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守護森林】國會沈淪,誰來抗衡?

最可悲的不是政治的黑暗,而是沈默的人民。

李根政(2006.1.12)

國民黨祭出黨紀,支持一個有爭議的開發案!

為阻止湖山水庫的興建,環保團體近二個月來,在立法院推動刪除湖山水庫預算案,立委中最積極當屬賴幸媛(台聯黨)、田秋堇、王塗發(民進黨)等人,以及在地立委尹伶瑛(台聯黨)等永續會立委,至於其他立委的動向則始終不明,目前的立法院有理念且堅持理想的立委,已變成極需保護的稀少動物!

要求刪除湖山水庫預算的遊說工作,一開始便面臨重重阻礙,首先是見不到立委,事先約說沒空,直接拜會一樣見不到人,環保老將林聖崇在拜訪民進黨立委李俊毅時,這位立委寧可在辦公室吹笛子也不願接見,拜會立委洪奇昌時還一度被警衛驅離;其次是承諾了不保證兌現,例如12月29日,反湖山水庫和曾文越域引水的團體陸續拜會各黨團時,國民黨立委羅世雄、林益仁出面接見,現場承諾在湖山水庫仍有爭議的情形下,黨團願支持凍結或刪除預算,留待社會討論,然而政黨協商時,僅賴幸媛等人堅持刪除,與張麗善等人對幹,國民黨藉立委羅世雄雖曾提議凍結,但黨團全以尊重在地立委為最終考量,最後湖山水庫預算以交付院會表決收場,曾文越域引水則以保留50%,輕騎過關,更荒謬的是雲林民進黨立委林樹山提案凍結預算,但真正要表決時便撤案,直接向環保團體表態支持湖山水庫的興建。

在投票之前,環保團體仍積極到每個立委辦公室散發文宣、專論,希望爭取支持刪除預算,其中最堅持支持刪除預算者僅台聯黨團,親民黨團總召黃義交本人支持刪除,黨團開放投票,無黨聯盟因為張麗善的因素,全部反對刪除水庫預算,僅高金素梅有連署凍結預算。然而最關鍵的兩大黨則始終混沌不明,在拜會兩大黨重量級人物時,「在地立委」的意見,始終是每個人最重要考量,直到預算表決當天(1月12日)民進黨團經多次討論才在田秋堇、王塗發等人的努力下作出開放投票的決定;國民黨團則始終態度不明,即使有幾位有心人士如林滄敏立委、永續會執行祕書蘇俊賓等人的努力,還是敵不過許舒博、張碩文等人的利益結構,最後黨鞭曾永權決定,祭出黨紀支持湖山水庫的興建─不開放投票,此時勝負幾乎已成定局。

表決當天下午,環保團體兵分兩路,在立院議事廳必經的兩個路口(青島東路、鎮江街)手持「刪除湖山水庫預算」的海報,並散發文宣做最後的努力,傍晚6點40左右,表決結果出爐,立院以73票支持刪除預算,125票反對,6票棄權決定了水庫的興建。

對此,民間譴責執政黨、水利單位,無視湖山水庫計畫尚有許多重大爭議未獲得解決,仍執意推動湖山水庫計劃!更可議的是國民黨和無黨聯盟,身為在野黨竟傾全黨之力支持一個有爭議的開發案湖山水庫的興建,民間合理懷疑,若不是為了工程利益,雲林縣張麗善所屬的張派和許舒博所屬派系,何以如此堅持要蓋水庫,又國民黨為何會如此支持?

治水預算,集體分贓,公然做出違憲決議!

行政院8年800億治水特別預算,在選前被在野黨批評為綁椿工具,計畫草率而遲遲不肯通過。然而在選後藍軍大獲全勝之後,立法委員竟強力加碼,把原住民、偏遠地區、離島地區等治水方案300多億綁進特別預算,於是,原本倍受爭議的8年800億,竟暴增為至少1,160億,另外桃園立委林正鋒(國)、高金素梅立委(無)又趁火打劫提出「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共250億之特別預算,於是治水預算就暴增為1,410億(表1),這些新增的預算連計畫內容都看不到,純粹是山區、都會、農業縣市選區立委編出來的,石門水庫整治條例,原條文共計七條,連標點符號共計約608字,換算起來,每個字值4,000多萬。

立法院擴張預算之提議,明顯違反憲法第七十條:「立法院對於行政院所提預算案,不得為增加支出之提議。」之規定。儘管王金平院長反駁本案為法律案非預算案,然而水患治理條例內包裹鉅額預算,本質上也是預算案,如果此舉不違憲,則三權分立(或五權分立)之憲政體制豈不大亂!

