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水資源】停建湖山水庫─保育團體的質疑與聲明

大破壞、高風險、不公義!

文◎李根政(2004.3)


關於湖山水庫

湖山水庫原名為「湖山、湖南水庫」,爾後水利單位將二庫相通,並稱湖山水庫。本計畫列入國建六年之甲類計畫,於1994、1995兩個年度辦理可行性規劃;2000年5月17日環保署審查通過環境影響評估;行政院則於2001年1月30日核定實施,實施期限7年,計劃成本為270.16億元。

水庫因採離槽設計,而有堰址、壩址之分。其堰址(攔河堰)位於南投縣竹山鎮桶頭,將清水溪之水透過6.9公里長的引水路注入大壩;而大壩則位於雲林縣斗六市斗六台地,約在斗六市東南方10公里,北港溪上游梅林溪之支流土地公坑溪、中坑溪、南勢溪上游一帶,水庫容量為5,347萬立方公尺。而其供水量在環評報告書中有二種說法,一為年供水量9,065萬立方公尺,即日供水量約24.8萬噸;另一說法則為日供水能力69.4萬噸。前者應是水庫單獨運用之供水,後者則為與集集攔河堰聯合運作之結果。

民間反湖山水庫始自2002年2月,當地的社區人士結合了環保團體發起了反對湖山水庫的運動,至今民間提出了各種理由,包括地質不適、有斷層經過、泥沙淤積快速、有崩壩危險、摧毀八色鳥的主棲息地、毀滅珍貴的自然地貌、尚有寶貴的原始林、破壞珍貴的文化遺址、以及現階段雲林根本不缺水等。然而,遺憾的是,官方始終未正面回應,仍持續推動這項工程。

目前,由於水庫工程的用地面積422公頃,包括228公頃林務局管轄之阿里山事業區第71至73林班,其內擁有豐富的中海拔生物相,不乏特有、稀有之物種,更是全世界目前已知或僅存八色鳥分布密度最高的區域,林務局正要求開發單位提出替代棲地的報告,一旦通過,則表示水庫的興建全無障礙。

本文係以水利單位歷來之湖山水庫等官方報告書為基礎,質疑其環評的重大缺失,包括未列入八色鳥及921地震後之重大環境變動等,另外,就水庫興建目的、成本效益、生態衝擊之疑慮、社會公義等進行批判。

爰此,說明民間強烈反將興建湖山水庫之立場,並請當局審慎評估。

環評重大缺失之一,湖山水庫預定地沒有八色鳥

八色鳥被亞洲鳥類保育紅皮書歸類為瀕臨絕種野鳥,目前全球僅有台灣、日本及朝鮮半島完成八色鳥數量調查。被國際鳥盟(BirdLife)列為全球性受威脅鳥種之一;IUCN紅皮書中則編隸於易危等級(Vulnerable);國際重要野鳥棲地(IBA)劃設準則列為A1,即與黑面琵鷺、東方白鸛等列為同等級;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列為珍貴稀有之台灣保育動物名錄。

根據農委會林務局於2001年12月委託雲林縣鳥會完成之「阿里山事業區第61至73林班八色鳥族群分布調查」顯示,其內共有159隻八色鳥的紀錄,而其中最密集的區域,每一平方公里在0.75-1.75隻,與湖本村附近、湖山水庫預定地非常接近;而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中心則於2001~2002年於湖山水庫及鄰近區域調查得出173隻及108隻之結果。上述結果皆顯示本區域為八色鳥重要繁殖地及棲地,更是全世界已知分布密度最高的地區。

然而,環保署於2000年5月通過的環境影響評估,竟隻字未提八色島。有著嚴重而明顯的瑕疵。

環評重大缺失之二,未評估921大地震後之重大環境變動

根據環評報告書,距壩址50公里內之活動斷層原就有大尖山、梅山、觸口、車籠埔、大甲及木屐寮斷層等,而水庫的設計是以梅山斷層為控制斷層,並以壩址附近曾發生之最大規模地震7.1級為未來可能最大地震,計算得湖山水庫之最大地表加速為0.3g,號稱地震發生不影響水庫安全。
然而,兩條由東、西兩側夾擊,更直接威脅著湖山水庫的二條斷層,─車籠埔斷層和桐樹湖斷層,卻未被納入環評考量。

