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根政(2005.8.25) 應台灣生命力文教基金會陳學聖執行長之邀,8月23日筆者參與了「發現新福爾摩莎」的坐船繞島之行。此行從淡水漁港出海航行於台灣海峽沿西海岸南下,延途預計停靠台中、高雄,接著行駛巴士海峽繞經台灣尾進入花東,停靠花蓮,再繞台灣北部回到淡水,共四天三夜的行程。筆者參與的是其中西海岸的部分。 23、24日兩天的天空灰濛濛,再加上船行始終離岸邊約6-10公里之遙,說實在的視線並不清楚,在平均12節的時速下,極目遠望,筆者歸納此行觀察的幾個重點。其一,整個西海岸最醒目的地標已為人工建物所取代,主要是火力發電廠、焚化爐、風車等,北從林口火力發電廠、新竹南寮焚化爐、通寮風力發電機組、台中火力發電廠、雲林麥寮工業區、台南城西焚化爐、興達港火力發電廠等,其中雲林人口中的「惡魔島」─台塑六輕,從海上看最為恐怖,即使船離岸五、六公里,而且風向西南,仍聞其酸酸的石化味,廠區所冒出的煙,更向北漫延約20公里;其二、緊臨西海岸兩大天然地標,應以北台之觀音山和南台之柴山為首,其中尤其柴山最為壯麗。關於400多年前葡萄牙人看到的美麗之島,究竟是行經那一段海域所看到的陸地,一說為台灣海峽,一說為東海岸之清水斷崖,經此行所見,如是行經台灣海峽,堪稱福爾摩莎者必屬柴山,海拔高356公尺的柴山,在西海岸拔地而起,即使灰濛濛的天候,仍可見其青翠的山嶺,在平坦、醜陋的西部海岸中,直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和同行的高雄朋友都油然生起一種身為高雄人的驕傲之感,擺脫了二天平淡的海上生活,這種情懷與在鎮西堡看到的巨大檜木、玉山上望群峰類似。 200餘年前剛從英國母體脫離的美國人,除了自由、民主等大家熟知的美國立國精神外,在歐洲國家動輒千年、數百年的人文史蹟,文化內涵之下,總是感到自卑,然而,200年來美國的文學家、藝術家、環保人士等,透過自然山川的紀錄、描寫,乃至催生全球首創的國家公園,讓他們從黃石公園、優勝美地、巨大的紅杉等自然大地中,找到足以和歐洲抗衡的神聖殿堂,讓美國人升起一種驕傲感,我們可以從美國畫家荷馬,他描繪的美國叢林風景,或是攝影家亞當斯所拍攝的美國山川地景,或是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筆下可以體會和感受到這樣的氛圍。 而台灣呢?今之島民所稱之國家認同多數僅乃於人文面向之短暫時空思考,但就地史的長河來看,原住民五、六千年,亦或四百年來的人種先來後到,其時空尺度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