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2021年11月29日 星期一
三接遷離大潭藻礁公投,地球公民基金會的觀點和建議
2021年11月18日 星期四
聽黃明志想到美豬公投
更令人喜愛的是歌詞,讓牆內牆外的人都得到撫慰,且對追求自由的核心價值毫無讓步。這是比玻璃心更富人性,更深沈的挑戰中共的獨裁惡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CLlFA9SiDI
我主張台灣獨立,但也祝福中國的民主化。
中共是人類史上最邪惡的政權,高牆之內的五毛言論令人心煩,一天到晚飛機擾台,圖謀要武統台灣,實在令人厭惡,但我仍然尊敬許許多多愛好自由、響往民主,為環境、人權奮鬥的中國良心份子;同理數億辛苦討生活的人們。
因為,我的家族世居金門,在這個曾經屬於中國的貧瘠邊陲小島,飽受戰亂動盪,沒有民主、人權、自由,守著旱田、花岡岩石蚵,或者出洋才得以勉強求生。歷經超過四十年國民黨的軍事戒嚴和白色恐怖威脅。
現在這種強大的中國,對全世界都是威脅。我認為理想的中國,就是沒有大一統的中國,就像當年的軍閥割據,各個地區都獨立,這片廣大的土地上的人民才有機會得到幸福。
====================================
從小在戰爭的陰影中長大,十一歲之前,過著單打雙不打躲炮彈的日子,對於戰爭我沒有任何浪漫或求戰的激情。只要有戰爭,受害最深的永遠是平民,只要中國犯台,我們必然付出慘痛代價。
今天,中國的強權已壓迫到家門,美國人賣武器給我們,在國際上撐腰,讓中國不敢輕舉妄動,持續的嚇阻,以時間換取空間,是台灣最可能的生存方式。
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台灣,其實就是賣個面子給拜登政府,讓他對美國人、豬農有交代。這從開放至今,進口量極少可以看到,更何況美國萊牛都開放那麼久了,滿街都在吃美牛,為什麼不能賣個面子給美國。
就算是收點保護費,我也覺得應該。
這是我對美豬的看法,就是要投不同意票。
如果談食安,台灣目前的豬隻用藥,真的比萊劑更安全嗎?我保留。
如果談環保,台灣養豬產業長期污染環境,養豬業不斷運用政治力讓水污染標準無法提高,違法偷排所在都有,正是雲林、屏東地區河川最大的殺手。例如屏東有數十萬頭豬的豬糞尿液排入東港溪,讓大旱之時的高雄人,不得不喝這些經過生物處理的自來水。豬糞味更是許多鄉村最大的惡夢,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這些問題,都不應為了反對美豬進口而把台灣豬漂白美化。
如果可以藉由美豬進口,強化台灣豬的環境、食安標準,對台灣的整體發展不是壞事(農委會正投入1000億提昇養豬業的競爭力,成效有待觀察)。
我喜歡台灣的豬肉,但更喜歡友善環境、重視食安,從飼養到屠宰都符合動物福利的台灣豬,但台灣距離尚遠。
在國家安全這題,我不想去挑戰美國的帝國主義,只求付出合理的代價,求取台灣的平安。給美國人一個面子,偶爾或不小心吃點美豬,我可以接受。
>>黃怡,2016。〈吃豬肉,不只是瘦肉精的問題!〉推薦這篇,相較之下,這次討論萊豬的問題實在很沒有營養。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195/article/4211
--------------------------
>>這篇純屬個人意見,地球公民基金會沒有處理美豬和食安問題,這不在工作範疇。如果不同意見,懇請勿遷怒地球公民,罵我就好。
2021年11月8日 星期一
環境組織的自我課責與社會責任 --地球公民基金會的發展經驗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環境組織是由人所組成,並非憑空產生,台灣為反抗環境污染或守護生態環境,追求好的生活品質,在八零年代之後陸續成立了各種環境組織,成為民主化運動中重要的社會力量,也因政治民主化,有更多影響政策的空間。
