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根政(2006.12.16)
前言
保育團體正為一群居住在西海岸淺海地區的白海豚到處請命,因為台灣所有大型開發案幾乎都集中在海岸地區。其中又以鋼鐵(台塑大煉鋼廠)、石化(國光石化)、燃煤電廠所造成的衝擊最大,在政府經建部門的極力推動之下,我們極為憂心台灣沿海的漁業即將全面崩盤,連帶著海洋生態的破壞勢必雪上加霜,白海豚將隨著這些開發案的完成而走上絕路。本文係分析台灣石化業正面臨十字路口的困境,提出一些觀察,對白海豚而言,此時,這些人世間的紛擾就是左右其族群存續的關鍵時刻,極需各界共同關注(2007.8.29)。
污染走到那裡還是污染!
高雄地區正面臨1987年以來最激烈的社會矛盾。因為依政府的承諾,中油煉油廠必需於104年遷廠,仁大工業區則是107年,現在的後勁、仁武、大社居民都有強烈的遷廠呼聲,如果在地民眾的訴求都成功,意味著中油在南台灣的版圖只剩下大林廠、林園廠,仁大工業區裡那些石化業的中下游勢將萎縮,因此經濟部和中油公司、石化業者、台灣石油工會等組成共同陣線,他們喊出「如果中油遷廠,將造成高雄地區11萬6千人失業」,要求就地更新,意圖推翻當年的政治承諾。
反公害運動對上了龐大的國營企業與大財團,勝算並不大。不過後勁地區被污染數十年,已累積相當深厚的民意基礎,今年的高雄市市長、市議員選舉,堅持主張中油遷廠的黃石龍議員再度當選,而把五輕遷廠納入政見的民進黨市長候選人陳菊也當選了。接下來,最傷腦筋的應是中央的民進黨政府和泛中油體系的石化業者。
事實上,五輕的遷廠牽動的不只是高雄地區,更往北連結到中台灣。「國光石化公司」是由中油及其中、下游石化業者組成的新公司,他們在行政院和經濟部門的支持下,積極推動在雲林台西的離島工業區設廠,彰化縣政府也積極拉攏往大城設廠。另外中油內部也在評估遷到高雄的大林埔新生地上(南星計畫)。
高雄的石化工業區附近的居民常有一種說法,他們認為像石化業這種高污染的產業,應該遷到人煙稀少的地方,好像雲林離島工業區是個相對較好的方案,但是他們似乎不了解,那邊也有世代靠海維生的漁民和蚵民;部分林園人會認為,都是因為五輕要遷廠,中油才會急著在三輕擴廠。我不知道雲林人會不會也在抱怨,如果不是宜蘭人反六輕,政府也不會來搞個離島工業區,讓台塑在這邊製造污染與社會不公;如果不是五輕要遷廠,國光石化也不會想來雲林。
這些一意追求用環境污染、耗竭資源來發展經濟的官員,以及賺大錢又不負責任的大財團,竟挑起了區域間的矛盾,幸而,這些只是隔空的怨懟,傷害可能並不大。
事實上,台灣社會真的該好好算算石化業發展這筆帳,評估該不該繼續擴張發展石化業,因為台灣土地面積狹小,高污染的產業走到那裡還是污染,唯一令人不安的是,如果中油萎縮,台塑就獨大了!
抗爭、回饋與暴力─工業區環伺下的人民
工業區附近的居民,沒有說不的權利,不管在戒嚴或是解嚴之後,始終處於被動、被宰治的地位,彷彿天生註定要接受這種魔鬼的咀咒,至少到目前為止,台灣絕大部分工業區的設置,並未真正得到附近社區大部分人的支持,即使是科學園區,設立之後,除了少數直接獲利者,也是如此。
「回饋」、「補償」是20年來工業區收買人心的固定戲碼,然而,人民得到什麼?高雄的後勁在抗爭後當年得到15億基金孳息的回饋,高雄的大林浦、林園,桃園中油各有5億基金孳息的回饋,經過十數年,換成今日幣值、物價,每人每年竟然分不到一桶瓦斯。
犧牲乾淨的空氣、水、土壤,貼上這一代、往後世代的健康和環境,竟然只換得每年一桶瓦斯,廉價如斯,寧不悲哀?
這些日子近距離觀察工業區,與在地居民接觸,令人最憂心的不只是石化工業區的環境污染,還有無法計量的人心與社會風氣變化。這裡所形成的黑金地方政治,惡質的無以復加,幾十年來的敦親睦鄰,多數用來辦理歌唱表演會、贊助節慶、社區活動,說穿了就是透過略施小惠收買人心的手段;回饋金使用,則全數掌握在議員、郷長、鄉代、村里長手中,到底做了什麼?留下什麼?是否對地方的長遠發展真正有利?根本無人檢驗。從學校、村里、鄉鎮,乃至縣市,大財團們佈下金錢買通的天羅地網,鄉民們夾在污染與撿拾碎屑般的蠅頭小利之間,分不清大是與大非,正與邪僅在一念之間,黑金民代彷彿是依靠工業區維生的寄生蟲,他們視工業區為肥羊,利用污染抗爭當成勒索的工具,致使抗爭拿回饋成為林園、大社、仁武數十年來無法抹滅的標籤。即便是立場鮮明的反公害團體,內部也是矛盾叢生,各有各的其盤算,沒有到最後關頭誰也不知道是敵是友,旁觀者更搞不清悲情激昂的抗爭是真是假?或者根本是椿事先排好劇本的戲碼?理想和妥協似乎只有一線之隔,在轉瞬的一念間!