1999年921集集大地震,車籠埔斷層再次錯動,達7.3級,此斷層的南端更以東北方向直接通過湖山水庫之攔河堰址─桶頭,而距湖山南壩最近距離僅約為5~6公里。依據水利處於2000年11月完成之「雲林湖山、湖南水庫地震研究及影響評估」,雖然顯示大尖山斷層被視為與北方車籠埔斷層為同一條斷層,長度為87.5公里,而且是相當活躍而且新的活動斷層─逆衝斷層,若以此為湖山水庫的控制斷層,則其最大地表加速將提高至0.45g;另外大壩的西側還有一條「桐樹湖斷層」,屬活動性高的斷層,位於水庫下方,與大壩最近距離僅為1.8公里,若以此斷層為控制斷層,其最大地表加速更高達0.56g。(經濟部水利處水利規劃試驗所,2002。)上述的報告顯示這二條斷層的影響遠超過2000年時環評報告書的設計。

環評重大缺失之三,921地震後,清水溪上游崩塌對水質的重大影響

根據「草嶺堰塞湖斷層追蹤與地震調查評估研究專題報告」指出:位於雲林縣古坑鄉境內的草嶺地區,因1999.9.21集集大地震再度於堀坔山發生大量崩塌。崩塌土石淤塞清水溪河床長約5公里,高約50公尺(水利處,1999),致使清水溪上游水流受阻滯而形成一堰塞湖。此堰塞湖在經歷碧利斯颱風(1999.8.22)、桃芝颱風(2001.7.30)、及納莉颱風(2001.9.17)後,土石淤積,下游河道況刷,蓄水量已大幅下降。…整體而言草嶺崩塌地是一滑動面僅11度左右的順向坡面,其基腳被彎曲的清水溪河道切除,滑動面以階梯狀由河谷往山頂依次崩滑,因此可預見不久的將來,青山坪上方的堀坔山山頂將往下滑動而消失。(經濟部水利處水利規劃試驗所,2002.6。)

上述的報告顯示,位於清水溪上游的草嶺崩塌區,在地震後,地體仍處於不穩定狀態,可以想見,一旦大雨或洪水沖刷,必然夾帶大量泥沙、土石,使得水質嚴重惡化,試問位於其下的取水口桶頭攔河堰,如何幸免?

環評重大缺失之四─崩塌與滲漏

除了活動斷層的通過,壩址本身的基質條件也是一項重大因素,斗六台地屬頭嵙山層,是由膠結鬆軟之礫岩、砂岩及泥岩所組成,易於崩塌和滲水,也因此,屬濁水溪沖積扇的補注區之一。水利處的報告指出了事實:「由築壩材料性質推估,本大壩接近均質壩,考慮滲流問題,建議增加透水層之厚度」;「進行邊坡穩定分析,結果顯示幾乎所有邊坡皆處於不穩定狀態」,由此提出必需進行:「大壩透水層之厚度之檢討及透水層料源規劃」以及「溢洪道及湖山右壩之穩定工程」的工程解套方案。

這裡說的是「水庫可能會漏水」以及「邊坡皆處於不穩定狀態」二項重大課題,如果再加上前述之地震因素,開發單位何以能樂觀的認為透過工程可以克服安全問題?又大雨沖刷導致大量泥沙流入大壩,將使水庫內形成快速淤積,可曾評估?

民生用水還是工業用水

2004年1月3日,中南部反湖山水庫和吉洋人工湖的團體代表十餘人,向林盛豐政務委員陳情,中區水資源局局長田巧玲信誓旦旦堅稱,湖山水庫之興建純粹是為了民生用水;雲林縣政府更是以沿海地區地下水含砷,喝了都會中毒、得癌症,以此來製造環保團體與雲林縣民的對立。兩個單位意圖以雲林民生用水的需求,來防堵環保團體的各項質疑。

然而,根據環評報告書及相關報告皆明白指出:本計畫之開發目的為「增供雲林與南投地區之用水,配合該區之工商發展;另外,若與興建中的集集攔河堰聯合運用,則將可供應雲林離島工業區所需之中長期用水。」而在計畫需要性中則直指「離島工業區用水迫切」。
再者,同樣的報告書,更明列雲林地區每天約20萬公噸的民生用水及零星工業區用水是來自「集集共同引水計畫」;而水利署的另一份報告「中部地區水資源整體規劃檢討─濁水溪下游水源開發規劃檢討」也指出集集攔河堰提撥雲林公共用水的水權是每日20萬公噸。恰好符合雲林74萬人口的需求,但目前因為林內淨水廠工程尚未完工,故完全未取水,一旦完工,民生用水即不虞匱乏。

也就是說湖山水庫的興建根本與雲林的民生用水無關,如果雲林縣政府真的關心縣民喝水的健康問題,提高目前93.72%的自來水普及率,讓林內淨水廠儘早完工啟用不是更重要嗎?

