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05的文章

【文明反省】繞島之行觀.台灣立國根本─福爾摩莎如今焉在?

文☉李根政(2005.8.25) 應台灣生命力文教基金會陳學聖執行長之邀,8月23日筆者參與了「發現新福爾摩莎」的坐船繞島之行。此行從淡水漁港出海航行於台灣海峽沿西海岸南下,延途預計停靠台中、高雄,接著行駛巴士海峽繞經台灣尾進入花東,停靠花蓮,再繞台灣北部回到淡水,共四天三夜的行程。筆者參與的是其中西海岸的部分。 23、24日兩天的天空灰濛濛,再加上船行始終離岸邊約6-10公里之遙,說實在的視線並不清楚,在平均12節的時速下,極目遠望,筆者歸納此行觀察的幾個重點。其一,整個西海岸最醒目的地標已為人工建物所取代,主要是火力發電廠、焚化爐、風車等,北從林口火力發電廠、新竹南寮焚化爐、通寮風力發電機組、台中火力發電廠、雲林麥寮工業區、台南城西焚化爐、興達港火力發電廠等,其中雲林人口中的「惡魔島」─台塑六輕,從海上看最為恐怖,即使船離岸五、六公里,而且風向西南,仍聞其酸酸的石化味,廠區所冒出的煙,更向北漫延約20公里;其二、緊臨西海岸兩大天然地標,應以北台之觀音山和南台之柴山為首,其中尤其柴山最為壯麗。關於400多年前葡萄牙人看到的美麗之島,究竟是行經那一段海域所看到的陸地,一說為台灣海峽,一說為東海岸之清水斷崖,經此行所見,如是行經台灣海峽,堪稱福爾摩莎者必屬柴山,海拔高356公尺的柴山,在西海岸拔地而起,即使灰濛濛的天候,仍可見其青翠的山嶺,在平坦、醜陋的西部海岸中,直是一顆璀璨的明珠,我和同行的高雄朋友都油然生起一種身為高雄人的驕傲之感,擺脫了二天平淡的海上生活,這種情懷與在鎮西堡看到的巨大檜木、玉山上望群峰類似。 200餘年前剛從英國母體脫離的美國人,除了自由、民主等大家熟知的美國立國精神外,在歐洲國家動輒千年、數百年的人文史蹟,文化內涵之下,總是感到自卑,然而,200年來美國的文學家、藝術家、環保人士等,透過自然山川的紀錄、描寫,乃至催生全球首創的國家公園,讓他們從黃石公園、優勝美地、巨大的紅杉等自然大地中,找到足以和歐洲抗衡的神聖殿堂,讓美國人升起一種驕傲感,我們可以從美國畫家荷馬,他描繪的美國叢林風景,或是攝影家亞當斯所拍攝的美國山川地景,或是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約翰.繆爾筆下可以體會和感受到這樣的氛圍。 而台灣呢?今之島民所稱之國家認同多數僅乃於人文面向之短暫時空思考,但就地史的長河來看,原住民五、六千年,亦或四百年來的人種先來後到,其時空尺度何...

【守護森林】山地不安,災難不止

文☉李根政(2005.8.19) 海棠之後,我在台北坐上一位操著外省口音的司機阿伯,他開口便罵,「都是陳水扁啦!害我們被「水扁」得這麼慘!以前二位蔣總統時代都沒有可怕的土石流…」那天,我正為了原住民參與山林守護,到行政院提供建言,一股火氣由然而生,不禁開口述說台灣山林開發緣由,釐清歷史脈胳。 事實上,今天的崩山壞水,怪到民進黨政權,確實不公允。若要論歷史功過,應上溯至國民黨治台的兩蔣時代,以農林培養工商,視森林為生財工具,為伐木找藉口無所不用其極,在短短二、三十年毀掉台灣最重要的綠色長城,外加安置榮民伐木養人、開山築路為罪魁禍首;其次李、連政權,鼓勵農業上山,放任國有林班地、原住民保留地持續濫墾,再度摧毀維生命脈,而歷來治山防洪只是補破網,越補越大洞,如今在九二一地震後,全球極端氣候推波助瀾下,土石流、水災、旱災,甚至雨季時因濁水而鬧水荒已是常態。如果要清算總成本帳,將會發現過去伐木養人所賺取的金錢,與治山防洪、旱澇之災所付出的高昂代價相較之下,可算是蠅頭小利後。民進黨欠台灣人的帳,是從未針對國府治台五十年的歷史陳疴,經建迷思進行徹底檢討與反省,遑論為土地沈冤平反,進行價值的扭轉、釐訂根本的改革政策。 我講完後,老先生沈默近三十秒,隨後便開始依老賣老,聲稱他的經驗豐富,怎會不知道誰該負責…。總之,愛兩蔣恨阿扁,與真正的是非不一定相關,族群的銘印在這一輩人中確實不易抹滅,也許應抱以同情和理解。然而,我憂心的是朝野政黨中有權之士,舉國知識菁英,在進行決策與各種評論時,其水平似乎與這位阿伯相去不遠,同樣欠缺台灣土地的客觀資訊? 要民進黨短期內彌補過去五十年山林破碎的遺害,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現今民進黨政府的短視和欠缺對台灣土地歷史的認知也是事實。 敏督利後,行政院提出國土復育特別條例,堪稱有史以來最重要的反省與回應,然而,其重點似乎在於財源的籌措,意突破舉債之限制,而不在於對歷來山林濫墾的管理,問題大都不在於法令,而在於執行不力或設計錯誤,如果當局真的有心,其短期只消從現今可行的法令嚴格執行即可,中長期則放在森林法等相關法令的修正,以及國土復育方案的研擬,然而關鍵還於朝野政黨與社會的共識,陳玉峰教授曾呼籲政府由總統出面,整合朝野政黨之共識,共同推動國土復育,其原因在於未來的國土復育工程,非經數十年無可能竟其功,以台灣政黨相互傾輒,伐木、開發勢力隨...