這麼複雜的社會生態致使環保團體對於這種工業區旁的反公害運動始終敬而遠之。
10月25日(2006),林園反公害護家園協會的理事長、總幹事,分別在中油林園廠的接待室與協會附近,遭到同一批暴徒毆打。說實在的,很難想像一個號稱進入民主國家之列的台灣,人民因為反對國營公司的擴廠會在光天化日之下,被暴力相向,不管是不是中油公司所唆使,中油都難辭其咎。
事發之後,我們找了律師朋友,試圖提供法律協助,遊說當事人將暴力事件公開,除可凸顯中油公司的責任外,對當事人安全也可進一步保障,但令人意外的是,根據當事人的說法,因為怕暴力加身,便迅速和暴徒和解,而且立即辭去反公害護家園協會的職務,一股運作數年的反三輕力量幾乎就這樣瓦解。
做為一個旁觀者,實在覺得惋惜,但也不忍再賦予他們過多的道德責任。事實上,個人對於願意扛起環保運動領導責任的人士,向來充滿敬意,即便因為他們受到挫折而離開了,我們也沒有任何權利怪任何人,因為他們確實承受常人不能想像的壓力。但這個事仍讓我覺得悲哀,覺得可惜,高屏溪口的林園人,始終有一股被遺棄的悲情,不被理解的悲情,如今再添一椿。
十字路口的抉擇
工業區的確造就了扭曲的政治生態、社會風氣,助長人性黑暗面,然而最黑暗的地方,也產生了最高貴的情操,我們有幸在台西、後勁、大社、林園接觸到一群對土地滿懷熱血的朋友們,他們在政府公權力壓迫下,在財團威脅利誘下,在同志出走之際,正打著一場困難的愛鄉護土之戰;他們意志堅定,愛鄉無悔,隨時隨地在奉獻,甚至誓言必要時準備犧牲。
今後二年內,高雄人要為是否擺脫石化重鎮的污染而做出抉擇;雲林人則是要在農業大縣或是重工業縣之間選擇,沒有人會相信高污染的環境能發展有機無污染的農業!至於那個縣內的農業生產環境已是糟糕到一塌糊塗的彰化,也正加入惡化環境的陣營。
個人期待學界、社會輿論應針對從1968年一輕建廠以來的環境、社會、文化、經濟、生態進行全面的歷史回顧與反省。更期待2008年前,民進黨政府面對石化業和鋼鐵業的重組和擴張,必需在持續國民黨政權高污染重化工業的產業方向,或者是積極為台灣找出一條不傷害土地和人民的產業方向做出負責任的決策,如果拖到2008年總統大選後再決定,那就是對台灣不義。
在這個十字路口上,我們需要更多的愛鄉愛土的台灣人一起奮戰。確實考量「利」是否能利益全民,利益眾生,利益往後的世代。
作者/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2006年12月16日 星期六
2006年12月7日 星期四
【我與社運】請支持綠黨參選台北市議員參政為台灣環境注入生機
李根政2006/12/7
總統府的國務機要費醜聞、馬英九的特支費風暴,仍然是眾所矚目,貪腐一時之間成了過街老鼠,喧騰數月。然而立法院裡天文數字的肉桶分肥,比交代不清的國務機要費更赤裸,更無恥,但卻無人檢驗。
去年的湖山水庫預算,我們拼了命在立法院向立委遊說,逐一發送資料,說盡道理,領銜提案的賴執媛委員還親自一一打電話拜託,但最後是國民黨祭出黨紀,親民黨力挺之下,水庫預算表決通過。為什麼在野黨比執政黨更主動、強勢的捍衛這個有爭議的預算?表面上,立委任義正言辭為地方的發展打拼,暗地裡,誰都知道不就是椿腳利益,建設買票,我們合理懷疑根本是水利署拿1410億的治水預算和立委們交換而來。今年更慘,湖山水庫的預算,連表決的機會都沒有,在委員會就被雲林在地立委強勢主導過關。
台灣的政治真的是從根就腐爛了。各政黨推出的候選人,黨派庇蔭、家族財力雄厚、和財閥掛鉤是必備條件,再也沒有任何從社會改革運動歷煉的新一代年青人。選總統、選縣、市長,誰當選其實變得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背後那群會隨著主子雞犬升天的策士、跟班,到底是「牛鬼蛇神」?還是真正的有識之士?現在的立法院裡形成一種高度默契,「在地立委」擁有絕對的權力,只要涉及在該縣市的建設案,其他選區立委最好閃邊站,不分區立委更是敬陪末座,發揮不了影響力,說穿了,這只是一種不問是非,卑劣的分贓邏輯,什麼環境保護、社會公平、世代正義根本進不了國會這個被染黑的人民殿堂。國會那些帶點理想性的台灣派立委,現在大都也只剩下黨的護航派,圖利自己的永續當選派;地方議會的選舉更是慘不忍睹,在高雄,今年議長賄選案遭判刑的議員仍是派出自己的親人「清白」出征,被判緩刑的人則低調的「清白」參選,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過。
這樣的政治的確令人灰心喪志,
但我不相信真的沒了希望,
綠黨的朋友也不相信,
綠黨決定投入這個臭不可聞的政治大染缸。推出了台北市議員候選人,他們是「潘翰聲」在文山、松山信義區;「張宏林」在大安、文山區;「張聿文」在士林北投區。
這是一股從地方議會,逐步向國會挺進的綠色生機。
請給台灣生界一個機會,給地球一個機會,幫忙拉拉票。