原水的成本直逼海水淡化,犧牲環境提供資本家廉價用水!

根據經濟部水利署,於2002年12月完成之「現階段海水淡化推動計畫(1/2)」的報告顯示,如果以目前國際已發展成熟的技術在南部沿海地區興建營運海水淡化廠(日產3萬噸)之單位造水成本約為每噸新台幣25.18元;而經初步分析顯示,在曾文溪下游設置日產3萬噸微鹹水淡化廠,在不含輸送管線(約17公里)之情況下,單位造水成本約為每噸新台幣21.07元。與此相較,湖山水庫單獨運用之原水成本為每公噸21.3元,已和海水淡化相當。

然而,目前工業用水之水價遠低於開發成本,「以六輕來說,其競爭力是建立在每公噸2.1元的優惠超低水價(台灣省自來水公司每立方公尺為9元),以及政府編列高達32億元預算用於興建集集攔河堰,為六輕建立工業用水專管,將外部成本轉嫁全民負擔之上。」(柯建銘,1999)此一模式,無論包括每年的枯水期,將農業用水移撥工業用水,政府補貼給農民休耕補償費,以及湖山水庫等都是如此,形同全民倒貼大富豪賺更多錢,何來社會正義?

我們質疑:政府為何不要求六輕等高耗水產業,直接於廠區建立海水淡化廠?難道企業所謂的競爭力,竟是來自全民補貼?

集集攔河堰加湖山水庫─乾涸的濁水溪與地下水?

經濟部水資源局委託中央地調所的報告指出:「集集攔河堰深入河床岩盤之中,將阻斷河床的伏流水,所以勢必減少本區之地下水補注量;此外河水被阻攔於上游,然後以管線輸配至全區使用,因此濁水溪之自然流量一定會減少,尤其在旱季時的流量更可能大幅度的減少,使得原先被視為甲級補注區的地區,最後卻因水源減少,而降低其地下水補注之功能。」(經濟部水資源局,1999)

目前,在桶頭堰下游各取水口的水權登量已高達236,110萬噸,如果湖山水庫興建運轉,再從桶頭攔河堰一年抽掉每年9,065萬噸(每日供水24.8萬噸)或25,331萬噸(每日供水69.4萬噸),勢必使匯入濁水溪的流量更少。環評報告書指出,在豐水期時,清水溪流量將減少8.2%,而枯水期時流量則將減少16.5%,將導致從龍門大橋至鯉魚大橋之間約6公里長的水質惡化,上述為開發單位所列舉的環境影響,然而這是否又是太過樂觀的估計?再者,流向扇頂區水量減少,意味著地下水補注也跟著減少,連帶的是否會造成沿海地層下陷,開發單位可有評估?

不蓋水庫,有何替代方案?

延續前述的報告,中央地調所提出二項替代方案,包括於集集攔河堰上游河道興建集水廊道(註一);以及在濁水溪扇頂區興建人工湖(註二)等。說明了早在1999年經濟部水資源局早已了解濁水溪沖積扇最佳的取水策略。

對於水庫的替代方案,我們的看法如下:

1.民間反對水資源需求的無限制擴張,因此,不認為有責任或義務提供所謂的替代方案。

2.就地面、地下水的循環而言,不管是從地面取水(水庫、攔河堰等),或是從地下取水(水井、集水廊道、地下水庫等),取走了,就代表整個環境少了一部分水,差別則在於用何種取水方式對環境衝擊之大、小,效益的高、低等。

3.就湖山水庫而言,我們認為濁水溪流域的用水和產業發展必需進行整體評估;而任何從環境中取水的工程,都必需審慎進行環境影響評估,而且絕不能是現今這種先上車後補票式的環評。
因此,我們並未預設立場,僅是提出「集集攔河堰興建集水廊道以及在二水及烏塗附近等扇頂區開挖人工湖」為現今報告中可能較為理想的取水方案,政府有職責針對各種面向進行評估。

結語

1999.9.21的集集大地震,震掉了計畫中壩高166公尺,容量1.315億立方公尺的瑞峰水庫。然而,令人不解是的同樣位於斷層帶的湖山水庫卻仍按照原訂計畫執行。環評報告書中對於崩壩的影響,提出:「如果水庫崩壩了,可能淹沒的地區包括檨子坑、溪仔底(2.3K)、新厝、梅林(3.4K)、埤子頭農場,總計325.87公頃,而災害損失僅為4,177.05萬。」這是否太過低估了崩壩的影響,如果有人命損傷,其價值如何衡量?又,水利單位在清楚上述斷層存在的同時,卻稱聲「目前的工程技術言,應可加以克服。」是否太過樂觀?

