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態公園—高雄市民的覺醒運動

1987年至1990年,高雄後勁發生了台灣歷史最久的環保抗爭,堅苦的奮戰得到了政府2015年遷廠的政治承諾。在此同時,林園、大社等受到工業污染的人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也紛紛挺身反抗當時的威權體制,儘管各地社會文化條件不同,抗爭結果也不同,但確實書寫了一頁頁反污染、反公害的運動史。

幾乎在同時期,1992年,高雄環保運動的另一軸線「衛武營公園」、「柴山自然公園」催生運動正式開張,打著保護左、右「都市之肺」的訴求,高雄地區的環保人士以「市民主義」的精神,教育市民認識自然人文,組織社會力,進行政治施壓和遊說,給與當局莫大壓力,陸續有了斬獲,可說是解嚴之後最具代表性的社會運動之一。相較於反污染的激烈抗爭形式,有人形容這是溫柔的南台灣綠色革命。


67公頃的衛武營公園很快有了成果,最終有47公頃被劃為都會公園;但1,200多公頃的柴山自然公園,則在政府怠惰和民間施壓拉扯下步履蹣跚了近二十年,終在2011年底的一次政治機會中,於國家公園體系中,新增了國家自然公園的層級,成立了籌備處。

柴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成立之後,從1992年開始抗爭的反美濃水庫團體受到激勵,開始推動成立「美濃國家自然公園」,希望一方面可以終結水庫計畫,二方面為農村發展和自然保育,尋求一個可長可久的制度保障,目前已得到高市府和內政部的支持,尚在凝聚更大的地方共識中。

另一方面,隨著2015年五輕關廠的時間日益接近,飽受中油高雄廠污染的後勁社區,2008年在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引介下,開始以德國魯爾工業區為範本,啟動社區內部對中油關廠後的規劃討論,經過社區代表數度到魯爾工業區的參訪,看到工業轉型的新典範,2012年和民間團體提出「中油煉油廠轉型為生態公園」新主張。

後勁人能夠從反五輕運動走到催生生態公園運動,是因為二十幾年來無比堅毅的反污決心,瓦解了政府和中油公司試圖毀棄政治承諾的卑鄙企圖。後勁人要的只是清淨的「陽光、空氣、水」,把社區和半屏山被煉油廠切斷半世紀連結重新找回來。從抵抗污染的運動,到能夠提出對未來生活的夢想和願景,竟然要等上二十幾年!

從九零年代開始,高雄人催生一座又一座的「自然」、「生態」公園運動,是因為要重新找回人和自然的連結,找回生活和生命的基礎,這是飽受工業污染毒害的高雄人,對失去呼吸自由、健康權利的反抗運動,也是高雄人對工業文明後遺症產生的深沈反省。

如今,全國各地的工業污染仍在擴張,失序的開發仍在進行,受壓迫者的抗爭從未止息。我一直認為,高雄人的受害經驗與反省,應該讓全台灣的子民都知道,因為我們禁不起一再走錯路,然後等數十年後再來後悔、補救。

如果我們把二十幾年來大高雄推動「公園」的歷史,放到台灣的環保運動,甚至公民運動的長河去檢視,會發現這是高雄獨特的草根運動,是真正的高雄驕傲,正在創造台灣新的價值典範。一波波由下而上的社會行動,由民間社會逆向教育政府「我們要什麼?」,然後一步步驅動政策轉變,就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角度,可說是在解嚴之後持續進行的民主深化,台灣人當家作主的真正實踐。


衷心期待後勁生態公園的催生運動,創造工業遺址再造的新典範,也還給後勁與高雄人一個歷史的正義。更希望高雄二十多年催生自然、生態公園的「傳統」,可以內化為台灣社會追求永續發展的文化基因。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守護森林】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

柳杉是台灣百年林業最具代表性的造林樹種, 從日本時代延續到國府,這二大殖民政權, 至今,伐木與造林的歷史及傷痕,還沒得 應有的重視, 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文⊙李根政 2002年2月21日報載「柳杉黑了心」─台灣北部山區一萬五千公頃、約三千萬株的柳杉造林,近來發現疏伐砍下的柳杉中,八成以上罹患「黑心症」 ,林務局號稱考量水土保持功能,計劃近期內以每五公頃為一單位,採用漸進方式逐步砍伐這批柳杉,並就地在山區標售。新竹林管理處的蕭煥堂課長並表示,林務局將在砍伐後的林地改種香杉、紅檜、台灣杉、櫸木、烏心石等本土樹種,一來讓台灣的林相恢復鄉土面貌,二來也可以徹底解決黑心柳杉的問題。林務局黃裕星局長則表示,這一次計畫將柳杉作行列疏伐,並不是為了黑心症,而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為這些柳杉都已屆高齡期,將逐漸老化,因此趁這個時候改善林相。 這個新聞觸動了一位林業老兵黃英塗先生,對日、台百年來林業經營的深刻體驗,揭發了台灣林業經營局部陰暗的膿瘡。 透過陳玉峯教授的引介,我和中心的二位同事在週末的早晨從高雄前去拜訪黃老先生。黃老先生民國49年從台大畢業,歷任水里、和社等營林區主任,63年從日本九州大學林產研究所畢業,去年剛從溪頭森林遊樂區森林育樂組主任退休。 由於對事理的堅持,黃老先生以口頭及書面提供了本文寫作的基本資料。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 而真正影響日後柳杉造林最大的,咸信應是始自目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明治39年便選定了溪頭進行柳杉的造林試驗,種植的地點即是今日溪頭米堤大飯店前的「西川造林地」。(註一) 明治43年(1909年)西川末三引進吉野柳杉來台播種,2年後正式栽植,(1911年)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野正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黑心柳杉不是病 柳杉(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