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根政(本文原載 2008.4.7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未刊附註及表) 近期中鋼、中油等國營事業紛紛在全台覓地種樹,已當選的馬英九總統也提出造林 6 萬公頃 的計畫,都聲稱可以抵減二氧化碳的排放,然而實際上減碳效果如何呢? 種樹減碳的效果取決於氣候、土壤、樹種、樹齡等等條件,難以用一個標準去衡量,依據經濟部能源局之計算方式,台灣的林相每年 1 公頃 約可吸收 20.2 噸二氧化碳。(註) 若以此指標檢視國內大型工業,需要造多大面積的森林方能抵銷?要抵減台塑六輕排放的 6,755 萬噸二氧化碳所需的造林面積將高達 334 萬公頃,如加上正在環評審議中的台塑煉鋼廠所需要 74 萬公頃造林地,則超過一個台灣島的面積( 360 萬公頃);而位於高雄的中鋼公司,要抵減每年排放的 2,037 萬噸的二氧化碳則約需 100 萬公頃的土地,相當於高雄、屏東、台南、嘉義等四個縣面積的總合;環評審議中的國光石化約需 35 萬公頃,相當於廠址所在地的雲林縣 3 倍的面積;台電大林廠則需約 88 萬公頃,比高雄、屏東、台南縣的面積還要大。(請見表) 至於馬英九總統所提出的造林 6 萬公頃 ,能吸收的二氧化碳則每年僅為 120 萬噸,能抵減碳排放量不到台塑煉鋼廠的十分之一;至於中鋼公司聲稱目前廠區已設置 48 公頃 綠帶,預計認養大度山 20 公頃 造林地;中油所完成的 470 公頃 綠化,持續種植 3 萬棵樹,相較於本身的巨量排放更是 杯水車薪,似乎有 「漂綠」之嫌。 簡而言之,相對於這些重工業所產生巨量之二氧化碳,試圖在台灣透過種樹造林減碳,是不可能達成的任務,模糊了真正的問題,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要調整產業結構,抑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發展,否則馬總統所訂出的 2025 年的二氧化碳排放要回到 2008 年的水準,是個不可能達成的任務。 有良心的企業如欲將森林保護與減碳議題真正扣合,不如盡速協助政府全面收回國有、私有山林濫墾地、超限利用地,自然復育為天然林;或者善盡國際責任,保護東南亞、亞瑪遜的原始森林,全力防堵可怕的濫伐速度,但生產過程減少碳排放才是重點。 另外,每個也可著手改變生活方式,盡可能減少非必要的消費,多多步行、單車、搭乘大眾運輸系統;愛用國貨、支持本地農產品,避免長途運輸所造成的碳排放等,共同守護地球,減少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