再者,我們要問,憑什麼高耗水、高耗能、低產質的產業,不斷獅子大開口的需索用水,而其代價卻全民買單補貼?而清水溪、濁水溪流量減少所導致的生態損失,與工業產值相較,其價值如何衡量?422公頃的水庫工程用地,其損失的地景、動、植物生態系的價值如何計算?摧毀全球繁殖密度最高的八色島棲地,有彌補之可能?開發單位所尋求的八色鳥替代棲地果真可行?難道下回八色鳥來台繁殖時,為其設路標指引替代棲地方向,安排門排、宿舍,對號入座?
又,難道引進高污染工業是雲林唯一的發展模式?

「大破壞、高風險、不公義!」這是對湖山水庫建設案的總結評論。

水是生命之源,整個生態系都需要水;然而,人類是地球演化數十億年來,唯一能透過各種工程對水進行大規模控制、調配的生物。在水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水」幾乎已成為另一個可能引發戰爭的導火線,中東、尼羅河流域已是如此,台灣亦是如此,只不過各種需求競爭因國家機器掌握著農業、民生、工業用水等的調配大權,尚未全面擡面化。

關於水,我們的觀點是,保護森林、維護水資源不受污染應為首務;在用水方面,不僅人類需要用水,更需要保留環境的用水,如此才能維持生態系的平衡與人類的永續發展。而該從環境中取多少量,如何進行分配,水價如何制定等,應以台灣的環境限制─即水的總量、豐枯季節等特色,規劃適當的產業型態,同時在水價制定、不同用水標的之間的水量分配,考量社會正義、世代公義的問題,包括誰受益、誰受害及其付擔及補償課題。

我們的訴求:

一、打破水庫迷思,以台灣之地質、地理、水文條件為基礎,規劃多元的水資源利用方案。設立國家水資源研究中心,制定國家水資源分配與開發政策。

二、反對無限量供應資本家用水,停止發展高耗水、高耗能的產業;新、舊工業應立即全面實施節水計劃。

三、由政府編列預算,訂定改善漏水率的時程;訂定合理的民生用水標準,依耗水程度,調高水價,全面實施節水政策。

四、請依環境保護基本法第三條之精神,當「經濟、科技及社會發展對環境有嚴重不良影響或有危害之虞者,應環境保護優先。」(第十三條)準此,湖山水庫與八色鳥的保育嚴重衝突,保安林不應解編,水庫應立即停止興建!

五、促請政府考量環境衝擊、興建風險、社會的公平正義,重新評估湖山水庫政策之正當性。檢討產業政府,同時研擬替代方案,包括零方案。

六、未納入八色鳥及921地震因素,草率通過的環評,具有嚴重瑕疪,環保署明顯失職,應重做環評;短期內應主動依環評法第18條之規定,要求開發單位提出環境影響調查報告書。在調查報告未出爐前,所有工程應暫緩推動。

七、水利單位、雲林縣政府應儘速完成雲林地區民生用水之相關設施,勿以湖山水庫之興建進度推拖卸責。

註一:由於集集攔河堰之阻攔,使得上游河道堆積層成為地下水庫,地下水位因此被提昇至地表附近。若於其間合適位置構築集水廊道,開發河床的伏流水,保守估計取水量應可達到每日10萬公噸以上。集水廊道供應之水量及水質均較地表水源更穩定,將可提供做為高品質之生活及工業用水。如果以集水廊道和集集攔河堰聯合營運,平時攔河堰和集水廊道均可供水,然而當河水因山洪爆發而混濁,或是因為大旱而枯竭時,集水廊道將可繼續供水,彌補部分水資源之不足。(經濟部水資源局,1999)

