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距離公投不到一個月,天然氣第三接收站(簡稱三接)遷離大潭藻礁海岸與海域公投案,是關心環境保護與能源轉型的公民,最為糾結的課題。 上週(11月16日),《報導者》寫出了環保團體之間的分岐,讓社會看到這個題目判斷上的艱難。地球公民基金會身為同時關注國土保育與能源轉型的組織,正是尚未表態的組織之一。公民投票只有同意、不同意、廢票或不投票的選擇,地球公民自許為環境專業組織,有責任向公眾說明我們的判斷為何。 今年4月時,我們和友團舉辦對焦會議釐清課題,10月政府提出了「再外推方案」的環差,近日,公投提案方則提出台北港替代方案,這半年多來社會的諸多討論,讓我們對於三接對於能源轉型、中南部減煤時程、老舊煤電廠除役的影響,對藻礁生態的影響、替代方案可行性,重大爭議,已愈來愈清晰。 我們建議對三接遷離大潭藻礁海岸與海域公投案投不同意,也籲請尊重決定投下同意票的選民。以下從幾個觀點,提供選民參考。 #從聲援團體的角度看保護藻礁運動 桃園的藻礁長達27公里,從竹圍漁港的南崁溪,南至觀音鄉大堀溪口近20公里的藻礁海岸,受到工業嚴重汙染與「突堤效應」影響,僅最南邊的觀新藻礁,在桃園在地聯盟等團體與保育人士的長期倡議努力下,被市府於2014年公告為「桃園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而夾在北邊嚴重破壞區和保護區之間的,正是這次環保團體想要爭取不受工程影響的大潭藻礁。 大潭藻礁影響,應分為礁體本身、與其形成的藻礁生態系兩部分來談。經濟部目前提出的再外推方案,依據現有地質鑽探資料,已迴避了大潭藻礁G1、G2已知的主要礁體範圍,加上海域不濬深航道、亦無填海造陸,對礁體本身影響減小許多。如今大潭藻礁未知的保育風險,是再外推防波堤的漂沙是否影響整體藻礁生態系。此部分各界尚無定論,根據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的模擬,再外推方案會使海流加速、減輕藻礁淤沙;藻礁公投推動聯盟則認為,外推後突堤效應影響範圍反而將變大。 儘管此項爭議有待後續釐清和驗證,但不可否認,經濟部推出的再外推方案確實朝向減輕生態影響之目標,而該措施預計將使完工時程將延長2.5年、增加150億預算,已屬環境運動中罕見的角力成果。 中油三接工程的歷史、環保運動的堅持和政府的程序爭議,我不再細數。每一場社會運動下來,參與者對運動成果的評價總是有差異,如果從大潭藻礁的保護運動至今的結果來看,我認為已達成了很重要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