總統府的國務機要費醜聞、馬英九的特支費風暴,仍然是眾所矚目,貪腐一時之間成了過街老鼠,喧騰數月。然而立法院裡天文數字的肉桶分肥,比交代不清的國務機要費更赤裸,更無恥,但卻無人檢驗。
去年的湖山水庫預算,我們拼了命在立法院向立委遊說,逐一發送資料,說盡道理,領銜提案的賴執媛委員還親自一一打電話拜託,但最後是國民黨祭出黨紀,親民黨力挺之下,水庫預算表決通過。為什麼在野黨比執政黨更主動、強勢的捍衛這個有爭議的預算?表面上,立委任義正言辭為地方的發展打拼,暗地裡,誰都知道不就是椿腳利益,建設買票,我們合理懷疑根本是水利署拿1410億的治水預算和立委們交換而來。今年更慘,湖山水庫的預算,連表決的機會都沒有,在委員會就被雲林在地立委強勢主導過關。
台灣的政治真的是從根就腐爛了。各政黨推出的候選人,黨派庇蔭、家族財力雄厚、和財閥掛鉤是必備條件,再也沒有任何從社會改革運動歷煉的新一代年青人。選總統、選縣、市長,誰當選其實變得不太重要,重要的是他背後那群會隨著主子雞犬升天的策士、跟班,到底是「牛鬼蛇神」?還是真正的有識之士?現在的立法院裡形成一種高度默契,「在地立委」擁有絕對的權力,只要涉及在該縣市的建設案,其他選區立委最好閃邊站,不分區立委更是敬陪末座,發揮不了影響力,說穿了,這只是一種不問是非,卑劣的分贓邏輯,什麼環境保護、社會公平、世代正義根本進不了國會這個被染黑的人民殿堂。國會那些帶點理想性的台灣派立委,現在大都也只剩下黨的護航派,圖利自己的永續當選派;地方議會的選舉更是慘不忍睹,在高雄,今年議長賄選案遭判刑的議員仍是派出自己的親人「清白」出征,被判緩刑的人則低調的「清白」參選,彷彿什麼事都沒發生過。
這樣的政治的確令人灰心喪志,
但我不相信真的沒了希望,
綠黨的朋友也不相信,
綠黨決定投入這個臭不可聞的政治大染缸。推出了台北市議員候選人,他們是「潘翰聲」在文山、松山信義區;「張宏林」在大安、文山區;「張聿文」在士林北投區。
這是一股從地方議會,逐步向國會挺進的綠色生機。
請給台灣生界一個機會,給地球一個機會,幫忙拉拉票。
2006年12月4日 星期一
【都市環境】高雄市環境政策白皮書出爐
民間團體選前拜會各市長候選人 <2006.12.4>
黃俊英對民間的白皮書表示肯定與支持。
陳菊率幕僚與社團代表深入討論各項議題。
由高雄市七個民間團體共同擬定的民間版高雄市環境政策,經過三、四個月的蘊釀,終於完成初稿。
這份白皮書是結合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高雄市柴山會、高雄市野鳥學會、台灣溼地保護聯盟、長鬃山羊單車俱樂部、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高雄市綠色協會等團體,將歷來對高雄市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提出整體性的意見。
為了讓各市長候選人能夠針對白皮書的內容,進行回應,民間團體於11月22日以掛號信函郵寄給五位市長候選人事前閱讀,並著手安排當面拜會事宜。
11月29日,各社團體代表,準備了一份摘要版的白皮書內容以及訴求(如附件一、二),前往拜會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黃俊英、民進黨陳菊、台聯黨羅志明,三黨候選人皆親自接見。這些社團代表是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李根政主任、高雄市柴山會藍培榮理事長、楊娉育總幹事、高雄市野鳥學會林昆海總幹事、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曾光正理事長、台灣溼地保護聯盟代表黃明和、高雄市綠色協會總幹事魯台營等人。
早上10:00,各社團代表前往中山路國民黨市長候選人黃俊英競選總部。黃俊英表示,雖然選務繁忙,但他仍利用車上交通時間看完整本白皮書,他非常贊同民間所提各項環境政策,其主動表示應積極保護柴山,重視高市綠地分配嚴重的區域落差的問題,關於輕軌他表示,他並非反對而是認為路線不對,需再評估;而對於中油煉油總廠遷廠的問題,則訴求請行政院組成專案小組,進行討論,同時表示,將與民間對話溝通將會在選後持續。
中午12:00,各社團代表前往至聖路民進黨市長候選人陳菊競選總部。民進黨市長候選人陳菊針對民間版環境政策白皮書提出了一份正式書面回應(如附件三),對於民間所提訴求,幾乎全數給予正面回應。另外對於柴山的破壞問題,陳菊表示「有信心對抗財團,阻止柴山的破壞」,對於前鎮、小港區綠地面積偏少的問題,陳菊則表示將增爭取205兵工廠的遷移,創造更多的綠地;對於中油煉油總廠遷廠的問題,陳菊明確表示,將要求政府信守104年遷廠的承諾。對於陳菊在石油工會的壓力和生態保護之間,選擇了生態保護,民間團體表達十分肯定。
