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999的文章

【都市環境】三不管地帶,私人濫墾,左營遺址遭破壞!

△因為私人侵入墾植而露出的歷史遺物 △龜山 文☉李根政    位於左營龜山腳下的海軍軍事管制區中,最近發現有民眾進入濫墾,種植作物,這個地方是現在市府規劃中的左公二公園預定地,原為海軍廢料的堆置場,但已荒廢不用,由於沒有人為的干預,當地已長成一片以構樹血桐為主的次生林,動植物相頗為豐富,其中有五色鳥、樹鵲、黑枕藍鶲、小彎嘴畫眉、稀有的台灣畫眉等鳥類棲息。以高雄市如此密集又粗糙的水泥叢林而言,該地是一處相當難得的荒野地。    然而,以市民的角度而言,從這一處荒野地的表面所看不到的地下的東西,更是應該極力加以保存。此處自明鄭時代開始,鄭氏便在此設軍屯,名為「前鋒尾」(西元一六六一年),而在清代所建鳳山縣舊城(西元一八二五年建)更是把整座龜山圍在城內,至日據時代則把這裡做為重要的軍事據點,如今,以歷史的發展的脈絡而言,我們相信這裡一定有豐富的歷史遺物。    根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於民國七十七年開始做的「左營清代鳳山縣舊城聚落的試掘」(註一),結果顯示,這裡不但發現了明鄭時期(西元17世紀前期)以來的漢人遺物,而且也發掘出清朝以至於日據時期的文化堆積層(以陶瓷片為主,共出土3755件,註二)和建築遺址,它們反映了這一個漢人聚落發展的歷程。在這次挖掘的報告中,其結語寫著:「……左營鳳山縣舊城的地下,的確存著豐富的漢人文化遺存。進一步對這個地區進行廣泛而有系統的發掘研究,不但可以補充有關此一台灣早期聚落文獻記載之不足,而且也可以提供文獻以外之資料和證據,去瞭解台灣早期滿漢人之生活和社會。」由此可見此一遺址的珍貴。    台灣人一向被視為最沒有歷史感的一群人,由於沒有歷史感,所以無法建立土地的愛及認同。如今因為有關單位的疏忽、民眾的違法濫墾,現場破碎的陶瓷器滿地都是,左營遺址的文化層可能已遭破壞,我們可能要失去這一段歷史的記憶!    對於軍方放任民眾人侵所有地濫墾,明顯怠忽職守,市政府對於文化資產的不重視,本中心深感痛心,為了保護這片珍貴的歷史遺址,本中心呼籲有關單位,儘速採取行動,阻止民眾的濫墾行為,進行有效的管制,以防止進一步的破壞。    請市府儘速編列預算,請考古學界進行更深入的挖掘,為市民、孩子提供活生生的現地歷史教材,建立起市民對土地的認同感。 1999/10/29原載新教師雙月刊16期   註一:「左營清代...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