然而,台灣本土的環境組織通常人力有限,通常是倚靠著無比的熱情而工作。為環境而抗爭、反對開發破壞,走在各種環境破壞的第一線,往往是環境工作者正在實踐且引以為傲的角色。然而,環境組織各有其宗旨和任務,經費來源、經營策略和作法也不盡相同。社會大眾要如何看待環境組織,而環境組織又如何自我克責?以下我以地球公民基金會的發展經營與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增進公眾對環境組織運作的了解。
組織定位
一位同事出身在環運家族,幾年前媽媽來訊拜託我們關心一個案件,而妙的是,如果我答應要做,那麼接案的就會是他的女兒,為了不讓這位同事過勞且打破既有工作範疇,我只好硬著頭皮拒絕。我自己的老家在金門,但我個人和地球公民卻沒有處理過金門的案件,曾經有位好朋友,誤以為我有什麼顧忌,但事實上說NO就是會被討厭,練就這勇氣背後是對於環境組織長遠公益價值的選擇。
「環保民代」似乎是社會對我們的一種期待或者誤解。
接到報案電話、陳情信件是我們工作日常。相較於一般公眾,地球公民確實是比較有社會聲量和影響力的組織,但我們的資金來自捐款人,沒有接受或申請政府經費;再者,我們並沒有像議會裡的民意代表,擁有公眾賦予監督行政機關的權力,嚴格說來,並沒有義務要接受人民的陳情辦案,比較是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
近兩年間,我和同事們多次討論地球公民的定位,確定我們是專業的環境倡議組織,而非環保民代。原因在於:地球公民有其創辦的宗旨和任務,應該規劃出短、中、長期的工作計畫,且積極主動實踐,促進正面的改變;我們的資金來自捐款人,人力和經費有限,應該要妥善運用這些經費做出績效,而非沒有規劃的擴充業務內容。
界定範疇,做出取捨,把事情做對又做好
然而,環境組織的宗旨通常寫得充滿使命感,任務也很寬闊,地球公民也不例外。
二十多年來,我和伙伴們經手處理的環境議題超過100個,橫跨了反公害反污染、反核與能源轉型;森林、水資源、海岸景觀、農地、溼地保育。龐雜的議題和業務,不僅讓公眾對我們做什麼印象模糊,如何界定專職的工作項目和內容,也變得很困難,最關鍵的挑戰,是如何把事情做對又做好。
議題取捨的第一步,是要重新檢視組織的宗旨、任務和發展脈脈絡,進行範疇界定。地球公民收攏界定出國土保育與永續花東、環境污染、能源轉型就是我們的工作範疇。所以如果有人找我們處理都市綠地、海洋等其他環境類型的問題,我們只好說NO,即使在這些範疇內的重大議題,或者有人來報案,也不是全都接受,這時候就要有被討厭的心裡準備。
最困難的是一、十年都無法結案,一直送環評開發案或者不斷在出包的工業區,到底要不要或者花多少力氣持續監督。
此外,從個案延伸到政策改變是我們一貫的工作方法,因為個案固然重要,但政策、或施政方向的轉變,往往更具有廣大和深遠的影響力。
如何在短期急迫和長期重大議題進行取捨,這是我們不斷在學習的功課。而同事們共同的期待是,可以挑出台灣重大環境永續的議題,聚焦於能做、做得好的事,經營出績效。
衡量組織能量,發展專業
我剛踏入運動圈的時候,有位前輩曾提醒從事社會運動切勿「輕諾寡信」,多年來我一直謹記在心。回覆、回電給陳情人就得花掉蠻多時間,一旦接了案就都要追蹤進度、反應,以有限的人力,根本做不來,如果不狠下心來說NO,還要顧忌人情或個人的喜惡和偏好,很容易就成了輕諾寡信之人。
負責任的作法是,放下救世主的身心狀態,分析評估其重要性,務實的考慮人力和資源,是否可以納入工作計畫。
每個NGO組織都是人力有限公司,但往往因為內心難以割捨的社會責任,或對環境的關懷,業務開展越來越多,直到分身乏術,有時候甚至影響會到對議題的判斷,提出粗糙或錯誤的倡議主張。社會運動不能建立在錯誤的認知之上,一定要不斷增長知識,維持反省能力,明明面對四面八方的求援無能為力,卻誤以為自己可以扮演千手千眼觀音,對國家社會未必是好事。
我認為,關於運動倡議品質的指標包括了,議題的研究、倡議目標與訴求是否到位?論述產出和宣傳是否專業有力?是否能有效爭取社會支持,運用政治機會達成目標?是否善用捐助資源?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定期自省的功課。
台灣是個多元社會,從全國、地方、社區等不同層級,各有不同領域的環境組織,如果可以各自發展出專業,吸引更多年輕世代加入,累積出更多的社會支持,並且在各種議題中對話、合作互補,將會使得公民社會更為成熟、更有影響力。
