,光禿的山野,與 3年前我們所阻止的全民造林如出一轍。這是屬於原住民保留地的 「林地」,依照林業相關法規,就是做為「造林」、「伐木」的經濟林地。 然而,放眼週邊未砍伐前山林是如此美好,我認得出的九芎、大葉楠、山枇杷…已成蓊鬱 森林,怎麼只值2 萬元?崎嶇的山地,坡地從30度到 6、 70度不等,在此開腸破肚的開闢伐木道路,全面皆伐森林,難道不會衝擊水土?上山的途中,位於這片坡地下游─草埔的達仁溪河段正在進行河川整治工程,凸顯國家面對山林水土課題的重大矛盾,上游規劃伐木地,下游再花錢整河川,形成了惡整土地的永續工程。 未砍伐前的森林,是非常美的天然林。 原住民的經濟與國土保育之間,必需要建立配套,以現今台灣的經濟力,用2 萬元買1公頃化育26年的天然林,不可能付不起;為了治山防洪,朝野政黨聯手提出的治水特別預算就高達 1,410億,其中原住民族地區治山防洪工程 160 億、石門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工程 65.76億 ;97年度水保局的預算 12.54億,林務局 6億元,全都是用來蓋攔砂壩,進行坡地的整治,這些大都是丟到水裡的無用工程,特別預算和常年預算加起來,每年就有近 47億的預算。如以一公頃 2萬元來保護林地10 年不砍伐,足以保護23.5 萬公頃的林地10年不砍伐。對比之下,真是非常荒謬。 台灣的山林政策確實該好 好檢討。過去陳玉峰老師主張將台灣的林地分為經濟地和保育地,徹底擺脫唯用的林業政策,是正確的方向。 如果把焦點放在原住民保留地,就要進一步檢討,目前的林地、農牧用地編定是否合理?以過去在屏東地區勘查造林地的經驗,許多的林地、農牧用地根本不適合開發,但政府不檢討、不處理的結果,就只好讓這些傷口 不時化癑、潰爛,然後付出更多的代價去收拾。這個伐木案讓我再度確信,救火式的環境運動也許能解決一時的問題,但根本之道還是需要募集資源,建立專業分工的體系,才能長期持續關注環境課題,山林運動尤需盡速培養新世代人才。 ...

催生地球公民,要做那些事?

    環境事項千頭萬緒,從社區到全球的空間層級,自然保護與環境污染兩大領域差異或連結,背後更有複雜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問題。身處於台灣、高雄市的我們,到底要做些什麼才是真正有利於環境?關鍵的議題是什麼?什麼是有效的策略?有限的資源如何有效運用?小貓兩、三隻的專職如何分工合作,發揮槓桿效果,又不致耗損人才? 包括我們在內,台灣帶有運動性格的環保團體大都忙著「救火」,一個又一個的大型開發案、不當的政府政策,就足以耗掉大部分的人力,相對於政府和大財團的資源,環保團體實在是螳臂擋車,只要投入一陣子,少有不生出「無力感」的。 由於向大眾募款不易,許多團體得接政府計畫案過日子,但一旦接了案子,反而沒有時間和精力再參與各種即時的運動,有些團體甚至不再扮演監督政府的角色,這種矛盾存在已久,而且,大家都知道解套之計唯有爭取大眾支持,擺脫對政府經費的依賴,但少有人跨出這一步去經營,因為主要運動者都累垮了,那有餘力再去募款,於是就形成惡性循環。 成立地球公民協會,老實說,對於實際在做的事想得並不多,我的首要目標是發展穩定自主的財務,讓有志於環境事務的環境工作者,可以安心的工作,累積經驗,培養國家社會的人才。 專業分工是我對地球公民未來組織發展的夢想;我的目標是,第一年如果能找到 500 位固定捐款的會員,每月約 25 萬的收入,就可以聘用 6-7 位專職;五年內如果能達到 3,000 人,每月收入 100 萬,約可聘用 20 人。透過專業分工,才能避免一再透支、損耗人才,而且才能持續的關注議題,累積出成果。 我整理了過去近 10 年來主導或參與的議題,可說是五花八門,也許自己夠努力,也有些天份、膽識。但事實上,一個人的智慧和精力都很有限,越來越覺得不可能就這樣做一輩子,而且對台灣社會也不容易產生深遠的影響。 一個組織如何設定議題,如何不再只扮演救火員的角色?是需要內、外在條件的配合。許多運動者應有相同的經驗,當我們正著手研究一個組織內部設定的議題或策劃行動時,不自覺、身不由己的會被外面烽火連天的其他議題所牽引,常常得放下手邊既定的議程,充當救火員。這樣一來,就很難有效的執行短、中、長期的計畫。 舉個例子來說,過去我們曾關注過台灣的山林問題,從搶救檜木林到反對全民造林,都有些成績,累積了相當的山林政策知識和經驗,按理我們當持續關...

【工業污染】台塑煉鋼廠沒有理由不進入二階環評

文☉李根政 <2007.11.06> 2006.3.10工商時報 第六屆環評委員組成的專案小組,在今年三月決議台塑大煉鋼廠應進入第二階段環評。但在台塑和總統府、行政院聯手干預下,遲遲未送大會討論,緊接著張國龍署長被迫下台,被台塑點名應迴避的環評委員也無一續任,延宕了七個月後,新任環評委員推翻原結論,決議全案重回專案小組再審,為台塑創造了翻案的機會。今天,環評會即將重新召開台鋼案的專案小組會議,筆者在此提出數項台塑無法迴避的課題,懇請新任環評委員能有效釐清,向國人交代: 一、目前,單單台塑六輕四期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高達6,755.7萬噸,為台灣2005年總排放量26.57%,台塑鋼廠每年將再增排1,489.6萬噸,相當全台灣5.86%的排放量,二者合計,將達全國的32.43%以上。意思是,一旦台灣面臨減量壓力,全國人民即便停止所有住宅、商業、交通活動,都抵不上台塑公司的排放量,屆時到底誰來減量,誰來付出減量代價? 二、台塑六輕的用水是搶奪廉價的農業用水而來,農田水利會賣水賺錢,卻迫使農民轉抽地下水,於是地層下陷越來越嚴重,為了持續擴張的工業用水,即便興建湖山水庫,也無法減緩地層下陷的趨勢,台塑的用水是標準的「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三、因為六輕的進駐,已使得雲嘉南空品區污染急劇升高,六輕附近的小學生呼吸著酸臭的空氣,甚至必需戴口罩上課。但為了台塑鋼廠和國光石化的進駐,工業局竟要求環保署放棄原先制定的空污總量管制,其中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增幅達58%,試問,攸關國人健康的空氣品質豈可由經濟部門隨意調整? 四、號稱最重誠信的台塑公司,在六輕興建前,提出各種天花亂墜的回饋方案,包括麥寮新市鎮、長庚醫院、護專等,當年的雲林縣廖泉裕縣長更宣稱將帶來10-20萬就業人口,如今卻沒有一件兌現,十幾年來,雲林縣的人口不但沒增加,反而減少了近1萬7千人,六輕繁榮夢碎,換來的是污濁的環境,我們如何再相信台塑? 另外,台塑鋼廠還將衝擊到占全台三分之二的蚵苗產業,面積廣大的養殖業,以及瀕危的中華白海豚等,這就是我們必需付出的代價。 台灣歷年來石化、煉鋼、水泥、造紙等產業所消耗的能源始終占全國30﹪以上,但其創造的實質國內生產毛額卻不到5%,在2005年更僅占2.49%。台灣已是全球每平方公里產鋼量最高的國家,對於一個能源幾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