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我與綠黨】大眾捐款,社運和新政治的札根基礎

大眾捐款,社運和新政治的札根基礎

文☉李根政/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今天要談一件最俗氣的事,那就是錢。

幾天前,我在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的「春之鬧」營隊上開炮說,如果台灣當上副教授、教授的,每個人都做出十一奉獻,每月捐出所得的十月之一,台灣的社運就會往前進了,而且我還說了不敬的話:秀才舉兵十年不成(其實這是對自己曾經所屬的職場反省居多)。

就我所知,社會所內的老師已經是台灣學界最關心社會,出錢又出力的學者。在這種場合放炮,其實是帶著評論的色彩,而不是給社會所的朋友們道德壓力。

不過,我說的是真心話,台灣少數投入社運出錢又出錢的學者,往往在照顧家庭和社運之間多頭燒,透支的情形相黨嚴重,台灣的倡議型的民間組織,一年的預算錢少得可憐,往往聘不起幾個專職,卻承擔了龐大的社會責任。如果有更多關心社會的學者、公民來捐款,就能創造出十倍、百倍、千倍以上的效益。

舉個例子,地球公民和在地社團、社區,共同擋下了高屏大湖,為納稅人節省了至少200-300億元,保護了700公頃的良田,而且讓更多人認識了鄉土、及水資源課題,促進了城鄉之間的相互了解。地球公民在這個議題上,是以加總不到一位專職的力氣,進行社會串連,組織動員、媒體宣傳等,多年來累積的支出,應該不會超過200萬元,這樣的投資效益可以說是非常高。

我常在做夢,如果台灣全國性、地方型的NGO,不管是關心環境、勞動、性別、移工、農村發展等倡議型組織,都能在大眾的支持下,創造出比現在多出十倍的工作機會,不僅可以從政策、生活、文化等層次大幅度帶動台灣社會的進步,更可以讓年輕人投入社會實踐,培養出新世代的社會和政治人才。

我的想法是,參政、取得權力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理想的參政人才,應有自己的核心關注,將社會改革的進步信念內化為自己終極的價值,透過社運實踐,洞悉過去及當前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困境,培養能力、摸索方法,在既有政治模式中開創新局,否則很容易淪為只關心權力的政客。

--------------------------



如果我們認為台灣會需要這樣的社運和政治人才,就應該視這些NGO工作者為社會改造的專業工作者,提供合理的薪資。但是這些錢不太可能由政府常態編列,也不能仰賴富可敵國的財團,因為這有明顯的利害衝突。如果捐款來自社會大眾,一方面,可以讓政府知道有多少人民在支持,當人數夠多,就可以做為和政府角力的基礎;二方面,NGO工作者,必需不斷以績效和獨立性爭取人民的支持,可以防止怠惰和腐化(前提是財務和績效的透明)。

但是,台灣人民其實不太了解社運團體在做什麼?主流媒體往往只呈現抗爭、記者會的畫面,以及沒名沒姓、面目模糊的某社運人士,即使社運關切的議題跟每個人及孩子的未來都有關,但卻進不了人民的客廳和視野,也沒法讓更多人從口袋掏出錢來支持。

做為一個社會工作者,我們或許可以抱怨人民怎麼不支持?但也要反省自己花了多少力氣爭取人民的支持?否則就變成雞生蛋、蛋生雞的無解問題。

因而,我一直主張,當前台灣社運和政治改造,最重要的事,不僅是阻擋某些開發案或政策,而是跟人民的對話,爭取人民的支持,大眾募款應視為最基礎的札根運動。

---------------------------------------


台灣綠黨從2012年開始推動定期捐款,至今僅有不到60位定期捐款人,每月的捐款僅夠支付一位專職和辦公室,為了長期的政治札根工作,我們最近增聘了二個半的專職,在黨務發展、選舉工作的同時,我們也同時面臨很大的募款壓力。在當前離譜的選制下,像台灣綠黨這樣具有進步價值的小黨,如果沒有人民的支持,是發展不起來的。