轉型階段--多元議題的矛盾和挑戰
地球公民根據議題屬性把人力分為兩組:一組是能源和環境污染,一組是國土保育和花東,由專職進行深入研究調查和主導行動。但是,環境空間往往無法切割,一個議題往往含括了區位的適宜性--國土計畫;使用到土地、水等環境資源;影響動植物等生態;產出空污、水污、廢棄物,這樣的分工不一樣適用於所有的議題,如果跨組的意見有差異怎麼辦?這時候需要跨組的討論,這個情形和政府需要跨部會溝通是一樣的道理。
這樣的情況,在面對能源轉型上特別明顯。我們除了需要進行跨組的辯證和整合;也需要和關注不同議題的組織或社群、利害關係人對話,找到解方。
例如:在「興達電廠燃氣機組更新改建」計畫中,地球公民原本的主張是支持新建燃氣機組,但要先拆全台最老舊的燃煤機組就地新建,以完整保留台電所購置的永安廢棄鹽田溼地,但在環評過程中,因理解為加速增加天然氣以減煤時程,難以先建後拆。最後,我們和鳥會等團體協力,與經濟部進行協商,盡力讓台電最大保留了鹽田溼地的面積,且承諾往後不再開發,成立生態保育小組,監督後續保育工作;同時讓燃煤2部機組提前除役,2部機組轉為備用。
過去,我們本就和鳥會等友團協力推動茄萣、永安溼地保育工作,就生態保育的角度,勉強接受這樣的結果,似乎是個妥協,但可能卻當下就各種利害衝突下,最可能的解方。
面對地面型光電和溼地保育、鳥類棲地、漁業的衝突,我們和當地人士丶野鳥學會等環境團體共組了「布袋鹽田濕地保育工作平台」。縮小了光電的合適的設置範圍,兩家綠能業者更同意留下30%作為生態保留區,並展開持續20年的生態調查,由鳥會認養下91公頃的布袋鹽田,進行保育工作,打造了處理綠能發展和生態保育衝突的「布袋模式」。接著促成了「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從漁電共生開始,努力建立地面型光電把關的機制。
這兩個案例說明的地球公民的立場和情境,我們支持增氣減煤的能源轉型,但我們也重視生態保育。只踩在任何一端的立場,連我們內部都走不通,一定得做出妥協,找出最小衝突方案。台灣這些爭議發生的區域,往往是過去為經濟利用,經過長期荒廢未經營利用的土地,在全球自然棲地持續減少下,而成為相對的生態熱區,如果是公有或公營事業土地,比較有條件對政府要求政策讓步;但如果是私有地,則要動用納稅人的錢進行補償,必需建立相關機制。
也因此,面對三接與藻礁保育的爭議,我們期待對減煤時程影響最小、藻礁保育最大化的方案。地球公民做為非公投提案團體,我們聯合了13個團體舉辦了對焦會議,試圖讓資訊對齊釐清爭點,希望讓公民在具有充分資訊和討論下,做出理性的選擇。在行政院的外推方案出爐後,表態肯定政府願意提出替代修正方案。
這樣的立場,往往兩面不討好,因此很容易被貼上各種矛盾不符事實的標籤,一下子被貼是執政黨側翼,一下子又是變成中共同路人,引來立場極端的網友惡意攻擊,連帶的,也造成原有部分支持者的不諒解。
多元議題在支持者經營上有利有弊,一面是連結更多的社群、支持者,另一面則是支持者分裂,例如支持我們的森林保育、礦業議題,但反對我們在違章工廠、能源轉型的主張。
這是台灣各種轉型工程的共同處境,我們得學習接受這是多元社會的常態,只能努力打造一個更成熟的公民社會,增進對各種議題的深度理解,以避免只有選邊站問立場,而對NGO組織而言,須要有彈性的進行策略合作,除了進行抵抗,阻止錯誤;也要督促政府持續改進把關機制,組織之間在共同的價值和方向下,也要相互理解彼此的策略和目標差異,盡力減少衝突,不放棄對話合作,以確保轉型取得一定進展,避免保守勢力的反撲。
而最不需要的是網路上的酸言酸語、影射放話。
NGO組織最重要的資產是什麼?我的答案是人才、社會信賴。
人的生命有限,如果只靠個人扛議題,一旦倒下也就斷了,解決之道是,組織要有一定的規模,讓年青人進得來。而組織真正的考驗不在於能否找到天才,而在於能否提供合理薪資工作條件,培力成長的環境,讓凡夫俗子也能成為有用的人才,豐富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共同推進環保志業。
能夠蹲在NGO的工作者不多,除了要接受高度的變動和議題壓力之外,合理的薪資、滿足個人成長、工作的成就感都是留人的因素。
