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0.5.17 晚上 7:00 ~ 9:30 對話者: 主持人:生態教育中心主任李根政 融合學校校長任懷鳴 融合學校教師麥漢鳴 生態教育中心成員:吳建洲、傅志男、林蕙姿、李怡賢、林美杏、楊麗仙、王美娟、周淩箏等 在一場關於「水」課程的討論中,與會者有著如下的對話: 幻燈片或圖片,那一個有吸引力? 根政:第一堂課,「森林與水」我覺得是 蠻失敗 的一堂課,好像一直在和孩子拉扯,對話起來頗為勉強。原先我預想的主題是希望能從引導孩子認知 水是從森林來 這個概念,人對河流造成的污染,我們喝的水 … ,但孩子的理解並不如預期中容易。我想是不是因為幻燈片的問題。 美杏:我覺得 幻燈片順序 的安排似乎是跳躍式的,彼此的關連有點混亂。 懷鳴:也許以 成人的眼光 來看是沒問題的,因為成人有許多經驗可以彌補某些斷裂,幫助他理解,但是對孩子來說就難了點。 根政:所以這是教學的經驗和準備不足的後果囉!這告訴我們幻燈片如果沒有安排好(每張片子的內容、關連,以及考慮孩子的經驗),不一定能幫助教學。對照第三天,用圖片來談濱南案,反而比較容易喚起小孩的注意,也比較可以隨機應變。 解說或其他? 孩子到了野外,好像都不耐聽解說。 目前台灣在地的社團大都沒有教學經驗,但對當地生態與文史卻是比大多數老師來得熟悉,所以解說可說是現在從事鄉土教育最常用的方式。但對孩子來說是不是恰當的方式,就很少人加以探討。(目前的情況是有就好了,因為大家都沒有經驗。) 這麼說「解說」有可能不是最適合孩子學習的方式囉! 目前學校的戶外教學,大多數孩子都是被軟硬兼施, 押著聽講 的,除了少數特殊的營隊外。 懷鳴說:在融合學校,如果要孩子聽解說,就會在 事前與孩子討論 ,說明因為機會難得,只有這個方法才能學到東西,讓孩子在心裡接受,但到了現場如果孩子不願意聽,還是不勉強。 麗仙:我們帶幼維園的孩子, 解說的確是派不上用場的 ,所以通常我們 用隨機教學法 , 例如 : 有孩子發現特別的事物時 , 再針對孩子發問加以解說 ; 或者老師以誇大的語氣說「 大家快來看 , 老師發現了什麼?」 藉以吸引小孩的注意力, 引導孩子進行觀察活動, 孩子有興趣才加入活動! 這樣算是學習嗎? 洋楠:去東港溪,我看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