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3日 星期三

【工業污染】2015咱的夢─後勁新生.黃絲帶運動

IMG_0377

2015咱的夢─後勁新生.黃絲帶運動

2015年,民國104年,後勁的煉油廠要離開了。咱今天在中油新北門的門口,在德弗乍克的念故鄉音樂聲中,繫上代表著孩子回來故鄉的黃絲帶。昐望著這塊土地的新生,乎咱的孩子、代代的子孫可以安心的住在這塊土地。

2015年,咱不免再煩惱中油的爆炸,天上下油雨,半夜從夢中驚醒!不免圍廠、不免為著反對污染走上街頭抗爭。

咱後勁和半屏山不再有圍牆、煙囱、工廠的分離。可以大口吸呼新鮮的空氣,不免煩惱會得癌症;地下水會停止污染,有一天乾淨的水可以重新灌溉著豐饒的農田;在這片污染的土地上,土生土長的花草樹木會用他們生命力,帶給這塊土地的新生,有花香、鳥語,有孩子快樂的笑聲。

2015,中油的離開,不只是後勁新生命的開始,也是高雄的新生,
代表咱開始擺脫污染之都市的壞名聲。

從今天開始,咱會在家裡、街頭、車上掛上這條黃絲帶,倒數計時,盼望著這一天的到來!咱歡迎同樣抱著這個夢的朋友,作伙來參與這個黃絲帶運動,帶給我的土地和下一代,一個新生的機會。
IMG_0069


2008/4/23地球公民協會.李根政擬稿

2008年4月15日 星期二

【工業污染】台電公司,請給高雄人基本生存權!

試想,台電公司敢在淡水河畔興建這樣一座320萬瓦千的燃煤火力發電廠嗎?台北市民可以接受嗎?

但是,台電公司理所當然的認為,高雄人應該接受,其邏輯似乎是「反正你們已經是污染區了,再增加一點也無所謂!」

這就是台灣長期以來在施政上、意識上的重北輕南。


文☉李根政

從國府治台以來,高雄地區逐漸被建設為重工業的發展區,密集的200萬人口被高污染的石化、煉鋼、電力等「超級惡鄰居」所包圍,創造了多個恐怖的第一。

高雄市民的人均CO2排放量34.74公噸,全球第一;高高屏空品區的空氣品質不良比例,全台第一;高雄市各污染物單位面積排放量,全台第一;高雄市、縣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名列全台一、二名,重工業的發展導致後勁、小港、林園、仁武、大社等地的人民,長期飽受污染、癌症等健康威脅,卻在經建部門、工業區與大多數政客的利益糾結中,求助無門,得不到應有的社會公平、環境正義。

在這樣的環境污染災區,台電公司卻還要在高雄更新擴建一個超大的燃煤火力發電廠,其裝置容量達320萬千瓦,比核三、核四廠還要大,所使用的煤碳量將從年均160萬噸,增加至840萬噸,增量達5倍以上。

根據高雄市環保局的估算,擴建後的粒狀污染物為2006年實際排放量的294%,嚴重衝擊空氣品質長期劣化的高屏地區;另外,二氧化碳排放相較於2005年將增加256%,使得高雄市每年人均排放量從34.7噸,再增約7噸,將穩座世界第一。對於甫加入ICLEI(國際地方政府環境委員會)致力減碳行動的高雄市來說,試圖在捷運通車後減少二氧化碳及改善空污的努力,不僅被抵消而且再也不可能達成任何實質的減量,將來高雄市還有什麼臉去面對國際社會?

每年冬季當北台籠罩於溼冷鬰悶的氣候時,南部正是陽光普照,最適宜觀光的季節,不幸的是,冬季也正是高屏地區空污最嚴重的時候,如果觀光客知道這個真相,會願意來高雄觀光嗎?
根據衛生單位的統計,1980年代到2000年代的20年間,高雄市民總是比台北市民平均少活3到4歲。對於環境、健康都處於弱勢的地區,我們不是應該致力於減少污染嗎?但是,台電公司理所當然的認為,高雄人應該接受,其邏輯似乎是「反正你們已經是污染區了,再增加一點也無所謂!」。

試想,台電公司敢在淡水河畔興建這樣一座高污染的燃煤火力發電廠嗎?台北市民可以接受嗎?這就是台灣長期以來在施政上、意識上的重北輕南。筆者當然清楚台灣不僅有南北差異,還有城鄉、貧富等差距,而且無意挑起區域的對抗,只是,中央政府長期把高污染、落後的工業建設都放在南部是不爭的事實。

面對全球發展低碳經濟的趨勢,高雄的重工業早該積極進行產業轉型,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有鑑於此,高雄市政府、市議會和環保團體已凝聚共識,要求台電公司的更新案,必需達到空污減半、二氧化碳不增量,反對台電大林廠使用燃煤機組。然而,長期以來,這些重工業、能源建設之決策全數掌控於中央政府,地方全無置喙餘地,即便高雄市有充分的共識,還是有可能強行過關,我們對此表達強烈關切。促請各界共同努力,不要讓高雄的環境品質持續惡化。(大林電廠於4月14日(一)環評專案小組第四次會議)

作者/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前環保署環評委員

2008年4月7日 星期一

【守護森林】種樹減碳.模糊焦點

文.李根政(本文原載2008.4.7自由時報.自由廣場,未刊附註及表)

近期中鋼、中油等國營事業紛紛在全台覓地種樹,已當選的馬英九總統也提出造林6萬公頃的計畫,都聲稱可以抵減二氧化碳的排放,然而實際上減碳效果如何呢?

