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RSPCA教材編撰


  間:20051126 下午2:00~5:00
  點: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
主持人:李根政老師
討論人:李博先生、朱增宏先生、李怡賢老師、朱玉璽老師、傅志男老師、黃武就老師、王敏玲研究員

討論提綱:
兩本刊物翻譯內容簡介
(1) Minibeast--李根政()
(2) Farm Animal--王敏玲

教材編修方向討論
(1) 第一次討論會整理之綱要與問題集錦
(2) 請參與討論之現職教師提供意見

中文版編輯寫作討論
(1) Minibeast--編輯寫作執行人:李根政、蔡亦琦
(2) Farm Animal--編輯寫作執行人:朱增宏先生、王敏玲

本專案後續執行討論
(1) 試教計畫
(2) 舉辦工作坊之計畫
針對社會大眾及國小老師試辦『動物與人工作坊』,分別以「重新認識微小生(動)物」及「農場動物與我們」為工作坊主題,透過讀書會、現場實查(校園及集約飼養農場)、分組辯論、心得分享等方式,試圖建構社會大眾及國小老師全新的動物觀。
(3)舉辦研討會之計畫

------------------------------------
>>自然保育、生命關懷從校園做起


迷你動物教材推廣〈企畫案〉

地球環境問題日益尖銳,自然生態體系瀕臨崩潰,不僅動、植物個體飽受痛苦,連人類生存的基礎亦岌岌可危!因應上述處境,除了立即的行動外,另一項重要的工作即是「教育」。

我們認為不論是自然、生物、生態的教育,所涉及的不只是「科學理性認知」的課題,它必然還涉及「生命與生命」、「生命與環境」、「生命與社會」間衝突的知識和文化素養。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經過一年的翻譯、試教,出版了英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的「迷你動物」教材台灣版,這本教材包括了內容豐富的教學指引與學習單,提供如何對待迷你動物的哲學與價值論辯,迷你動物生態介紹,非常適合國小教師或從事自然教育的社團做為補充教材。

本推廣計畫的目標主要有二:

  1. 透過認識校園野生植物,了解迷你動物所處的微生態系,從生活中培養自然保育的基本知識與觀念。
  1. 透過迷你動物的課程,讓孩子們思考如何對待迷你動物,培養孩子們對生命的敏感度,延伸至對整個生物圈的關懷。
時間
活動內容
講師
地點
1330~1410
介紹「迷你動物教材」
蔡亦琦
客家文物館
1410~1500
尋找迷你動物
蔡亦琦
莊敬國小校園
1500~1530
討論
蔡亦琦、李怡賢
客家文物館

1400~1500
校園植物巡禮
柯耀源
莊敬國小校園

主辦單位: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莊敬國小教師會
時間:2006年月日(三)、月日(五)
地點:客家文物館、莊敬國小校園
研習時數:共計3小時

2006年月日(三)1330~1530

【課程二】2006年月日(五)1400~1500

講師介紹:
蔡亦琦、柯耀源

------------
《農場動物》教材 校園推廣計畫

英國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已有182年歷史,是全球歷史最久的動物福利組織,長期藉由監督執法、遊說政府、留置並轉介受虐或棄養動物、推動動物福利(包括為數驚人的農場動物)之教育工作等,防止虐待動物的行為。
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認同並支持RSPCA的理念,並相信在大量肉食的現代社會,農場動物議題已是你我無可逃避的問題,更與環境生態的永續及人類的飲食安全唇齒相依。
生態教育中心有感於「教育」之於解決地球環境問題的重要性,同時希冀透過簡明的教材,讓環境議題光明正大地走進校園,於是接受RSPCA的贊助,並在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的協助下,進行《農場動物》(Farm Animals) 教材的翻譯、試教、修訂、補充等工作,在一年的籌備期內,與RSPCA國際總監Mr. Paul Littlefair及台灣的各級教師舉辦了多次討論會,終於在20068月將《農場動物》付梓印刷,是台灣第一本以農場動物為主題的教材
《農場動物》台灣版內容有給教師使用的教學指引(共八個單元),六張可給學生當講義的資料單,兩張活動用的學習單,及印刷精美的農場動物照片,另外還補充了農場動物的台灣現況,希望呈現給老師一方新的教育視野。
【計畫願景】
從動物福利、生態永續、飲食健康等角度,探討農場動物與人之間的關係
透過教材,讓師生思考如何看待雞、豬、牛等農場動物,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的態度
引介英國校園的教學方式(參見教學指引),推廣國內課堂的討論風氣,促進學生對運動議題的批判思考能力
【執行方案】
本學期以高雄市公私立國中及高中職教師為主要推廣對象,將積極與各校聯絡舉辦小型的動物福利領航教師研習。國小教師若對本教材有興趣,亦歡迎洽談。只要有10位以上的教師欲詳細瞭解農場動物議題及教材內容,本中心即派專人前往演講。說明如下:
1.研習時段:週一、週四或週五下午,時間以兩小時為宜。
2.課程內容:從動物福利、生態永續、飲食健康等角度,看農場動物與人之間的關係。
3.講師費與教材:講師費依各校規定。凡參與研習的老師,可免費獲贈《農場動物》乙本。本中心另將致贈乙本給研習學校之圖書館保存。
聯絡人:薛淑文、王敏玲  電話:(07)723-56604243  傳真:(07)723-8299
E-maileec@kta.org.tw  
講師:王敏玲
曾任/消基會採訪、環保團體秘書、胡桃木文化主編、美商McGrawHill公司出版經理。

現任/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兼任研究員,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研究生。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