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環保運動,這是份工作嗎?


許多同事在跟家人溝通要來地球公民工作,常會被問:「這是份工作嗎?」

事實上,台灣專職的社運工作者,數量很少,社會上多數人並不了解NGO組織,以為這是「義工」在做的事,或只是年輕時燃燒熱情的過渡狀態?

2007年地球公民誕生,當年我辭去教職、放棄退休俸,和一群伙伴們創辦了這個組織。記得成立茶會當天,傳道法師面帶笑容以詼諧的口氣對我的母親說:「阿桑啊,妳免煩惱啦!環境問題那麼多,你的囝仔不會失業啦!」

至今,我確實還沒有失業,而且持續吸引更多的伙伴加入這一份低薪的志業。

地球公民從草創期的高雄辦公室,加上我共有三名專職,到成立台北和花蓮辦公室,十四位專職、三位兼職。一路走來,不是每件事都很到位,但運動的績效有目共睹,在國家重大的民主時刻,我們從未缺席。多年來,我們在內部致力於議題和業務分工,讓守護環境的工作更專業。更大的特色是,經費來自公眾捐款,不接受政府和大財團捐助,這是我們自豪的成就。

不過,相較於我們要守備的範圍,人手還是大大不足!

我們所經營的都是台灣重大課題,山林國土、花東、工業污染、廢核與能源,每一個都需要專業和長期的投入,如果每個項目只有一個人,很可能只是把人才丟進來燃燒,不可能做好,也無法累積。
我的同事們有的二十出頭剛從大學研究所畢業,最多的一票是三十歲上下的青年,而我是邁入五十歲的中年。最近,幾位同事陸續生了小寶寶,每當這些小寶貝進來,就成了戰鬥辦公室最可愛溫馨的場面,大家都享受著這開心的時刻。不過,我內心一直有個憂慮:同事們以這樣的薪水如何養家?
做為一個經營者,常常在「增聘人力」或者「加薪」之間掙扎。

社會運動圈有著這島嶼共通的病—過勞,我們的過勞,有內外在的原因。通常是一種「自我剝削」,就是一種心裡放不下,永遠覺得做得不夠的狀態。

因為台灣的各式議題層出不窮,我們的政府、政客、財團、黑道,打開開發建設、經濟發展之名,到處放火,如何取捨常常困擾著我們。有時打了一場漂亮的仗,但高興不到幾分鐘,馬上就會看到自己或同事們還在奮鬥的個案或政策,要開心真的要有超凡的正能量,所以我常說社運是修行場。

許多朋友都覺得地球公民的經營狀態,已經是運動圈的模範。但就在我們想要做得更多更好的時刻,財務出現了困境。我們所仰賴的定期捐款,約佔支出的一半,其他得靠單筆捐款,過去一年多來,定期捐款有很小幅的成長,但單筆捐款卻減少很多,這是我們出現缺口原因。因此,我們才會在募集200萬元救急的同時,號召更多的朋友加入定期捐款,讓我們的財務有穩定的來源。

許多媒體朋友希望我可以說明,如果200萬救急捐款不到位,你們要怎麼辦?

我說:還沒有想過這件事,因為我對台灣社會有信心,對地球公民工作的價值有信心,再辛苦我們都會撐下去。

但我想向社會說明:
台灣進入第三次政黨輪替,政治民主確實往前邁入一步,但是環境問題多元複雜,更涉及經濟與發展、文化等層面的龐大課題,需要持續的關注,蔡政府執政半年來,人民應可以感受改革工程的困難。而不變的是,我們仍舊是在最前線,監督財團和政府,守護環境與社會公義,趨動正面改變。
我的想法是:一個國家不只僅需要好的執政團隊,監督者的品質也關乎國家力量的強弱,公民社會—環保團體也需要持續培養人才,與時俱進累積知識、經驗,調整行動方式,組織社會網絡,爭取更多人民的支持,擴大影響力。

社會運動一向是個被認為「做理想」的志業,自我的犧牲一向是喚起社會共鳴支持的必要條件。
然而,培養專業和人才,需要時間,也要資源。我們必需善待懷抱熱情理想,一直站在最前線的工作者,否則將會是國家社會的損失,也沒辦法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

這封件不僅是向社會「告急」,而是想讓更多朋友了解我們實際運作的困境,希望邀請更多的朋友做為定期捐款人。除了幫助我們渡過難關,更可以讓我們提供合理的薪資和工作條件,持續增聘有熱情有專業的工作者,讓經驗可以傳承,為國家培養人才,累積改變所需要的知識和行動智慧。
看到這封信的朋友,如果您跟我一樣,在收入有限的情況下,已經捐給好幾個組織(我稱之為交叉持股),請您不必有心理負擔,轉寄就好,請幫我們擴散到「同溫層」以外,我相信台灣關心環保的人們,願意捐款支持的人還有很多,只是我們從未接觸過。

我們應該讓更多的朋友,看到台灣有這麼一群人:面對環境人間的醜惡,不想被無力感包圍,把愛、擔憂與憤怒化為行動,從民間出發,把環境保護變成了日常的工作,人生的志業,始終不放棄希望。
台灣是個浮燥的島嶼,需要穩定的社會力;艱難的國家處境,需要冷靜的頭腦。

地球公民希望可以成為島嶼上一股長期而穩定的力量,與社會一同面對大風大雨,大浪來襲,而在那每一刻,因為我們累積足夠的知識智慧,可以貢獻棉薄之力。


這樣「環境保護 守護國土」的志業,一定值得1,000人、2,000人,甚至10,000人支持。請協助我們讓更多愛護這塊土地的人們認識「地球公民基金會」。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李根政 2016.12.15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守護森林】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

柳杉是台灣百年林業最具代表性的造林樹種, 從日本時代延續到國府,這二大殖民政權, 至今,伐木與造林的歷史及傷痕,還沒得 應有的重視, 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文⊙李根政 2002年2月21日報載「柳杉黑了心」─台灣北部山區一萬五千公頃、約三千萬株的柳杉造林,近來發現疏伐砍下的柳杉中,八成以上罹患「黑心症」 ,林務局號稱考量水土保持功能,計劃近期內以每五公頃為一單位,採用漸進方式逐步砍伐這批柳杉,並就地在山區標售。新竹林管理處的蕭煥堂課長並表示,林務局將在砍伐後的林地改種香杉、紅檜、台灣杉、櫸木、烏心石等本土樹種,一來讓台灣的林相恢復鄉土面貌,二來也可以徹底解決黑心柳杉的問題。林務局黃裕星局長則表示,這一次計畫將柳杉作行列疏伐,並不是為了黑心症,而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為這些柳杉都已屆高齡期,將逐漸老化,因此趁這個時候改善林相。 這個新聞觸動了一位林業老兵黃英塗先生,對日、台百年來林業經營的深刻體驗,揭發了台灣林業經營局部陰暗的膿瘡。 透過陳玉峯教授的引介,我和中心的二位同事在週末的早晨從高雄前去拜訪黃老先生。黃老先生民國49年從台大畢業,歷任水里、和社等營林區主任,63年從日本九州大學林產研究所畢業,去年剛從溪頭森林遊樂區森林育樂組主任退休。 由於對事理的堅持,黃老先生以口頭及書面提供了本文寫作的基本資料。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 而真正影響日後柳杉造林最大的,咸信應是始自目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明治39年便選定了溪頭進行柳杉的造林試驗,種植的地點即是今日溪頭米堤大飯店前的「西川造林地」。(註一) 明治43年(1909年)西川末三引進吉野柳杉來台播種,2年後正式栽植,(1911年)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野正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黑心柳杉不是病 柳杉(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