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00的文章

一場「水」課程實驗的對話

時間:2000.5.17 晚上 7:00 ~ 9:30 對話者: 主持人:生態教育中心主任李根政 融合學校校長任懷鳴 融合學校教師麥漢鳴 生態教育中心成員:吳建洲、傅志男、林蕙姿、李怡賢、林美杏、楊麗仙、王美娟、周淩箏等 在一場關於「水」課程的討論中,與會者有著如下的對話: 幻燈片或圖片,那一個有吸引力? 根政:第一堂課,「森林與水」我覺得是 蠻失敗 的一堂課,好像一直在和孩子拉扯,對話起來頗為勉強。原先我預想的主題是希望能從引導孩子認知 水是從森林來 這個概念,人對河流造成的污染,我們喝的水 … ,但孩子的理解並不如預期中容易。我想是不是因為幻燈片的問題。 美杏:我覺得 幻燈片順序 的安排似乎是跳躍式的,彼此的關連有點混亂。 懷鳴:也許以 成人的眼光 來看是沒問題的,因為成人有許多經驗可以彌補某些斷裂,幫助他理解,但是對孩子來說就難了點。 根政:所以這是教學的經驗和準備不足的後果囉!這告訴我們幻燈片如果沒有安排好(每張片子的內容、關連,以及考慮孩子的經驗),不一定能幫助教學。對照第三天,用圖片來談濱南案,反而比較容易喚起小孩的注意,也比較可以隨機應變。 解說或其他? 孩子到了野外,好像都不耐聽解說。 目前台灣在地的社團大都沒有教學經驗,但對當地生態與文史卻是比大多數老師來得熟悉,所以解說可說是現在從事鄉土教育最常用的方式。但對孩子來說是不是恰當的方式,就很少人加以探討。(目前的情況是有就好了,因為大家都沒有經驗。) 這麼說「解說」有可能不是最適合孩子學習的方式囉! 目前學校的戶外教學,大多數孩子都是被軟硬兼施, 押著聽講 的,除了少數特殊的營隊外。 懷鳴說:在融合學校,如果要孩子聽解說,就會在 事前與孩子討論 ,說明因為機會難得,只有這個方法才能學到東西,讓孩子在心裡接受,但到了現場如果孩子不願意聽,還是不勉強。 麗仙:我們帶幼維園的孩子, 解說的確是派不上用場的 ,所以通常我們 用隨機教學法 , 例如 : 有孩子發現特別的事物時 , 再針對孩子發問加以解說 ; 或者老師以誇大的語氣說「 大家快來看 , 老師發現了什麼?」 藉以吸引小孩的注意力, 引導孩子進行觀察活動, 孩子有興趣才加入活動! 這樣算是學習嗎? 洋楠:去東港溪,我看孩...

「水」主題週課程 ─大津融合學校主題學習週

>>李根政和生態教育中心伙伴於2000年規劃 課程背景說明: 三月時,融合學校懷鳴校長,告知學校每學期會安排一週的時間,進行一個主題教學,與我討論是否可以請生態中心規劃有關環境的主題,提供融合學校進行教學。當下與懷鳴討論的結果,覺得可以嘗試以「水」為主題來發展。 十年前,隱藏在六年國建中的興建美濃水庫案,為南台灣護土衛水與國家機器之間的鬥爭拉開序幕,第一聲戰鼓便是反美濃水庫,然後是反鳿家水庫、接著是搶救隘寮堰,這些議題,凸顯了國家機器結合資本家,以欺騙、強豪的方式,試圖欺壓少數、弱勢族群的殘酷手法。 然而在向社會大眾傳遞護土衛水的理念時,我們會發現許多的阻礙,是來自幾個面向的問題: 其一、人力勝天的強人意志:水利官員死抱科技可以戰勝自然的思考,以為高大堅固的水泥可以抵擋大自然的破壞力,因此無視於水庫壩址有斷層帶的威脅。 其二、由於執政者的單一導向,及長久以來欠缺思辯及多元思考的教育,致使所有的人民以為「缺水,就要蓋水庫。」沒有想到有沒其他的方法。 其三、由於河川的全面污染、海岸河流的水泥化,以及全面都市化的結果,導致國人欠缺與自然接觸,與「水、河流」嚴重疏離,人們對水沒有情感。 其四、國人未認清台灣許多重大開發案的黑幕,迷信表面經濟成長,會帶給人民好的生活品質。 其五、教育內涵中,只呈現執政者及資本家的主流價值,從未體體現過往經濟發展及國家建設中,造成的環境破壞及無可回復的污染。因此對環境意識的培養嚴重欠缺。 因此我們設計了五天的課程,希望援引在地的主題,讓孩子有機會接觸過去國內、民間版中從未出現的教育主題。 不過,這麼嚴肅的思考,如何體現在課程中,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挑戰,因為教育講求的方法,有好的想法,沒有好的課程設計及教學方法,很難竟其功。 一場「水」課程實驗的對話是我們在課程結束後的研討會,從中讀者可以發現,這並不是一個很成功的課程,但我們獲得了一些可貴的經驗。將有助於我們往後設計「引入社會議題」進入孩子的學習領域。 課程計劃 ◆ 課程名稱:「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