當代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嚴峻,案件多,期程又難以預估,讓這份工作變得無邊無際,永遠沒有終點。如果組織有明確的議題範疇,長期累積知識和運動經驗,且盡可能系統化,而且,運動者在過程中所建立的政府和民間社會的網絡、資源,則盡可能建立在組織裡而非個人身上,比較有可能進行傳承。
多元的社會、多元的議題,對於身處其中的工作者很辛苦,但我認為:由於接觸較多面的視角和社群,甚至多元價值的衝撞,就會形成較成熟的倡議主張和改革路徑,這樣的歷練有利於培養全方位視野的人才,而這正是台灣最需要的。
如果一個組織可以做得夠久,且順利傳承,不忘初心的確保為社會作出貢獻,就有機會累積社會信賴。對於台灣這個從數個殖民體系掙脫,正面臨中國併吞威脅,好不容易長出的民主國家,我們需要穩定進步的社會力。我內心裡一直很希望有更多的NGO組織組織可以走過20、30年,甚至半個世紀,堅守核心價值,因應社會變動轉型學習成長,做出符合時代需求的貢獻。
非營利或非政府組織並非只是自己做爽的,在接受社會資源的同時,也要接受監督。必須要定期檢視所為之事是否符合組織的宗旨、任務,董監事會要負起決策和監督的責任,確保財務透明和工作績效,捐款人也可以視組織的績效決定是否繼續支持捐助。
理論上,社會的監督應該要符合比例原則,得到最多社會資源的,應該受到最嚴格的檢視。
台灣社會充滿愛心,慈善的捐款持續增加當中,根據最新的調查,台灣一年的慈善捐款約有1500億。在近200家慈善機構的捐款總額中,慈濟、家扶、世展會等三大慈善組織就占了六成,前12大非營利組織(NPO)則占了80%的款項。地球公民一年得到的社會捐款約是總額的萬分之一,我們歡迎各界符合比例原則,促進良善發展的監督。
但首先要先了解「環團」並不一個團體,台灣有數十家的環境團體,各有不同的組織定位和目標,運動策略和作法也有差異。如果您也關心環境保護,有心支持贊助,建議您花些時間了解和辯識,您想要支持和關心的議題是什麼?組織的運營狀態是否值得信賴,策略和作法是否認同.....。
我要特別感謝地球公民的支持者,我們多元的議題中,您未必全數認同;我們的行動往往觸及敏感的政治界線,挑戰不同的意識型態,而您卻仍然支持著我們。
這是我二十多年從事組織工作的一些淺見,歡迎指教,分享給關心台灣社會進步、環境永續的各界朋友,希望有更多人們,支持台灣本土環境NGO,促進環境與社會的正面改變。
2021年11月7日 星期日
〈初心〉核心價值的形成與粹鍊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我的想法是:關鍵在於有沒有核心價值,以及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粹鍊,逐漸確認尋求核心價值是什麼?藉以形成堅定不移的初心,如同佛性,亦如金剛。
每個議題和個案,依據不同的情勢,會使用不同的方法、策略。
每一次的判斷不一定都正確,NGO是由人組織和運作,只要是人就會犯錯,犯錯並不可恥,但要能在這條道路上持續學習和修正。
當我們提出主張或訴求時,都是指向未來,但我們並無法預測未來,「變」是世間常態。
反五輕時,我們和社區提出了轉型為生態公園的訴求,也獲得市府承諾,在後勁社區與我們的努力下,2015中油高廠如期關廠。然而,沒有料到美中對抗,全球供應鍊重組的變局,台積電變得無比重要,竟一路擴廠到高雄。
誰能料到,反五輕運動最後的結局,竟是在為台積電開路。
聞台積電來高雄,北高雄房地產大漲,幾達一日三市,深受污染之害第一線的後勁社區,也成了房市的搖滾區。
生態公園的夢還在嗎?據我的了解,是的,後勁人還在乎。
但就不是主張100%的生態公園,而是期待科學園區融入生態公園,縫合起因煉油廠讓後勁與半屏山斷鍊的生態人文臍帶。
兩年前,台電要在興達電廠旁興建天然氣電廠,我們一開始提出的是「先拆燃煤再建燃氣」,這樣可以避免使用廢棄的鹽田溼地,然而,在了解這作法將嚴重拖延減煤時程之後,我們開始與經濟部協商,盡可能縮減使用鹽田溼地的面積,要求承諾未開發區域未來不再利用,也就是將原本是台電買下可能持續開發的部分用地,透過環評機制賦予類似保護區的定位。
這樣是否過於妥協?有沒有違背初心?
