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根政(2001.8.30)
在行前繁複的準備工作後,7月27日終於前往陌生又熟悉的夏威夷,心中除了惦記報告的事宜外,想像中的夏威夷是可以在美麗的海灘游泳,邊游還可以欣賞火山風景的地方。
搭了十幾個鐘頭的飛機之後,眼前所見果然和平日在台灣常見的夏威夷圖像相去不遠,不過多了些臨場感、少了神祕感。在幾日的行程中,個人有些觀察與感想,簡要記錄如下。
旅遊觀察:
一、夏威夷食物粗而無味,消費奇高,大概是台灣的2~3倍,最美味的菜竟是「卡力、卡特」博士所宴請的中國菜或台菜。我這評語應算公平,並無沾染任何民族主義的成份。
二、這裡的植被外來種奇多,和台灣很類似,學校、路邊看到的花就是軟枝黃蟬、雪茄花等台灣常見的外來園藝植物,不過在機場、行道路上的植栽倒是有一些特色,那就是綠意盎然、生氣蓬勃的蕨類植物。這點我覺得台灣值得學習。
三、旅舍的庭院連續擺了好幾天的攤子,賣一些個人工作室所生產製作的T恤、藝品等,語言不通,但圖像是極好的溝通工具,我一攤攤的仔細看,發現T恤的圖樣幾乎都是當地的植物,有的用粗線條寫意的素描,有的則是將之規格化,成為連續的圖案,我印象最深是有一整攤賣的全是「龜背芋」的各種圖樣;有一攤有著台灣常見的林投樹。這樣的東西,讓我思考:什麼是文化,我們認定一個有文化主體性的國家,不論從文學、藝術、日常用品、科學研究、產業等等…,都應具有當地特色,尤其有著本土的風土民情在其中,今天我們看到台灣的本土文化其實真是空虛得不得了,台灣空有四千多種的維管束植物,其中不乏極有美感特色著,台灣有十個不同原住民族、漢人(閩南、客家),文化岐異而多姿,但我們極少發現有杯子、衣服、寢具等日常用品上有本土植、動物轉化或民族特色轉化而成的圖樣,多的是舶來圖案、大中國文化的抄襲罷了。我認為:一個有創造力的族群,不可能來自失根的文化背景。夏威夷儘管十分消費觀光化,但從這些觀點看,不失為有特色的地方。
四、夏威夷的海灘,從附近植被的豐富度,沙灘、海中生物的豐富度,其實比墾丁是遜色很多,沙灘的美麗也比澎湖、金門差,但是其優勢在於氣候,即使溫度不低,但由於濕度不高,所以非常乾爽,而真正的賣點應是在於「夏威夷式的渡假氣氛」,在媒體的傳播下,已成為許多人夢想中的渡假模式,因此才能吸引那麼多人。
五、機場、旅舍等服務人員的態度、效率奇差,很難想像是「先進國家」。
六、大島的火山國家公園,地景非常壯觀,到處流動的熔岩,彷彿是剛地底崩發出來的,從地底湧出後,其力量如摧枯拉朽,幾乎可以摧毀地上所有的生命,讓人充分感受到土地的力量。公園內的解說設施尚可、並不出色,不過遊客中心內,從學術著作到環境的教育的手冊各種出版品十分豐富,相較之下,台灣的相關軟體顯得相當貧乏。
會議及訪問
一、保育生物學年會的報告。
在台灣許多人共同準備豐富的報告資料及多媒材之後,到了報到現場,我們先佈置起「廣告看板」希望能多吸引些人來參與討論。「卡力.卡特」博士夫婦也陪同我們在現場作準備。隔天,報告的時間到了,我們把看板佈置在會場,準備好器材,可是來的人聊聊無幾,不過我們還是盡全力依序報告,而且和與會者認真的討論,人很少,但是真正關心這個議題的。但是,準備那麼久,而且飛越太平洋來到這裡了,心裡不免有些失望。
由於來參與會前會的人,不如預期,「卡力.卡特」博士覺得很可惜,便決定更改他正式報告的內容,改成報告台灣及保護檜木林的運動,「卡力.卡特」博士將我們的摺頁及報告的內容濃縮成十五分鐘,為台灣及檜木林做了極精闢的報告,算是一次成功的出擊,這位環境倫理學大師對台灣的鍾愛令人感動,會後的一次聚會,我們私下問他有沒有去過中國大陸,他回答,沒有。我們追問他為什麼,他說是為了台灣,真是令人窩心。