註二:「本區(指濁水溪沖積扇)在扇頂附蘊藏著豐富而且質佳之砂石骨材,且其地下水位較深,若能選擇臨近河道或引水設施之地點,先進行陸上砂石之開採,再將採掘跡整理成人工湖,以儲存豐水期之河水,將可發揮防洪、蓄水、地下水補注及遊憩等功能。」「前述多重利用、多功能的開發模式,建議先在二水及烏塗附近實施,因為當地平均的地下水位在地表下30公尺或是更深,…此種人工湖不需構築壩體,因此可節省傳統相同容積水庫,在興建壩體時所需投下之至少百億元以上經費;復因蓄水於地平面下,無潰壩成災之風險,因此興建時之阻力將會極小;從規劃到完工時程較短,估計約5-10年內可完成砂石開採及人工湖和配合工程,短期內即可提高水資源的可用量,加入供水的行列,促進濁水溪沖積扇全區之產發展。若能選擇數處地點進行,將可全面解決濁水溪沖積扇水資源不足的問題。」(經濟部水資源局,1999)

參考資料: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1999.3。台灣地區地下水觀測網第一期計畫,濁水溪沖積扇水文地質調查研究總報告。經濟部水資源局。

經濟部水利處水利規劃試驗所,2000.11。雲林湖山、湖南水庫地震研究及影響評估。

經濟部水利署,2002.12。現階段海水淡化推動計畫(1/2)。

經濟部水利處水利規劃試驗所,2002.6。草嶺堰塞湖斷層追蹤與地震調查評估研究專題報告。

經濟部水利處水利規劃試驗所,2002.6。草嶺堰塞湖斷層追蹤與地震調查評估研究專題報告,《附錄三、湖山水庫地震危害度分析》。

柯建銘,2001。為新世紀點燈,新自然主義。台北市。



湖山水庫的取水堰址(捅頭攔河堰),湖水溪的上游在921地震愛創嚴重,迄今土石仍處於不穩定狀態。陳清圳攝

草嶺的「九二一世界級大飛山景觀台」標誌著此一土地的銘印。 上游崩塌區不斷往下流的土方,致使921地震後形成的堰塞湖日益淤積。

清水溪沿岸的崩塌區,政府正試圖用所謂的「生態工法」安全邊坡。 三月的桶頭社區附近的清水溪河段,水量非常少,這裡即是未來湖山水庫的攔河堰址附近。

雲林地區的民生用水,有待林內淨水廠的完工;然而縣府卻便是把湖山水庫的興建和民生用水掛在一起。圖為施工中的林內淨水廠2004/3/25。

為供應離島工業區用水穩定而興建的湖山水庫,加上大量的農業用水,是否將使得清水溪、濁水溪成為乾涸之河!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守護森林】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

柳杉是台灣百年林業最具代表性的造林樹種, 從日本時代延續到國府,這二大殖民政權, 至今,伐木與造林的歷史及傷痕,還沒得 應有的重視, 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文⊙李根政 2002年2月21日報載「柳杉黑了心」─台灣北部山區一萬五千公頃、約三千萬株的柳杉造林,近來發現疏伐砍下的柳杉中,八成以上罹患「黑心症」 ,林務局號稱考量水土保持功能,計劃近期內以每五公頃為一單位,採用漸進方式逐步砍伐這批柳杉,並就地在山區標售。新竹林管理處的蕭煥堂課長並表示,林務局將在砍伐後的林地改種香杉、紅檜、台灣杉、櫸木、烏心石等本土樹種,一來讓台灣的林相恢復鄉土面貌,二來也可以徹底解決黑心柳杉的問題。林務局黃裕星局長則表示,這一次計畫將柳杉作行列疏伐,並不是為了黑心症,而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為這些柳杉都已屆高齡期,將逐漸老化,因此趁這個時候改善林相。 這個新聞觸動了一位林業老兵黃英塗先生,對日、台百年來林業經營的深刻體驗,揭發了台灣林業經營局部陰暗的膿瘡。 透過陳玉峯教授的引介,我和中心的二位同事在週末的早晨從高雄前去拜訪黃老先生。黃老先生民國49年從台大畢業,歷任水里、和社等營林區主任,63年從日本九州大學林產研究所畢業,去年剛從溪頭森林遊樂區森林育樂組主任退休。 由於對事理的堅持,黃老先生以口頭及書面提供了本文寫作的基本資料。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 而真正影響日後柳杉造林最大的,咸信應是始自目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明治39年便選定了溪頭進行柳杉的造林試驗,種植的地點即是今日溪頭米堤大飯店前的「西川造林地」。(註一) 明治43年(1909年)西川末三引進吉野柳杉來台播種,2年後正式栽植,(1911年)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野正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黑心柳杉不是病 柳杉(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