下午1:00,陳菊的拜會未結束,但與台聯黨市長候選人羅志明的約定時間已到,於是由柴山會、舊城文化協會、教師會生教中心等代表,前往民權路的羅志明競選總部。羅志明態度親切,相當佩服環保團體能關心都市規劃、交通問題到產業廢棄物,並汗顏自己的白皮書沒有民間版的詳盡。羅志明的回應如附件四。
整體而言,三黨候選人對於民間版環境政策白皮書都給與十分正面的評價,但如果比較三黨候選人的政見,以及對民間版白皮書的回應內容。我們認為:陳菊陣營在市政規劃上較有對環境永續的配套思考,針對白皮書也提出了正面的書面回應,並且明確支持五輕應落實104年遷廠;黃俊英陣營雖欠缺環境永續的配套思考,但對於民間團體所提意見釋出極高的善意,在五輕遷廠問題上持開放態度;羅志明則未真正將高雄市的環境生態、人文,提出明確的市政規劃。
在選前五日,民間團體公布這項拜會結果,供市民參考。
「環境政策白皮書」不是針對市長選舉而短線操作出來的文件。從2006年7月開始,我們以較活躍的民間環境、人文社團為核心,把民間對於環境、經濟發展、生活人文等面向的觀點、理念、興革策略,透過小型的會議進行彙整,對話。在我們的規劃中,它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在初稿形成後,將廣納社會不同的專業團體、俱樂部、個人等,針對城市發展的各項議題提供的意見,隨時可以進行動態的修正。這份白皮書將可做為民間團體的行動綱領,與政府長期對話的工具,更可做為累積民間知識、智慧的有效平台。
高雄市環境政策白皮書民間版(2006年初稿)全文,請上網參閱,並提出您的看法。
http://eec.kta.org.tw/white-book/white-book-index.files.htm
聲明團體: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高雄市柴山會、高雄市野鳥學會、台灣溼地保護聯盟、長鬃山羊單車俱樂部、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高雄市綠色協會
附件一:高雄市環境白皮書民間版綱要〈編織綠色網絡,建構生態城市〉
挑戰現有的政策思維!
從一個空污率高、工業環伺的城市,轉變為「生態城市」,這是一個高挑戰,但也同時是高雄產業轉型的契機。當政治人物人人說拼經濟之餘,有一個危機是所有人都必須面對的,那就是:能源枯竭、全球暖化、環境惡化!因應能源危機,在這關鍵十年內,產業轉型必須緊扣能源永續發展,更須與強化環境體質連結,否則將是資源耗竭、環境持續劣化的惡性循環。掌握綠色產業的契機,全賴一套有遠見、有效能、生態生產生活緊密相連的政策;否則,高雄產經的春天將遙遙無期!
本書涵蓋山林綠地、河川濕地與水資源、海洋與海岸、能源與產業經濟、廢棄物、交通與都市發展、傳統聚落保存與活化、工業遺址保存與活化、食品安全與動物福利、及市民公共參與機制等總共十個章節。挑戰一般政治人物片段或口號式的政策思維;整體脈絡緊扣著「三生」:以生態為主軸,而後有生產與生活;三者亦同時緊密相連。書中有觀念與現況分析、亦有實踐性的具體建議。
生態綠網與藍色水網的城市架構
如何建構生態城市?我們以如蜘蛛網般的意象來建構城市生態網絡,結合綠色網絡與藍色水網,從柴山往外擴張。用道路行道樹建構綠色長廊來串連社區,於社區再建構小綠網,逐步往外擴散;並利用水網來連接生態熱點。整體而言,將每個如「孤島式」的孤立生態圈、或者社區,運用綿密的綠色長廊與水岸溼地串連,讓高雄完成「生態網絡式」的城市規劃。
此部份涵蓋山林綠地、河川濕地與水資源的章篇。山林針對每座山做不同的定位,例如柴山為維生系統,保護的方式當然與公園綠地不同。行道樹是點與點間串聯因子,故而如何創造綠蔭,本文有諸多的著墨。文中亦列舉各行政區的公園綠地面積比率與綠地闢建品質,以比較各行政區在綠網規劃上的疏漏。水文網絡則涵蘊歷史、人文義涵,重塑過往部份水文網絡,兼具防洪與水質改善。
生態網絡中的文化線條
全球化帶來了商機,然而也敲響了在地文化消失的警訊!這個議題在國際上不斷被提起,「在地」與「全球化」的思考已有了變化。然而,高雄的傳統聚落文化保存卻在所謂全球化的觀光規劃思維中,逐漸模糊。
生態網絡是築構在土地深層脈絡中;在地文化的繽紛色彩穿插其間,更深化生態的線條!因時間與人力限制,我們無法周衍地列舉文化面相,本書僅就傳統聚落文化、及工業遺址的保存與活化稍作著墨。傳統聚落部分僅就左營、旗津目前已執行或正在執行的觀光規劃作具體建議或原則性的省思。
工業高雄是城市歷史的重要環節,工業遺址保存在本文中有原則性的依循建議,當中並以目前正在進行規劃的台泥廠為例。
生態網絡中的永續思維〜能源與產業石油將在近幾十年枯竭,未來能源發展將朝向風能與太陽能的開發。就在歐洲已積極推動新能源逐年取代石油,同時配合二氧化碳減量的同時,我們似乎還在原地踏步。隨著氣候暖化、災變加劇,未來將是「低碳社會」的世紀。無論如何乾淨、低碳的生產過程將成為行銷依據,屆時必然嚴重影響我們的經貿。然而,我們的產業政策已經開始準備要朝向「乾淨生產」、「改善空污」、「開發新能源產業」循序發展了嗎?
