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捐款,社運和新政治的札根基礎 文☉李根政/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今天要談一件最俗氣的事,那就是錢。 幾天前,我在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的「春之鬧」營隊上開炮說 ,如果台灣當上副教授、教授的,每個人都做出十一奉獻, 每月捐出所得的十月之一,台灣的社運就會往前進了,而且 我還說了不敬的話:秀才舉兵十年不成(其實這是對自己曾 經所屬的職場反省居多)。 就我所知,社會所內的老師已經是台灣學界最關心社會,出 錢又出力的學者。在這種場合放炮,其實是帶著評論的色彩 ,而不是給社會所的朋友們道德壓力。 不過,我說的是真心話,台灣少數投入社運出錢又出錢的學 者,往往在照顧家庭和社運之間多頭燒,透支的情形相黨嚴 重,台灣的倡議型的民間組織,一年的預算錢少得可憐,往 往聘不起幾個專職,卻承擔了龐大的社會責任。如果有更多 關心社會的學者、公民來捐款,就能創造出十倍、百倍、千 倍以上的效益。 舉個例子,地球公民和在地社團、社區,共同擋下了高屏大 湖,為納稅人節省了至少200-300億元,保護了70 0公頃的良田,而且讓更多人認識了鄉土、及水資源課題, 促進了城鄉之間的相互了解。地球公民在這個議題上,是以 加總不到一位專職的力氣,進行社會串連,組織動員、媒體 宣傳等,多年來累積的支出,應該不會超過200萬元,這 樣的投資效益可以說是非常高。 我常在做夢,如果台灣全國性、地方型的NGO,不管是關 心環境、勞動、性別、移工、農村發展等倡議型組織,都能 在大眾的支持下,創造出比現在多出十倍的工作機會,不僅 可以從政策、生活、文化等層次大幅度帶動台灣社會的進步 ,更可以讓年輕人投入社會實踐,培養出新世代的社會和政 治人才。 我的想法是,參政、取得權力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理想的參 政人才,應有自己的核心關注,將社會改革的進步信念內化 為自己終極的價值,透過社運實踐,洞悉過去及當前政治、 社會、經濟、文化等困境,培養能力、摸索方法,在既有政 治模式中開創新局,否則很容易淪為只關心權力的政客。 -------------------------- 如果我們認為台灣會需要這樣的社運和政治人才,就應該視 這些NGO工作者為社會改造的專業工作者,提供合理的薪 資。但是這些錢不太可能由政府常態編列,也不能仰賴富可 敵國的財團,因為這有明顯的利害衝突。如果捐款來自社會 大眾,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