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根政(2004.9.20) 2003/01/25聯合報有一則這樣的報導:「金門縣政府近年大力推展觀光,但諷刺的是,金門最特別的木麻黃行道樹不見了,傳統的閩南式建築少了,金門酒廠後方最壯觀的度冬雁鴨群消失了,增加的卻是一張張獵捕野鳥的網子,未見縣政府關心取締。教人懷疑,這真是在推展觀光嗎?」;「…正在台灣拍照的日本知名野鳥生態攝影師緒方浩平,當他到金門拍蒼翡翠和黑頭翡翠時,當地民眾正大剌剌架網捕鳥,這難道是我們要傳遞到國際舞台的形象和聲音?」 這樣的聲音無疑是一大警訊,代表著金門觀光業的危機,同時也是對近年來金門縣政府的建設評語。的確,從陳水在縣長任內開始的各式破壞性的建設,如闢建停車場,毀掉浯江溪之溼地;拓寬道路,大砍行道樹等,至今仍持續當中;同時常民之反自然文化、唯用主義、野生物食補之觀念仍根深地固,形成生態保育、觀光產業的最大挑戰。 筆者以回鄉數次之觀察,茲提數項生態保育、文化、教育建言,就教官、民。 一、原生林、植物之保育 金門鬰鬰蒼蒼的原始森林,經晒鹽、鄭氏造船、兵亂濫伐後,已蕩然無存,早年全島幾近光禿,因此每當平均風速大於四公尺東北季風吹起,全島便飛沙走石。直到國民黨軍徹退至金門,開始大批植樹,始漸次穩定土地,綠色生命在此庇護之下大量繁衍,大面積的綠色覆被,除減少風害外,也漸漸改變金門之微氣候,形成重要的維生體系,然而這樣的基礎仍甚脆弱,原生植被早已全面消逝,只殘存零散之棲息地或個體,而正進行中之次生演替,原生植物已成為次生演替的配角;而多樣、傲人的鳥類數,其棲息地大部分來自廢耕的農地,田邊的次生灌叢,以及無人管理的池塘。上述地域,一旦地主要開發或恢復利用,棲地立即消失,因數十年荒蕪而得以苟延殘喘的綠色生命,將又被逼入死角,連帶的鳥類的棲地也將消失。 因此,現今之保育策略,應由縣府和國家公園攜手,從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教育等手段,積極進行原生林、次生林棲地之保護及研究,保全現有原生植物之種源,以恢復金門之原始森林之目標,進行規劃。 二、行道樹之保護與種植 目前,以木麻黃為主的行道樹,嚴重老化,受丹恩侵襲後,全島哀鴻遍野,加上開路、人民之放火燒、環狀剝皮等之破壞,造成之傷害已無法彌補。此落寞景觀,除天災外,其實是林務單位過去未積極進行木麻黃行道樹下補植,現今又植樹過慢,方法錯誤、照顧不周所致。 以筆者觀察,現今金門行道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