地球公民則是從2007年成立持續推動,一開始也只有6o多位定期捐款人,花了五年累積了近2,500位捐款人,包括了900位定期捐款人,這些捐款人是以親朋友好友為基礎,加上一場場的演講緩慢累積,通常一場演講能爭取到約1-2位的定期捐款人,如果能有5-6位,整個辦公室都覺得業績真好,好開心。由於社會的支持,我們建立了三個辦公室,聘請了十二位的專業工作者,其中定期捐款約提供每月一半的經費。許多人都認為地球公民做得夠好了,但其實我們尚在起步中,今年我們增聘了三位專職,一位做議題,二位將投入教育推廣,但如果捐款沒有增加,很快就會透支。

然而,這二年,有一個知名的國際環保團體投資了人和錢,每天有幾十位專職募款人員辛勤的在街頭募款,據了解,該團體在台灣的定期捐款人已突破二萬人,這樣的人數相當於全台環保團體捐款的總合,再乘以數倍。

這表示台灣人並非不願意捐款支持環保運動或著社會運動,而是我們沒有努力跨出這一步,台灣的NGO或許沒有條件做這樣的先期投資,但我們真的該想想辦法跨出去。

所以,我其實很後悔當天在中研院放炮、評論,而不是拿著捐款書拜託大家捐款(當天我以為都是學生,不好意思募款),做為一個NGO工作者,我們還是太習慣生毛帶角,這樣確實不容易募款,有誰要捐給一個凶巴巴的人呢?

接著,我公開自己的捐款額度供大家參考,根政在地球公民每個月的薪水約四萬元(我辭去教職前的薪水是七萬二千元,綠黨召集人是義務職),目前,我每月捐給 地球公民2,500元、台灣綠黨1,000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500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500元、苦勞網500元、台灣人權促進會500元,每月捐款共計5,000元。這個月,綠黨推出200萬元札根的募款計畫,每也認了一股,捐出20,000元。http://www.greenparty.org.tw/news/20131220/87

公開這些數字,不是給大家道德壓力,希望每個人都該這麼做,畢竟我有還在小學教書的老婆--怡賢在支持(她也捐款給不少團體),而且沒有小孩要養,我確實有捐款的條件

另一方面,要告訴大家,捐這些錢並沒有讓自己吃苦,很多人不管是在路上或電視上見到我,都說----根政變胖了,我雖然不喜歡變胖,但也慢慢接受了。

重點是,我好希望台灣人民養成捐款給社運團體的習慣,有些人條件比我好,可以捐多一點,有些人條件比較不好,可以捐少一點,不必有良心負擔。如果有吃大餐習慣的,只要每月少吃一次大餐捐款社運團體,我們就感激不盡,同時,也減少變胖的風險。(其實,我沒有吃大餐的習慣,只是中年了,代謝真的變差了)

最後,嚴肅的問題來了,要捐款給那一個團體呢?個人建議還是做一番考察,也給一點包容(台灣的NGO就像沒多少爸媽在疼的小孩,要長得好,很難),再決定捐給誰。

我不反對捐款給知名的國際組織,他們正在把餅做大,給與環保運動良性的刺激,但請有能力捐款的朋友,多給本土社運和進步政黨一些支持!

攝影☉何俊彥(2012.3.11在高雄文化文心的反核行動,提醒大家別忘了308反核遊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我與綠黨】札根,讓社會力培養出新的政治力

李根政(台灣綠黨召集人)

台灣經過二次政黨輪替,讓我們看清楚國民黨早該走入歷史,民進黨同樣無視台灣的永續發展、公平正義,欠缺內部自省與改造的能力。歷任執政者推動的不公不義的政策,正持續破壞環境,拉大貧富差距,加大社會的矛盾,同時危及公民社會所依賴之民主根基。顯然,是該從源頭挑戰政治權力的時候了。

然而,在民進黨之外,一部分的社運工作者,從來沒有停止過組織「進步的新政黨」的想像和嘗試,但至今為什麼還是難成氣候?台灣當前需要的新政治勢力是什麼?代表什麼樣的新價值?如何具有扎實的政治實力?