治水請鬼拿藥單 謝揆急病亂投醫?

每逢颱風豪雨,地面水幾乎都成了泥流,圖為2009年八八風災時的高屏攔河堰取到的泥漿水,自來水公司的設備沒辦法過濾。 2005年,在石門水庫、大樹攔河堰南北兩大供水體系相繼破功之後,執政黨(民進黨)急需治水長才,於是謝長廷院長陸續拜訪前水利官員,其中指標人物是黃金山、徐享崑(註一)。甚至準備延攬他們擔任經濟部次長,統籌指揮水利、水資源的相關議題。 對於這樣的安排,民間籲請謝揆緊急煞車,重新審慎評估,理由如下。 這次桃園、高屏的停水,都是原水的濁度過高。根據綜合的研判,歸納其成因,應上溯自1945年以來國府治台的森林大破壞,先摧毀台灣最根本的維生命脈,此為山地危弱的主因;二者,為伐木闢建的數千公里林道、以及北、中、南的橫貫公路,一方面是造成源源不絕的土石,二方面成為農業上山、山地濫墾、新聚落發展的絕佳徒徑,完全改變山地的土地利用型態,永久性的重創山林; 其三,因為水土不保,於是攔沙壩、擋土牆、消波塊等水泥怪獸試圖彌補潰爛的山林,無奈越補越大洞,反倒形成另一造災運動,攔砂壩成為零存整付的不定時炸彈; 其四,由於山地保水能力破功,大雨一來,原本滯流山地,緩慢流出的洪水,一路狂瀉而下,平地根本無力吸納,淹水遂成常態; 其五,淺山、平地加速開發,河川截彎取直,爭取新生地,原本洪氾區成為聚落,除非投下天文數字進行築堤、抽水站等排水工程,否則一定淹水;其六,沿海地區地下水超抽,導致地層下陷,只要一遇滿潮,無有例外,一定淹水。 上述因素構成今日土石流、雨季濁水、各地淹水的主因,然而,由於災難是漸次累積、加乘的,一開始並不嚴重,直至石破天驚的「921地震」,鬆動了全台地土,原本人造的孽加上天災,遂成摧枯拉朽之勢,再加上從去年的敏督利、艾莉,今年的海棠、瑪莎,珊瑚颱風一波波溫室效應─極端氣候的推波助瀾之下,大地反撲之勢已無可擋。也就是說,如今每逢颱風必因「水濁」缺水,並非單獨的治水問題,其實是亟需進行國土規劃、土地利用全面體檢的重大時刻。 在上述背景下,台灣的水庫一座座淤積,壽命逐年縮短,優養化、微囊藻等致癌毒素也正成為飲用水安全的威脅;歷來的攔河堰多數變成攔砂壩,原本的取水功能早已不如預期,近年來的失敗案例首推集集攔河堰,原本號稱可供水離島工業區86萬噸,如今僅能勉強在豐水期提供30萬噸水,而原本說要提供雲林民生用水20萬噸,減少地層下陷每年二億噸的...

【工業污染】建大鋼廠前,先算六輕這筆帳!