台灣當前的保育課題,有許多是屬於這樣的情境,特別像三接或太陽光電這類能源轉型的課題。
原本被劃為各類發展用地,經數十年未利用,各種動物植復育重生,或者人工造林,變成了生物棲地。在一個個開發案被提出來之後,就演變成環境與社會衝突。
這些開發案未必合理,程序也未必正當,但要主張全數保留嗎?通通劃為保護區嗎?
或者通過資源調查,確立保育定位,發展計畫與國土規劃,透過各種價值的論辯,形成最大的社會共識?有機會將這些保育定位模糊的區域,依資源條件、合理發展需求賦予長期的定位?
這可能是很難實現的理想情境,但我很期待台灣有這樣的機會,可以針對實質的課題,有這樣的宏觀視野和全盤規劃。
在中國武力威脅,台灣社會是多麼需要團結啊!但要怎麼達成;想要積極回應極端氣候威脅,改善空污等環境品質,維持台灣強健經濟力,我們有多少選擇?
也許這些大局是有權力者要負起最大的責任,但當我們不信任政府又要期待一個萬能不犯錯的政府,不是很矛盾嗎?
我雖然經過蠻失敗的政治工作洗禮,但仍然期盼理想政治的可能,不過對政黨運作和社會運動有了不同看法。政治人物要靠向世俗現實(西瓜)才能勝選,不存在純粹的理想主義者,社會運動的目標是促成正面的改變,並非政黨對決的你輸我贏,能做的是結合良善之心,運用或創造良善進步之窗,找到和撐出實踐理想的空間。
社會事常常是充滿著情緒和意氣之爭,政治與政黨競爭、政府程序常不完備,有權力者蠻幹所在都有,但我還是期待公共政策有理性的討論空間。
公投日剩下四十多天了,核四當然無懸念的反對,但藻礁案在社會運動壓力下,經濟部提出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外推方案」,除動工開發的區域外,已完全迴避設置在藻礁所在的潮間帶,且把環差報告送進環保署審議,如今要透過公投決定三接離開大潭,這還是一個對台灣最好的方案嗎?
不管公投的結果如何,台灣要邁入2050淨零排放之路都是艱困難行,我都很希望社會是要在對話中前進,而非或者在對抗中停滯,這需要政府和民間社會共同努力。
一個國家的成敗,不僅繫於政府,更在於負責任、成熟的公民社會。
〈初心〉書法
人心浮動多變,如同世界;我雖響往六祖惠能禪師的頓悟,但更相信凡人只能做到勤拂拭。
2016年選後,我並沒停下工作,但內心很需要沈澱或修復重整,於是重讀了禪師故事、日本俳句,特別喜歡六祖惠能禪師的金剛經解義。
惠能禪師在序文中深入淺出的解釋了金剛、佛性、般若,我從中得到啟發,則將此連接初心,造了下面的句子。
既是初心
猶如土石
樸實無華
既是初心
猶如金剛
有力剛強
既是初心
猶如種子
生機無窮
一六年底,接到小非的來訊,希望我寫字與上下游的團隊共勉,我就想到了初心,於是寫了幾款致贈。這張是今年春天(2021)再寫的作品,常掛在家中。
祝福朋友們,在公投前與後,身心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