1998年,我開始參與環保運動,很快就傳來耳語「李根政是為了要選舉,才出來搞運動!」。這句話透露出的意識是:從事社會運動的人不該有政治企圖。

參政,不是所有公民的權利嗎?

社運工作者往往是最具理想性,深入草根的人士,為什麼不該參政?

或許是:台灣從戒嚴時期的社會運動,集結成黨外勢力,進而成立民進黨的過程中,一些對參政有企圖的人士,利用社運舞台取得參政的門票,但欠缺堅定的核心價值,取得權力後馬上背道而馳,因而讓社會對於有政治企圖心社運工作者中,懷著強烈的不信任;或者政治的黑暗已深植人心,集體社會已產生一種絕望的無力感,認為清白的人最好不要去染黑。

十幾年來,我身處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努力的從事環保運動,不敢輕言參與政治活動。在此同時,我們也眼睜睜的看著國、民兩黨腐化而無能為力,公民運動不約而同的畫出一條參政紅線,等同於默許參政變成家族世襲、二大黨內派系利益分配的專利。

我們似乎放棄了台灣要有「好政黨」和「好政治人物」的想望,只能從「監督」、「參與」的角度影響政治決策,或者期望腐化的政黨能夠起死回生。現實上,相較於台灣盤根錯根的地方政治勢力,公民社會的支持者可能還是「空氣票」,也讓我們不敢想像,這些社會力能否轉換為政治的實力。

然而,數十年來,台灣的社會運動正在實踐一條出路。從鄉村到城市,從山林、平原和海之濱,許許多多的個人、社區、社團、社群,在草根、街頭、社區進行各種社會改造,抵抗不公平、不公義,捍衛當代利益及跨世代的正義在行動的過程,正不斷體現、呼求落實到每項公共決策的深化民主,讓「愛台灣」不僅是政客口中空洞的口號,而是前撲後繼保衛鄉土的真實行動。筆者認為,這些運動不僅在創造台灣的新價值,更將影響產業經濟政策,也正在匯流根植於土地認同,堅定的國家意識。

百年來奠基於「人民當家作主」,反抗被殖民、壓迫而產生的台灣意識,如果能和這波土地認同運動,加上人權、自由民主、社會公平的普世價值結合,就有可能建立起一個進步國家的骨架和血肉,成為有根的文化活體。我認為,這是新政治要引導的新價值,更該帶領國家走向新的未來。

因而,新的政治運動必需將數十年來累積的進步社會力,厚植為新政治勢力的土壤與養份。不該只是整合厭惡二大黨的政治勢力,或是頭人加媒體露出的空包彈,更不能只有曇花一現式的選舉操作。

首先,要集結持續進行民主深化,開創社會新價值的各界人士,透過紮實深入的社會對話,在價值理念、政策、日常實踐等層次,認知彼此的差異,尋求共識,形成新的國家發展總路線。

其次,政治工作者的意志、格局和視野,將會決定一個政黨發展的取向。因而,應集結更多人才共同扛起世代責任,包括擔任候選人、組織工作者、政策智庫等,共同創造良好的政治文化,讓前撲後繼的新世代得以在健康的土壤中,實踐進步的政治路線

台灣綠黨在這波新政治勢力蘊藏的運動中,將以正面、開放的態度,謙卑的向草根智慧學習,希望有機會共同開創新的參政模式:連結積極的公民,進步的社運人士,為台灣的政黨政治注入活水,而且正向回饋、壯大公民社會,創造從社運到參政之間的良性循環,而非被主流政黨收編的單行道。

同時,我們體認到:政治實踐,是透過行動不斷累積選民信賴的過程,這波政治運動,一定要向下扎根,才有可能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