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1的文章

李根政/環境組織的社會責任── 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取捨與權衡

  撰文/李根政  地球公⺠基⾦會 執⾏長 環境組織是由⼈所組成,並非憑空產⽣。臺灣為反抗環境汙染或守護⽣態環境、追求好的⽣活品質,在 80 年代之後陸續成立了各種環境組織,成為⺠主化運動中重要的社會⼒量,也因政治⺠主化,有更多影響政策的空間。  環境組織各有其宗旨和任務,經費來源、經營策略和做法也不盡相同。社會⼤眾要如何看待環境組織,⽽環境組織⼜如何⾃我課責?以下我以 地球公 ⺠ 基⾦會 的發展經驗與⼤家分享,希望可以增進公眾對環境組織運作的了解。 沒有監督的公權力、沒有接受陳情的義務,只能權衡自身能量劃出投入邊界 接到報案電話、陳情信件是我們⼯作的⽇常。期待環境組織像⺠意代表⼀樣,協助環境受害者處理問題,或者為環境破壞的個案⽽抗爭,這似乎是許多環境團體的⾃我設定或社會的普遍認知。但我認為這是環境團體的⼀部分⾓⾊,不是全部。  相較於⼀般公眾,地球公⺠確實是比較有社會聲量和影響⼒的組織,但我們的資⾦來⾃捐款⼈,沒有接受或申請政府經費;再者,我們並沒有像議會裡的⺠意代表,擁有公眾賦予監督⾏政機關的權⼒,嚴格說來,並沒有義務要接受⼈⺠的陳情辦案,而是依據成立的宗旨和⽬標 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 。  近2年間,我和同事們多次討論地球公⺠的定位,確認地球公⺠有其創辦的宗旨和任務,應該規畫出短、中、長期的⼯作計畫,且積極主動實踐,促進正⾯的改變。且我們的資⾦來⾃捐款⼈、⼈⼒和經費有限,應該要妥善運⽤這些經費做出績效,努⼒朝向專業的環境倡議組織邁進,避免在沒有妥善規畫下擴充業務內容。  20 多年來,我和伙伴們經⼿處理的環境議題超過 140 個,橫跨了 反公害、反汙染、反核與能源轉型;森林、⽔資源、海岸景觀、農地、溼地保育 等。然而這些議題對應到政府好幾個部會,組織⼈⼒和資源就是有限,不可能讓這些龐雜的議題同步並進,必須進⾏界定範疇。  我們回頭檢視了組織的宗旨、任務和發展脈絡,收攏界定出「 國⼟保育與永續花東 」、「 環境汙染 」、「 能源轉型 」這 3 ⼤⼯作範疇。且即使是落在這些範疇內的重⼤議題,也不是全都接受,必須做出取捨。 剛踏入社會運動圈的時候,有位前輩曾提醒我,從事社會運動切勿「輕諾寡信」,多年來我⼀直謹記在⼼。 許多陳情⼈的案子,,⼀旦接了就要追蹤進度、反應,以我們有限的⼈⼒,根本做不來。如果不狠下⼼來說...
最近聽黃明志的玻璃心感到暢快好笑,牆外 -- 金門縣府委託的觀光宣傳歌曲,則感到同理和親切。其中, MV 中最有感的地景是古寧頭的北山播音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CLlFA9SiDI 這應該是台灣最大的水泥音箱吧!每個一個圓圈就是喇叭。 北山播音牆距離我家約 1000 公尺,金門守軍對中國解放軍喊話,從小聽到大,從早聽到晚。我約略記得的台詞是:親愛的共軍止戰員弟兄們,請你們起義來歸 .... 。然後,睡覺時通常就播費玉清晚安曲。 這樣的生活空間,就像住在一個大軍營裡,金門近 40 年的軍事戒嚴,軍事化融入了生活各種層面,這是我極端厭惡,心中被壓得難以喘息的生活環境。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像我這樣深刻的感受,對飽經戰亂流離的人們,能活著溫飽就夠了,在黨國教育下的許多人們往往不知道自己活在思想的牢籠裡,還是忠心擁戴著。 這張照片是 2020 年,我參與數個人權團體在中共國慶日到金門北山播音牆前,抗議中國迫害西藏人權的活動。 這個地點是我建議的 -- 「在距離中國最近的地方抗議中國」,我認為這很有代表性。 沒想到黃明志的牆外也選了這個地標。 ============================ 1988 年我師專畢業回金門在學校任教,當時的台灣已解除戒嚴,但金門直到 1992 年年底才宣布解除戰地政務,金門人才開始和台灣一樣享有解嚴後的自由和民主。 這個生命經驗讓我特別感受到自由民主的可貴,感謝所有為台灣民主努力的人士,同時也會想付出自己的一份心力去呵護。 環境運動是我能為台灣這塊土地付出的領域,也是我心之所繫,從 1994 至今仍在這個崗位上,已邁入 27 年。 我深愛台灣豐饒的山川大地,如同我愛養育我長大的金門貧瘠艱苦的山海,這已是我生命銘印的一部分。對我來說,環境和民主的價值在我心中同等重要。 在抗中保台、守護自由民主的國家大局下,環境運動應該扮演什麼角色,是我在重大環境課題上,反複思考酌磨的眉角,我想的從不是取捨,而是對話融和,否則就人格分裂了。幸運的是,在我屬的地球公民基金會,我和董監事和專職都認同「民主」和環境與世代正義,是我們共同的核心價值。 社運活動的基礎在於民主,而台灣民主的鞏固有賴於主權的完整。 一個沒有自由民主和主權的國家,就沒有社會運動的空間。今日的中國只能在獨裁者習近平劃下的紅線內做些被認為無害的活...