更誇張的是,國民黨某位形象頗佳的立委竟提案「水患治理條例」所有建設案免環評,導致協商的版本第七條第四項中明訂:「本條例施行日起二年內得免依環境影響評估法辦理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本條件後第三年起,得免依環境影響評估法進行者第二階段環評」。

擴張預算和免環評完全是立法院的密室協商,若非環保團體臨時得知緊急抗議,以及賴幸媛、田秋堇、王塗發、陳重信等立委的堅持下,環評制度可能就此崩潰(免環評的條文在最後協商時被刪除),但1,410億的違憲預算還是過關了。

這1,410億的治水預算,大都仍是傳統的治水工程,諸如攔砂壩、堤防、抽水站、排水溝等,一旦開始執行,立委們為了利益,必然想方設法於任期結束前完成發包,可以想像的場景是,數以千計急就章的工程從設計、發包、執行,必然粗糙無比品質低落,全台灣宛若一個超級大工地,數以萬計的工程、砂石車穿梭於山區、河床、海岸,工程可能多到連好的設計人才、施工人員都找不到。連帶的,由於水泥、砂石需求暴增,衍生的盗採砂石更加嚴重,錯誤不當的工程,則又為台灣帶來更大的災難。屆時遍地烽火,民間即使傾所有力量進行監督,也分身乏術了!

蘇花高、博奕條款綁預算

國民黨立委楊仁福提案要求行政院應在今年年底前恢復蘇花高速公路動工,否則行政院的預算全數凍結,結果是藍軍全面支持,最後在立法院長王金平略為緩頰下,決議凍結行政院三分之二預算,等行政院於今年底前恢復蘇花高速公路動工後,才得動支;另外無黨聯盟林炳坤則是以「澎湖賭場若不過,中央政府總預算也別想通過!」進行要脅。
總之,立法院本會期的最後幾天,所有妖魔鬼怪總動員,存心要黑箱作業讓反對者措手不及。這純粹是本屆立委在面臨未來立院席次減半、單一選區兩票制的衝擊下,利用僅剩二年任期大撈一筆的集體分贓!

國民黨沒進步,民進黨卻國民黨化!

在野黨六年來,始終不脫爭取建設進行地方綁椿之手法,完全不顧這些建設所帶來的財政浪費、環境破壞,社會爭議;民進黨執政以來在拼經濟的大帽子下,從經發會開始便毫無掩飾地與資本家更緊密的站在一起,不斷推出破壞土地、生界,圖利財團的法案與開發案,而該黨的政治人物只剩下選舉時看板上莫名所以的「堅持」,但我們不知道其還堅持些什麼?高喊「改革」,但從不知道他們要改革些什麼?更荒謬的是除了「愛台灣」的口號,再也提不出任何前瞻的政治理念,當面臨中央政府扭曲民主程序,強行推動重大的破壞工程,政治人物往往以民意風向球來決定反對或支持?等而下之,更直接加入分贓體系,一同荼害生靈,凡此種種,憑什麼要人民支持他們?

立法院僅剩一黨,叫做黑金黨,叫做利益黨。

沈默的人民

不可諱言,台灣大多數人民仍沈溺於要靠更多高速公路,更多的水庫、更多的工廠的「經濟成長」模式,當環保團體閃躲群眾根深蒂固的價值,試圖直接透過立法院遊說政治人物接受環保或另一種成長理念時,勢必面對選區立委挾著多數民意贊成的民意對抗。
簡而言之,今日環保運動所對抗的不僅是無是無非、集體分贓的立法院,而是與全台多數人民為敵了!

面對群魔共舞的時代,最可悲的不是政治的黑暗,而是沈默的人民。


表1、水患治理預算總金額
項目 金額
行政院「水患治理條例」 800億
立法院加碼「水患治理條例」 360億
「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 250億
總計 1,410億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守護森林】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

柳杉是台灣百年林業最具代表性的造林樹種, 從日本時代延續到國府,這二大殖民政權, 至今,伐木與造林的歷史及傷痕,還沒得 應有的重視, 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文⊙李根政 2002年2月21日報載「柳杉黑了心」─台灣北部山區一萬五千公頃、約三千萬株的柳杉造林,近來發現疏伐砍下的柳杉中,八成以上罹患「黑心症」 ,林務局號稱考量水土保持功能,計劃近期內以每五公頃為一單位,採用漸進方式逐步砍伐這批柳杉,並就地在山區標售。新竹林管理處的蕭煥堂課長並表示,林務局將在砍伐後的林地改種香杉、紅檜、台灣杉、櫸木、烏心石等本土樹種,一來讓台灣的林相恢復鄉土面貌,二來也可以徹底解決黑心柳杉的問題。林務局黃裕星局長則表示,這一次計畫將柳杉作行列疏伐,並不是為了黑心症,而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為這些柳杉都已屆高齡期,將逐漸老化,因此趁這個時候改善林相。 這個新聞觸動了一位林業老兵黃英塗先生,對日、台百年來林業經營的深刻體驗,揭發了台灣林業經營局部陰暗的膿瘡。 透過陳玉峯教授的引介,我和中心的二位同事在週末的早晨從高雄前去拜訪黃老先生。黃老先生民國49年從台大畢業,歷任水里、和社等營林區主任,63年從日本九州大學林產研究所畢業,去年剛從溪頭森林遊樂區森林育樂組主任退休。 由於對事理的堅持,黃老先生以口頭及書面提供了本文寫作的基本資料。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 而真正影響日後柳杉造林最大的,咸信應是始自目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明治39年便選定了溪頭進行柳杉的造林試驗,種植的地點即是今日溪頭米堤大飯店前的「西川造林地」。(註一) 明治43年(1909年)西川末三引進吉野柳杉來台播種,2年後正式栽植,(1911年)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野正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黑心柳杉不是病 柳杉(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