高雄每個人二氧化碳年均產量是34.7公噸,是台北的5.8倍,是紐約的3.9倍!工業污染源是一大主因。在能源與產業的章篇,我們主要以現況分析為主,從中了解污染的所在,同時面對產業轉型的問題關鍵。五輕遷廠與三輕擴廠探討的議題中,也同時考驗執政者的魄力與遠見。石油枯竭的彼日,三輕、五輕還能繼續嗎?
生態網絡中的交通與都市發展篇
事實上,交通、都市規劃、產業、生態、生活…,每一個環節都是息息相關,很難明顯分界。生態綠網與藍色水網結合將創造生態多樣的環境,建構產經優越的體質;正確的交通規劃將確保生態網絡的完整性;都市發展與交通則與老街活化有關;而在地文化的保存與活化、加上生態網絡,將創造優質觀光產業;每一點都環環相扣。
大眾運輸是抑制汽機車降低污染的政策。如上述高雄市每人對二氧化碳的高製造率,汽機車也是污染源頭。因而,交通政策必須考量:一、如何讓民眾願意搭乘大眾運輸;二是大眾運輸接駁的工具如何再降低污染,例如腳踏車代步;而這又與綠色廊道的完成,提供有綠蔭舒適的環境有關。此外,新社區的往外分散擴張,亦不利於大眾運輸的規劃。
生態網絡與生活食品安全在農藥、抗生素、荷爾蒙過度氾濫的今天,顯得格外重要!然而,除了吃的安心外,有一個觀念必然要建立的:責任消費!高雄市的農作與畜產大部分來自高雄縣與屏東;大量農藥與化肥汙染了土地及地下水,畜牧廢水直接排放高屏溪,亦是水資源的汙染源。因而,高高屏三縣市必須建立有機農業的生產與管銷的合作機制,才能有效建立食品安全、環境保護與動物福利的機制。
附件二:民間團體請市長候選人回應之環境政策
一、山林綠地
1.半屏山劃設生態復育核心區,私有土地限「商一住一」以下之低度開發,硬體建築應低於樹林,以保障市民「景觀權」
2. 柴山保育政策必須能成為市府主要政策,並成立一跨局處、結合私部門的整合機制。
3.柴山政策思考三原則:保持自然、疏解人潮、減量承載!
4.研究、確認柴山分區管理之區域,訂定細緻的柴山管理守則;及落實持續性、實質專責執法的機制。
5.建立柴山生態人文館,並確實落實經營。
6.設立左營舊城文化園區,城內土地變更為公園綠地,東門前市有地不變賣,做為園區廣場及入口。
7.孔廟旁水利地闢設為荷塘公園,重現泮水荷香。
二、聚落與人文
1.明德建業眷村房舍建築保留作為文化保存區。
2.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將「小溪貝塚」指定為文化遺址。
3.重新檢討旗津觀光規劃。重視旗津漁村聚落文化保存。
三、城市水網
1.曹公圳埤塘、圳路積極推動保存,開闢九番埤、檨仔林水岸公園,協調水源全年提供補注下游河川。
2.洲仔濕地內闢設「高雄市生態廊道自然教育中心」,作為中小學自然科戶外教學/體驗場所及大專院校科學研究基地。
3.中洲污水處理廠處理後水資源回收,提供工業區使用,餘水挹注二號運河水源。
四、交通
1. 二年內打通現有道路之單車通行瓶頸;建立優質中學生單車通勤路網、捷運─單車生活圈。
五、產業
1.落實中油五輕遷廠承諾,進行高雄市產業發展總檢討,主動召開會議討論城市轉型願景。
2.本市主要企業,每年應提出該企業之環境報告,對全體市民公開。
六、廢棄物
1.公開楠梓、小港、前鎮等工業區域內各項環境污染(空氣、水、土壤等)監測報告,即時上網公告,主動向當地居民說明。若發生工安事故應即時說明現況及處理情形。
2.推動垃圾源頭減量(減少包裝、減少不當消費)。四年內規劃關閉一座焚化爐,減少污染以及政府財政支出。
七、食品安全
1.制定食品安全自治條例,提高農產品、肉品、漁產之抗生素、荷爾蒙及各類有害藥物之檢驗標準,食品檢測結果和相關資訊即時上網公開,確保市民食品安全。
2.推動傳統市場家禽活體屠宰業者轉型,開闢全國第一座家禽電宰集中市場,以減低禽流感等疾病風險,符合動物福利,經由廢水、廢棄物統一處理機制,減少環境污染。
八、公共參與機制
1.高雄市永續發展委員會、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都市計畫審議委員會等,及市府各局處所召開之各類審查會議,議事應公開,包含轉播,錄影、逐字稿存檔、公開閱覽及上網公告(包含相關書件、會議紀錄);以上會議之開會通知書並以可訂閱之電子報發送資訊,並行文相關民間團體,開放民間參與表達意見。
2.市府各項行政計畫應事先召開公聽會,公開說明計畫內容,落實公民參與,且會議形式應準用行政聽證。若行政計畫有重大爭議,應召集利害關係人(團體),舉行行政聽證,包含釐清爭議的預備會議。
3.將有關環境的委員會,統合為「高雄市永續發展委員會」,並依個別議題籌組專案小組,小組成員應有一定比例之民間團體代表,專家學者應建立公開推薦之機制。
附件四:高雄市長候選人羅志明之回應(2006.11.29)
假若真有機會擔任市長,必定實現承諾。
一、成立環境政策委員會,由民間團體來規劃近程、中程、長程之方案,由市府逐步來執行。
二、落實國小生態教育,推動生態教材。
三、重視環境生態,更推動海洋生態。學校教材嚴重對海洋知識的貧乏,台灣雖號稱海洋首都,對於海洋屬性、深度分層結構特質完全不知。
四、對於生態池概念有所質疑。中央公園人工化過度嚴重,地底全是鋼筋水泥,如何生態?公園綠地下不應該蓋停車場,阻礙植物生長,應該蓋在校園操場下方。以三民公園為例,應蓋在高醫操場下方,而不是公園下方。