三接遷離大潭藻礁公投,地球公民基金會的觀點和建議

文@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距離公投不到一個月,天然氣第三接收站(簡稱三接)遷離大潭藻礁海岸與海域公投案,是關心環境保護與能源轉型的公民,最為糾結的課題。 上週(11月16日),《報導者》寫出了環保團體之間的分岐,讓社會看到這個題目判斷上的艱難。地球公民基金會身為同時關注國土保育與能源轉型的組織,正是尚未表態的組織之一。公民投票只有同意、不同意、廢票或不投票的選擇,地球公民自許為環境專業組織,有責任向公眾說明我們的判斷為何。 今年4月時,我們和友團舉辦對焦會議釐清課題,10月政府提出了「再外推方案」的環差,近日,公投提案方則提出台北港替代方案,這半年多來社會的諸多討論,讓我們對於三接對於能源轉型、中南部減煤時程、老舊煤電廠除役的影響,對藻礁生態的影響、替代方案可行性,重大爭議,已愈來愈清晰。 我們建議對三接遷離大潭藻礁海岸與海域公投案投不同意,也籲請尊重決定投下同意票的選民。以下從幾個觀點,提供選民參考。 #從聲援團體的角度看保護藻礁運動 桃園的藻礁長達27公里,從竹圍漁港的南崁溪,南至觀音鄉大堀溪口近20公里的藻礁海岸,受到工業嚴重汙染與「突堤效應」影響,僅最南邊的觀新藻礁,在桃園在地聯盟等團體與保育人士的長期倡議努力下,被市府於2014年公告為「桃園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而夾在北邊嚴重破壞區和保護區之間的,正是這次環保團體想要爭取不受工程影響的大潭藻礁。 大潭藻礁影響,應分為礁體本身、與其形成的藻礁生態系兩部分來談。經濟部目前提出的再外推方案,依據現有地質鑽探資料,已迴避了大潭藻礁G1、G2已知的主要礁體範圍,加上海域不濬深航道、亦無填海造陸,對礁體本身影響減小許多。如今大潭藻礁未知的保育風險,是再外推防波堤的漂沙是否影響整體藻礁生態系。此部分各界尚無定論,根據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的模擬,再外推方案會使海流加速、減輕藻礁淤沙;藻礁公投推動聯盟則認為,外推後突堤效應影響範圍反而將變大。 儘管此項爭議有待後續釐清和驗證,但不可否認,經濟部推出的再外推方案確實朝向減輕生態影響之目標,而該措施預計將使完工時程將延長2.5年、增加150億預算,已屬環境運動中罕見的角力成果。 中油三接工程的歷史、環保運動的堅持和政府的程序爭議,我不再細數。每一場社會運動下來,參與者對運動成果的評價總是有差異,如果從大潭藻礁的保護運動至今的結果來看,我認為已達成了很重要的成...