文☉李根政(2005.8.2) 近日,台塑將提交大煉鋼廠的建廠環評給工業局轉送環保署,這表示開發案已正式啟動,然而,在此之前,台塑已試圖向政府恐嚇、施壓,意圖影響環評的審議。 環保署於7月3日決定將二氧化碳排放量納入重大投資環評項目,台塑便向政府要脅:「除非政府能保證台鋼通過環評,否則不會購買新興工業區土地,台鋼也會被迫喊停。」接著,當7月8日謝長廷院長主持行政院永續會,討論台鋼和國光石化兩大開發案時,指示環評審查必須將二氧化碳和水資源納入,7月13日台塑副董事長王永在便面見陳水扁總統,要求大煉鋼廠不納入二氧化碳排放新標準、縮短環評時間、適用「006688」方案等七大訴求。 政府提出的是合理的環保規範,資本家則視其為經濟發展障礙。觀察台塑上述要脅政府排除「障礙」的作為,完全是六輕建廠的翻版。 1986年6月,台塑集團預計於宜蘭縣利澤興建六輕廠,然而遭遇宜蘭縣民及縣長陳定南強烈反對,迫使台塑於二年後宣佈放棄,轉向雲林麥寮建廠。六輕建廠之初受到雲林地方政壇的高度歡迎,不僅由縣長廖泉裕、議長張榮味主動拜會王永在,甚至發動萬人遊行歡迎六輕,當時雲林縣政府被離島工業區的開發灌了迷湯,認為工業區可提供12萬個直接就業機會(石油煉製5000人、鋼鐵煉製業13,000人、火力發電廠2,000人、石化業58,500人、鋼鐵中游業14,000人、相關科技產業28,000人),而衍生的就業人口預估將有60萬人;如果全部開發完成,雲林縣政府每年可收地價稅約5億6,000萬以上,房屋稅12億2,000萬,還未計入因地方繁榮而增加的契稅、土地增值稅、娛樂稅、教育捐等,雲林縣夢想著雲林離島工業區可以把窮苦的農漁大縣,拉拔為繁榮的工業重鎮。 在地方極力歡迎之際,台塑公司開始不斷以產業外移、投資中國,搭配拖延開工時程,要脅政府在土地、融資、賦稅、勞工、環保等議題上讓步。最後,當權者完全配合,給予了六輕龐大的特權利益,舉例如下: 一、台塑不接受國有土地審定價格,要求另審地價,經濟部乃將857公頃國有地從原市價每平方公尺200元降為60元超低價賣給台塑; 二、台塑要求延長適用獎勵投資條例,讓六輕及六輕擴大案均得享五年免稅優惠,政府一再破例配合; 三、台塑認為水源不穩,水價太高,經濟部便興建集集堰加上專用管線及從鯉魚潭引水,並以每度3.26元超低水價補貼供應; 四、台塑...

【水資源】盜挖砂石坑處置方案初探一(致曹啟鴻縣長)

文☉李根政(2005.8.1) 自86年3月全台主要河川全面禁採砂石後,砂石價格飆漲,許多不肖農民便開挖農地出售砂石謀取暴利。89年高雄縣旗山鎮吉洋里已出現大量坑洞,居民並發現坑洞內積水黝黑且泛有油漬,散發撲鼻惡臭(註一),水面到處是垃圾漂浮。 總體而言,盜挖砂石坑以屏東地區的里港鄉信國、中和,鹽埔鄉彭厝及高樹鄉鹽樹、新南、田子等地最為猖獗,根據屏東縣環保局的估算全縣有200多個這類坑洞(註二)。這種超級大坑洞若遇豪雨會發生崩塌,不但危及鄰地,也造成道路沖毀、排水溝駁坎塌陷;在這一帶,通常地下10公尺左右便湧出地下水,豐水期時,這些坑洞就成了深淺不一的大水塘,淺者4、5公尺,深的達2、30公尺,過去高樹、里港皆曾發生居民戲水溺斃、人車掉落水塘淹死的不幸事件。單單里港一帶就有上百公頃違法採砂的農地,被移送法辦的地主也有4、50人,有人被判刑10個月並罰金百萬餘元(註三) ;高樹鄉至少有4、50筆,除了公有地外,多數地主都已「跑路」,鄉公所估計每筆回填金額動輒千萬元以上,對於公有地,屏東縣政府打算以設置廢土棄置場來恢復原貌,但必需釐清是國有財產局或是營建署新生地開發局之權責,但是面對私有地根本無力處理(註四) 。 有關盜挖砂石坑的處置方案,有二種,一為不回填,移作他用;二為回填。筆者茲分析及建言如下: 不回填,風險高,移作他用可行性低 根據筆者對水文的了解及觀察,信國一帶砂石坑豐水期坑內充滿地下水,枯水期則枯乾見底加上附近砂車石橫行,並無常態性觀光之價值;現有砂石坑之間的土堤結構安全勘慮,根據筆者觀察,部分砂石坑已被傾倒廢棄物,主要為建築廢棄物,家戶廢棄物,以及小型加工廠的廢棄物,最該提防的是被傾倒有毒事業廢棄物,導致地下水污染等疑慮,這部分媒體有相關報導,有待相關單位之追查。 再者根據丁澈士(2000)針對高屏地區盜挖砂石坑,進行水資源開發利用(人工湖)之可行性評估,提出幾項重要觀點,其一,盜挖砂石坑的用地徵收,亦涉及如何制裁盜挖砂石者的問題,為免產生錯誤的示範及變相鼓勵違法挖土採石,政府必須擬訂一套合法、合理的配套措施,意即避免地主造孽反而雙重獲利,不符社會公平正義。其二:本研究區域屬地下水流出區,地下水流動由東北之透水性佳之含水層向西北流至透水性較差之地區,因此,地下水位常年皆高,在枯水期亦僅離地面水7公尺左右,地下水儲存空間受限,意即本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