種樹減碳的效果取決於氣候、土壤、樹種、樹齡等等條件,難以用一個標準去衡量,依據經濟部能源局之計算方式,台灣的林相每年1公頃約可吸收20.2噸二氧化碳。(註)

若以此指標檢視國內大型工業,需要造多大面積的森林方能抵銷?要抵減台塑六輕排放的6,755萬噸二氧化碳所需的造林面積將高達334萬公頃,如加上正在環評審議中的台塑煉鋼廠所需要74萬公頃造林地,則超過一個台灣島的面積(360萬公頃);而位於高雄的中鋼公司,要抵減每年排放的2,037萬噸的二氧化碳則約需100萬公頃的土地,相當於高雄、屏東、台南、嘉義等四個縣面積的總合;環評審議中的國光石化約需35萬公頃,相當於廠址所在地的雲林縣3倍的面積;台電大林廠則需約88萬公頃,比高雄、屏東、台南縣的面積還要大。(請見表)

至於馬英九總統所提出的造林6萬公頃,能吸收的二氧化碳則每年僅為120萬噸,能抵減碳排放量不到台塑煉鋼廠的十分之一;至於中鋼公司聲稱目前廠區已設置48公頃綠帶,預計認養大度山20公頃造林地;中油所完成的470公頃綠化,持續種植3萬棵樹,相較於本身的巨量排放更是杯水車薪,似乎有「漂綠」之嫌。

簡而言之,相對於這些重工業所產生巨量之二氧化碳,試圖在台灣透過種樹造林減碳,是不可能達成的任務,模糊了真正的問題,根本的解決之道還是要調整產業結構,抑制高耗能、高污染產業的發展,否則馬總統所訂出的2025年的二氧化碳排放要回到2008年的水準,是個不可能達成的任務。

有良心的企業如欲將森林保護與減碳議題真正扣合,不如盡速協助政府全面收回國有、私有山林濫墾地、超限利用地,自然復育為天然林;或者善盡國際責任,保護東南亞、亞瑪遜的原始森林,全力防堵可怕的濫伐速度,但生產過程減少碳排放才是重點。

另外,每個也可著手改變生活方式,盡可能減少非必要的消費,多多步行、單車、搭乘大眾運輸系統;愛用國貨、支持本地農產品,避免長途運輸所造成的碳排放等,共同守護地球,減少碳排放是項迫切且艱難的道路,政府和企業應避免流於形式的作秀,積極的面對根本性的問題,才可能實現減碳目標。

台灣五項重工業種樹減碳所需土地面積表

二氧化碳排放量(噸/年)
減碳造林所需面積(公頃)
1)台塑六輕四期
67,557,259
3,344,419
2)台塑煉鋼廠
14,900,000
737,624
1+2
82,457,259
4,082,043
3)中鋼
20,377,750
1,008,800
4)國光石化
7,120,000
352,475
5)台電大林廠
17,690,000
875,743
總和
127,645,009
6,319,061

註:經濟部能源局依照IPCC標準換算的資料,熱帶林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每年約12-30公噸/公頃,以台灣林相變化為基準計算,約20.2噸/年。(台塑一貫化作業煉鋼廠環境影響說明書,頁8-9);劉秀卿(2003)計算本土海岸樹種「水黃皮」每年可吸存17.96公斤的碳,如依林務局1公頃種植2000棵樹計算,每年1公頃水黃皮純林共可吸存35.9噸碳量;另依中油網站之資訊指出,每公頃森林可吸收37噸二氧化碳量。

2008年4月1日 星期二

【柴山】爬柴山遇陳茂祥先生有感


△根政和陳茂祥先生合照.何俊彥攝

週六與協會的義工上柴山勘查黃金葛等外來植物,剛入山就看到陳桑(陳茂祥),一位數十年如一日的在柴山撿垃圾的阿伯,陳桑打著赤腳,一天可能要撿個二、三回垃圾。

看到陳桑,不禁讓我生出慚愧之感。相較於陳桑日日守護柴山,身為環保團體的一員,對於我的環境運動啟蒙地,似乎沒什麼貢獻。

提出問題卻沒有時間實踐,以前在教師會的時代辦理了柴山種子教師培育營,如今船過水無痕?反違建抗爭,成效僅止於少數個案。善心人士持續做著違反自然律的善行─砍掉大型藤本植物、餵食獼猴、餵狗、放生(狗、貓、鳥、雞…)、建花園,或者私闢休息區,找幽靜祕密花園泡茶等,入山口的攤販隨著政府的取締寬嚴,呈周期性的消長。十幾年過去了,柴山的生態日趨劣化,但是國防部、國有財產局、市政府、林務局等多頭馬車共治柴山的問題至今無解。

高雄不乏關心柴山之人,十多年來也累積相當之經驗、知識,所缺者乃組織者、行動者,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期待於新世代社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