五、改變高雄之產業。反對投資太多展覽館或藝術園區,應把資金來補助傳統產業轉型,提供零利率貸款。中油應大規模鼓勵種植能源作物,開發生質能及綠色能源,逐步轉型並降低對石化高耗能、高污染的需求。
六、捷運線應採雙環設計,才能提供南北之交通需求;反對輕軌之大環線設計,亦應以雙環結合大眾運輸共構,才能真正降低汽機車需求量。再次聲明反對無實質效應的輕軌,應把一百四十億之人民公帑花在刀口上。
七、身為自行車協會理事長,贊成建立自行車通行網,更建議行道樹應栽植兩排,增加林蔭,提供舒適之行車環境。
黃俊英對民間的白皮書表示肯定與支持。
陳菊率幕僚與社團代表深入討論各項議題。
由高雄市七個民間團體共同擬定的民間版高雄市環境政策,經過三、四個月的蘊釀,終於完成初稿。
這份白皮書是結合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高雄市柴山會、高雄市野鳥學會、台灣溼地保護聯盟、長鬃山羊單車俱樂部、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高雄市綠色協會等團體,將歷來對高雄市所面臨的環境問題,提出整體性的意見。
為了讓各市長候選人能夠針對白皮書的內容,進行回應,民間團體於11月22日以掛號信函郵寄給五位市長候選人事前閱讀,並著手安排當面拜會事宜。
11月29日,各社團體代表,準備了一份摘要版的白皮書內容以及訴求(如附件一、二),前往拜會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黃俊英、民進黨陳菊、台聯黨羅志明,三黨候選人皆親自接見。這些社團代表是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李根政主任、高雄市柴山會藍培榮理事長、楊娉育總幹事、高雄市野鳥學會林昆海總幹事、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曾光正理事長、台灣溼地保護聯盟代表黃明和、高雄市綠色協會總幹事魯台營等人。
早上10:00,各社團代表前往中山路國民黨市長候選人黃俊英競選總部。黃俊英表示,雖然選務繁忙,但他仍利用車上交通時間看完整本白皮書,他非常贊同民間所提各項環境政策,其主動表示應積極保護柴山,重視高市綠地分配嚴重的區域落差的問題,關於輕軌他表示,他並非反對而是認為路線不對,需再評估;而對於中油煉油總廠遷廠的問題,則訴求請行政院組成專案小組,進行討論,同時表示,將與民間對話溝通將會在選後持續。
中午12:00,各社團代表前往至聖路民進黨市長候選人陳菊競選總部。民進黨市長候選人陳菊針對民間版環境政策白皮書提出了一份正式書面回應(如附件三),對於民間所提訴求,幾乎全數給予正面回應。另外對於柴山的破壞問題,陳菊表示「有信心對抗財團,阻止柴山的破壞」,對於前鎮、小港區綠地面積偏少的問題,陳菊則表示將增爭取205兵工廠的遷移,創造更多的綠地;對於中油煉油總廠遷廠的問題,陳菊明確表示,將要求政府信守104年遷廠的承諾。對於陳菊在石油工會的壓力和生態保護之間,選擇了生態保護,民間團體表達十分肯定。
下午1:00,陳菊的拜會未結束,但與台聯黨市長候選人羅志明的約定時間已到,於是由柴山會、舊城文化協會、教師會生教中心等代表,前往民權路的羅志明競選總部。羅志明態度親切,相當佩服環保團體能關心都市規劃、交通問題到產業廢棄物,並汗顏自己的白皮書沒有民間版的詳盡。羅志明的回應如附件四。
整體而言,三黨候選人對於民間版環境政策白皮書都給與十分正面的評價,但如果比較三黨候選人的政見,以及對民間版白皮書的回應內容。我們認為:陳菊陣營在市政規劃上較有對環境永續的配套思考,針對白皮書也提出了正面的書面回應,並且明確支持五輕應落實104年遷廠;黃俊英陣營雖欠缺環境永續的配套思考,但對於民間團體所提意見釋出極高的善意,在五輕遷廠問題上持開放態度;羅志明則未真正將高雄市的環境生態、人文,提出明確的市政規劃。
在選前五日,民間團體公布這項拜會結果,供市民參考。
「環境政策白皮書」不是針對市長選舉而短線操作出來的文件。從2006年7月開始,我們以較活躍的民間環境、人文社團為核心,把民間對於環境、經濟發展、生活人文等面向的觀點、理念、興革策略,透過小型的會議進行彙整,對話。在我們的規劃中,它是一個開放的平台,在初稿形成後,將廣納社會不同的專業團體、俱樂部、個人等,針對城市發展的各項議題提供的意見,隨時可以進行動態的修正。這份白皮書將可做為民間團體的行動綱領,與政府長期對話的工具,更可做為累積民間知識、智慧的有效平台。
高雄市環境政策白皮書民間版(2006年初稿)全文,請上網參閱,並提出您的看法。
http://eec.kta.org.tw/white-book/white-book-index.files.htm
聲明團體: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高雄市柴山會、高雄市野鳥學會、台灣溼地保護聯盟、長鬃山羊單車俱樂部、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高雄市綠色協會
附件一:高雄市環境白皮書民間版綱要〈編織綠色網絡,建構生態城市〉
挑戰現有的政策思維!
