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根政(2002.12未發表文章) 1998年的搶救棲蘭檜木林的運動,在阻止了退輔會停止枯立倒木整理後,保育團體於1999年繼續主張以更有力的國家體制─國家公園來保護檜木林,這項主張,是對目前山林政策的總檢討下,所提出的解決方案。其背景如下: 一、從日治時期到國民政府時代,台灣的山林管理,始終停留於唯用主義,百年來幾乎伐盡最珍貴的檜木林,根據民間估計,殘存的天然林不到23%。目前政府雖陸續劃設了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野生動物保護區、國有林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然而,主管全國林政的農委會,無視於現今的種種天災地變,乃源自錯誤的山林政策,始終以林業經濟的角度,不斷主張「森林一定要經營」,充滿著唯用主義,而其代表作則為2000年提出之「棲蘭山國家森林生態系永續經營示範區」。儘管十幾年來面對保育團體的挑戰,再加上政黨的輪替,仍無改於其專斷的本質,迄今政策未有任何動搖。 二、在林地的管理體系更是紊亂,有主管最大面積國有林地的林務局,為照顧榮民成立的退輔會、以及試驗研究單位之林試所、各大學實驗林及縣市的公有林等…,使得國家的林地管理呈現多頭馬車,甚至有互相鬥爭的現象。 三、1980年代開始推動之國家公園政策,係以由上而下的威權運作,長期以來淪為少數知識精英的地盤,甚至足以代表台灣自然文化的原住民也被排除在外。然而,相對於農委會所轄之林業體系,隸屬內政部管轄的國家公園,卻是目前全台唯一具有保育取向的制度,而且具有保存自然和文化發展之功能,歷來之爭議,多數為官僚體系人謀不臧所致。 四、自日治時代以來,國家體制為控制、取用原始森林的經濟利益,刻意地將原住民排除在山林之外。至今,即使以伐木為主山林政策已然轉向,但國家的山林體制,仍充滿對原住民不友善的制度,將原住民與山林切割,破壞了文化的發展,損及傳統生活的權益。也就是說,台灣山林和原住民同為延續百年的伐木政策下的犧牲品,極需謀求修補之道。 五、結束了全面皆伐的林業時代,尾隨著各種開路工程而至的是「農業上山」,平地漢人的上山濫墾,跡近無政府狀態,而政府迄今無能控管。 在此同時,由於百年的殖民政權所帶來的文明型態,資本主義所引入的市場機制,使得傳統原住民的社會、經濟、文化已然崩解,價值觀也日益漢化、消費化,而普遍的貧窮困境更是無法擺脫。迫於生計,原住民土地利用的型態,已和過去的傳統完全不同,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