聽黃明志想到美豬公投

李根政@台灣人、金門人 黃明志的金門觀光宣傳曲,拍得真好,兩位主唱的歌聲也很動人,裡面滿滿的金門味,讓思鄉的我看了好幾次。 更令人喜愛的是歌詞,讓牆內牆外的人都得到撫慰,且對追求自由的核心價值毫無讓步。這是比玻璃心更富人性,更深沈的挑戰中共的獨裁惡霸。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CLlFA9SiDI 我主張台灣獨立,但也祝福中國的民主化。 中共是人類史上最邪惡的政權,高牆之內的五毛言論令人心煩,一天到晚飛機擾台,圖謀要武統台灣,實在令人厭惡,但我仍然尊敬許許多多愛好自由、響往民主,為環境、人權奮鬥的中國良心份子;同理數億辛苦討生活的人們。 因為,我的家族世居金門,在這個曾經屬於中國的貧瘠邊陲小島,飽受戰亂動盪,沒有民主、人權、自由,守著旱田、花岡岩石蚵,或者出洋才得以勉強求生。歷經超過四十年國民黨的軍事戒嚴和白色恐怖威脅。 現在這種強大的中國,對全世界都是威脅。我認為理想的中國,就是沒有大一統的中國,就像當年的軍閥割據,各個地區都獨立,這片廣大的土地上的人民才有機會得到幸福。 ==================================== 從小在戰爭的陰影中長大,十一歲之前,過著單打雙不打躲炮彈的日子,對於戰爭我沒有任何浪漫或求戰的激情。只要有戰爭,受害最深的永遠是平民,只要中國犯台,我們必然付出慘痛代價。 今天,中國的強權已壓迫到家門,美國人賣武器給我們,在國際上撐腰,讓中國不敢輕舉妄動,持續的嚇阻,以時間換取空間,是台灣最可能的生存方式。 含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台灣,其實就是賣個面子給拜登政府,讓他對美國人、豬農有交代。這從開放至今,進口量極少可以看到,更何況美國萊牛都開放那麼久了,滿街都在吃美牛,為什麼不能賣個面子給美國。 就算是收點保護費,我也覺得應該。 這是我對美豬的看法,就是要投不同意票。 如果談食安,台灣目前的豬隻用藥,真的比萊劑更安全嗎?我保留。 如果談環保,台灣養豬產業長期污染環境,養豬業不斷運用政治力讓水污染標準無法提高,違法偷排所在都有,正是雲林、屏東地區河川最大的殺手。例如屏東有數十萬頭豬的豬糞尿液排入東港溪,讓大旱之時的高雄人,不得不喝這些經過生物處理的自來水。豬糞味更是許多鄉村最大的惡夢,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這些問題,都不應為了反對美豬進口而把台灣豬漂白美化。 如果可以藉由美豬進口,強化台...

環境組織的自我課責與社會責任 --地球公民基金會的發展經驗

李根政 @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環境組織是由人所組成,並非憑空產生,台灣為反抗環境污染或守護生態環境,追求好的生活品質,在八零年代之後陸續成立了各種環境組織,成為民主化運動中重要的社會力量,也因政治民主化,有更多影響政策的空間。 然而,台灣本土的環境組織通常人力有限,通常是倚靠著無比的熱情而工作。為環境而抗爭、反對開發破壞,走在各種環境破壞的第一線,往往是環境工作者正在實踐且引以為傲的角色。然而,環境組織各有其宗旨和任務,經費來源、經營策略和作法也不盡相同。社會大眾要如何看待環境組織,而環境組織又如何自我克責?以下我以地球公民基金會的發展經營與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增進公眾對環境組織運作的了解。 組織定位 一位同事出身在環運家族,幾年前媽媽來訊拜託我們關心一個案件,而妙的是,如果我答應要做,那麼接案的就會是他的女兒,為了不讓這位同事過勞且打破既有工作範疇,我只好硬著頭皮拒絕。我自己的老家在金門,但我個人和地球公民卻沒有處理過金門的案件,曾經有位好朋友,誤以為我有什麼顧忌,但事實上說 NO 就是會被討厭,練就這勇氣背後是對於環境組織長遠公益價值的選擇。 「環保民代」似乎是社會對我們的一種期待或者誤解。 接到報案電話、陳情信件是我們工作日常。相較於一般公眾,地球公民確實是比較有社會聲量和影響力的組織,但我們的資金來自捐款人,沒有接受或申請政府經費;再者,我們並沒有像議會裡的民意代表,擁有公眾賦予監督行政機關的權力,嚴格說來,並沒有義務要接受人民的陳情辦案,比較是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 近兩年間,我和同事們多次討論地球公民的定位,確定我們是專業的環境倡議組織,而非環保民代。原因在於:地球公民有其創辦的宗旨和任務,應該規劃出短、中、長期的工作計畫,且積極主動實踐,促進正面的改變;我們的資金來自捐款人,人力和經費有限,應該要妥善運用這些經費做出績效,而非沒有規劃的擴充業務內容。 界定範疇,做出取捨,把事情做對又做好 然而,環境組織的宗旨通常寫得充滿使命感,任務也很寬闊,地球公民也不例外。 二十多年來,我和伙伴們經手處理的環境議題超過 100 個,橫跨了反公害反污染、反核與能源轉型;森林、水資源、海岸景觀、農地、溼地保育。龐雜的議題和業務,不僅讓公眾對我們做什麼印象模糊,如何界定專職的工作項目和內容,也變得很困難,最關鍵的挑戰,是如何把事情做對又做好。 議題取捨的第一步,是要重新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