從一個空污率高、工業環伺的城市,轉變為「生態城市」,這是一個高挑戰,但也同時是高雄產業轉型的契機。當政治人物人人說拼經濟之餘,有一個危機是所有人都必須面對的,那就是:能源枯竭、全球暖化、環境惡化!因應能源危機,在這關鍵十年內,產業轉型必須緊扣能源永續發展,更須與強化環境體質連結,否則將是資源耗竭、環境持續劣化的惡性循環。掌握綠色產業的契機,全賴一套有遠見、有效能、生態生產生活緊密相連的政策;否則,高雄產經的春天將遙遙無期!
本書涵蓋山林綠地、河川濕地與水資源、海洋與海岸、能源與產業經濟、廢棄物、交通與都市發展、傳統聚落保存與活化、工業遺址保存與活化、食品安全與動物福利、及市民公共參與機制等總共十個章節。挑戰一般政治人物片段或口號式的政策思維;整體脈絡緊扣著「三生」:以生態為主軸,而後有生產與生活;三者亦同時緊密相連。書中有觀念與現況分析、亦有實踐性的具體建議。
生態綠網與藍色水網的城市架構
如何建構生態城市?我們以如蜘蛛網般的意象來建構城市生態網絡,結合綠色網絡與藍色水網,從柴山往外擴張。用道路行道樹建構綠色長廊來串連社區,於社區再建構小綠網,逐步往外擴散;並利用水網來連接生態熱點。整體而言,將每個如「孤島式」的孤立生態圈、或者社區,運用綿密的綠色長廊與水岸溼地串連,讓高雄完成「生態網絡式」的城市規劃。
此部份涵蓋山林綠地、河川濕地與水資源的章篇。山林針對每座山做不同的定位,例如柴山為維生系統,保護的方式當然與公園綠地不同。行道樹是點與點間串聯因子,故而如何創造綠蔭,本文有諸多的著墨。文中亦列舉各行政區的公園綠地面積比率與綠地闢建品質,以比較各行政區在綠網規劃上的疏漏。水文網絡則涵蘊歷史、人文義涵,重塑過往部份水文網絡,兼具防洪與水質改善。
生態網絡中的文化線條
全球化帶來了商機,然而也敲響了在地文化消失的警訊!這個議題在國際上不斷被提起,「在地」與「全球化」的思考已有了變化。然而,高雄的傳統聚落文化保存卻在所謂全球化的觀光規劃思維中,逐漸模糊。
生態網絡是築構在土地深層脈絡中;在地文化的繽紛色彩穿插其間,更深化生態的線條!因時間與人力限制,我們無法周衍地列舉文化面相,本書僅就傳統聚落文化、及工業遺址的保存與活化稍作著墨。傳統聚落部分僅就左營、旗津目前已執行或正在執行的觀光規劃作具體建議或原則性的省思。
工業高雄是城市歷史的重要環節,工業遺址保存在本文中有原則性的依循建議,當中並以目前正在進行規劃的台泥廠為例。
生態網絡中的永續思維〜能源與產業石油將在近幾十年枯竭,未來能源發展將朝向風能與太陽能的開發。就在歐洲已積極推動新能源逐年取代石油,同時配合二氧化碳減量的同時,我們似乎還在原地踏步。隨著氣候暖化、災變加劇,未來將是「低碳社會」的世紀。無論如何乾淨、低碳的生產過程將成為行銷依據,屆時必然嚴重影響我們的經貿。然而,我們的產業政策已經開始準備要朝向「乾淨生產」、「改善空污」、「開發新能源產業」循序發展了嗎?
高雄每個人二氧化碳年均產量是34.7公噸,是台北的5.8倍,是紐約的3.9倍!工業污染源是一大主因。在能源與產業的章篇,我們主要以現況分析為主,從中了解污染的所在,同時面對產業轉型的問題關鍵。五輕遷廠與三輕擴廠探討的議題中,也同時考驗執政者的魄力與遠見。石油枯竭的彼日,三輕、五輕還能繼續嗎?