這次的報告,贏得了許多重要人士對台灣檜木林保護運動的支持。
二、拜訪大自然保護協會
大自然保護協會,是一個會員數高達100萬的跨國保育組織,據拓展項目部門主任的報告,他們在全球有300個辦公室、2200全職工作人員,關注許多國家的生態保育工作,報告及交談中,他特別提及要向台灣募款的事宜,並已接觸了國內許多最具影響力的企業界人士如施振榮等…他們認為台灣是個有錢的國家,應為國際及國內的保育工作盡點心力。
這個組織帶給我一個思考及疑問:
(一)我很直接的問了拓展項目主任一個問題:「當捐款給你們的企業,本身即是環境破壞者,你們將採取什麼樣的立場?(我想到的是台灣這些高科技產業帶給台灣土地的污染,他們從不付出努力來解決。」)主任楞了一下,然後回答說,環境保護工作需要像綠色和平這樣的組織,以直接行動和政府、環境破壞者對抗,但也需要有組織從事於改變企業主及政府的行為。而且直接了當的說,他們關心的是能募到多少錢,言下之意,「錢」是最重要的,捐款的人是不是破壞者並不重要。
(二)這個組織的募款原則,超過我對於民間環保團體的「操守」尺度,我們一向主張不應向政府及大企業主拿錢,免得失去公信及公正的立場,但他們可一點都不忌諱。因此,我覺得「大自然保護協會」有點像是「國際保育掮客」專門向有錢但形象不佳的政府及企業揩油。至於對國際保育事務是否真有助益,不知道!這個質疑,讓我不再羡慕這個組織會員數的眾多,認清了組織大,其實可能也代表著一種灰色、妥協、媚俗的價值觀在其中流動。不過,我仍然對於其精美、簡潔的文宣非常欣賞,很值得學習。
三、美國東西中心
到這裡主要拜訪的是一位研究「部落地圖」的學者,我們彼此都報告了工作後,便展開對談,對談有點沈悶,但是也有些啟發。
(一)在我報告完之後,這位學者問我們,檜木林的年均溫是多少?我們回答不出來,這令覺得心虛。的確,對一個運動者來說,我的使命感、熱忱遠高於我對運動主題的專業。另外,我也深深覺得一個運動所需累積的在科學上的基本資料,其實是很重要的。這點我們及國內許多的組織仍有待努力。
(二)這位學者從事在泰國從事的部落地圖工作,迄今已進行了五年,雖取得一些初步的成果,但仍未完成,代表這個工作的難度及所需的耐心。不過「五年」這個時間長度,讓我想起了國內的保育工作,「五年」,可能代表著一個生態系的消失、經建破壞案的實施,幾次的環境保護與開發的大對決,台灣好像從沒有一件保育工作可以有時間做「五年」。政府和企業主忙著搞破壞,保育團體忙著滅火,專家不專、學者不學無術,整天忙著接案子,而真正的基礎工作卻始終在很短的時間、很慌亂的情形下開展。
很羡慕這樣的五年,很期待台灣也有機會可以慢慢的做事。
結語:
這是一個保護檜木林運動,國際連結的一次行動,
這是一次台灣的國民外交。
但其實還有個問題是,官方如何看待「環境運動的國際連結」以及「利用NGOs來進行國際外交工作」呢?
夏威夷之行,讓我體會了一些國際保育事務的多元面貌,以及省思自己及組織中在運動的過程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註:我的行前工作
一、寫個人報告摘要。
二、寫摺頁文字,內容是有關搶救棲蘭檜木林及催生馬告檜木國家公園的運動歷程。
三、製作文圖對照的看板,內容是台灣檜木林生態、森林砍伐、大地反撲、搶救棲蘭檜木林的運動看板共12張。
四、製作T恤,上面印有台灣、紅檜圖樣及【守護森林.守護家園】、東亞第一大樹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