生態網絡中的交通與都市發展篇
事實上,交通、都市規劃、產業、生態、生活…,每一個環節都是息息相關,很難明顯分界。生態綠網與藍色水網結合將創造生態多樣的環境,建構產經優越的體質;正確的交通規劃將確保生態網絡的完整性;都市發展與交通則與老街活化有關;而在地文化的保存與活化、加上生態網絡,將創造優質觀光產業;每一點都環環相扣。
大眾運輸是抑制汽機車降低污染的政策。如上述高雄市每人對二氧化碳的高製造率,汽機車也是污染源頭。因而,交通政策必須考量:一、如何讓民眾願意搭乘大眾運輸;二是大眾運輸接駁的工具如何再降低污染,例如腳踏車代步;而這又與綠色廊道的完成,提供有綠蔭舒適的環境有關。此外,新社區的往外分散擴張,亦不利於大眾運輸的規劃。
生態網絡與生活食品安全在農藥、抗生素、荷爾蒙過度氾濫的今天,顯得格外重要!然而,除了吃的安心外,有一個觀念必然要建立的:責任消費!高雄市的農作與畜產大部分來自高雄縣與屏東;大量農藥與化肥汙染了土地及地下水,畜牧廢水直接排放高屏溪,亦是水資源的汙染源。因而,高高屏三縣市必須建立有機農業的生產與管銷的合作機制,才能有效建立食品安全、環境保護與動物福利的機制。
附件二:民間團體請市長候選人回應之環境政策
一、山林綠地
1.半屏山劃設生態復育核心區,私有土地限「商一住一」以下之低度開發,硬體建築應低於樹林,以保障市民「景觀權」
2. 柴山保育政策必須能成為市府主要政策,並成立一跨局處、結合私部門的整合機制。
3.柴山政策思考三原則:保持自然、疏解人潮、減量承載!
4.研究、確認柴山分區管理之區域,訂定細緻的柴山管理守則;及落實持續性、實質專責執法的機制。
5.建立柴山生態人文館,並確實落實經營。
6.設立左營舊城文化園區,城內土地變更為公園綠地,東門前市有地不變賣,做為園區廣場及入口。
7.孔廟旁水利地闢設為荷塘公園,重現泮水荷香。
二、聚落與人文
1.明德建業眷村房舍建築保留作為文化保存區。
2.依照文化資產保存法將「小溪貝塚」指定為文化遺址。
3.重新檢討旗津觀光規劃。重視旗津漁村聚落文化保存。
三、城市水網
1.曹公圳埤塘、圳路積極推動保存,開闢九番埤、檨仔林水岸公園,協調水源全年提供補注下游河川。
2.洲仔濕地內闢設「高雄市生態廊道自然教育中心」,作為中小學自然科戶外教學/體驗場所及大專院校科學研究基地。
3.中洲污水處理廠處理後水資源回收,提供工業區使用,餘水挹注二號運河水源。
四、交通
1. 二年內打通現有道路之單車通行瓶頸;建立優質中學生單車通勤路網、捷運─單車生活圈。
五、產業
1.落實中油五輕遷廠承諾,進行高雄市產業發展總檢討,主動召開會議討論城市轉型願景。
2.本市主要企業,每年應提出該企業之環境報告,對全體市民公開。
六、廢棄物
1.公開楠梓、小港、前鎮等工業區域內各項環境污染(空氣、水、土壤等)監測報告,即時上網公告,主動向當地居民說明。若發生工安事故應即時說明現況及處理情形。
2.推動垃圾源頭減量(減少包裝、減少不當消費)。四年內規劃關閉一座焚化爐,減少污染以及政府財政支出。
七、食品安全
1.制定食品安全自治條例,提高農產品、肉品、漁產之抗生素、荷爾蒙及各類有害藥物之檢驗標準,食品檢測結果和相關資訊即時上網公開,確保市民食品安全。
2.推動傳統市場家禽活體屠宰業者轉型,開闢全國第一座家禽電宰集中市場,以減低禽流感等疾病風險,符合動物福利,經由廢水、廢棄物統一處理機制,減少環境污染。
八、公共參與機制
1.高雄市永續發展委員會、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都市計畫審議委員會等,及市府各局處所召開之各類審查會議,議事應公開,包含轉播,錄影、逐字稿存檔、公開閱覽及上網公告(包含相關書件、會議紀錄);以上會議之開會通知書並以可訂閱之電子報發送資訊,並行文相關民間團體,開放民間參與表達意見。
2.市府各項行政計畫應事先召開公聽會,公開說明計畫內容,落實公民參與,且會議形式應準用行政聽證。若行政計畫有重大爭議,應召集利害關係人(團體),舉行行政聽證,包含釐清爭議的預備會議。
3.將有關環境的委員會,統合為「高雄市永續發展委員會」,並依個別議題籌組專案小組,小組成員應有一定比例之民間團體代表,專家學者應建立公開推薦之機制。
附件四:高雄市長候選人羅志明之回應(2006.11.29)
假若真有機會擔任市長,必定實現承諾。
一、成立環境政策委員會,由民間團體來規劃近程、中程、長程之方案,由市府逐步來執行。
二、落實國小生態教育,推動生態教材。
三、重視環境生態,更推動海洋生態。學校教材嚴重對海洋知識的貧乏,台灣雖號稱海洋首都,對於海洋屬性、深度分層結構特質完全不知。
四、對於生態池概念有所質疑。中央公園人工化過度嚴重,地底全是鋼筋水泥,如何生態?公園綠地下不應該蓋停車場,阻礙植物生長,應該蓋在校園操場下方。以三民公園為例,應蓋在高醫操場下方,而不是公園下方。
五、改變高雄之產業。反對投資太多展覽館或藝術園區,應把資金來補助傳統產業轉型,提供零利率貸款。中油應大規模鼓勵種植能源作物,開發生質能及綠色能源,逐步轉型並降低對石化高耗能、高污染的需求。
六、捷運線應採雙環設計,才能提供南北之交通需求;反對輕軌之大環線設計,亦應以雙環結合大眾運輸共構,才能真正降低汽機車需求量。再次聲明反對無實質效應的輕軌,應把一百四十億之人民公帑花在刀口上。
七、身為自行車協會理事長,贊成建立自行車通行網,更建議行道樹應栽植兩排,增加林蔭,提供舒適之行車環境。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