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3的文章

山坡地土地利用—複雜難解的課題

  很高興和肯定上下游新聞市集做了很厲害的【重磅調查:高山農業崩壞現形記 | 戳入 60 年病灶,直擊 7 大山區】。推薦關心山地農地的各界朋友閱讀和思考,這系列報導彌補和釐清了我多年來想要了解的實際運作現況和脈絡 。https://www.newsmarket.com.tw/mountain-agriculture/introduction/ 在此回饋一篇未發表的舊文〈 山坡地土地利用 — 複雜難解的課題 〉,這篇文章成稿於 2017 年,原來要放在《台灣山林百年紀》,但考量許多的調查和引證還不夠完整,論述上也還有需要補強,加上沒有時間和心力可以再進行現場訪調和資料梳理,就放棄這一章。 不過,看了上下游用心的專題報導,覺得可以分享出來提供參考,算是做一點點補充。這不是正式的發表,因為已經是六年前的文章,只是一點回饋,參考就好。 --------------------------------------------------- 山坡地土地利用 — 複雜難解的課題 李 根政 2017.7 二十年來,除了目睹政府帶頭破壞山林,也見證了人民脫序違法的山林利用,包括了林地超限利用,宗教寺廟的上山、農業濫墾、牛樟盜伐等案件。 越是追蹤了解,越覺得每個課題都不簡單,交纏著至少百年以上,政權交替和人民墾殖的歷史。 台灣廣大的山區土地能否有效管理?什麼是合理利用?既有違規的使用行為該怎麼辦? 觸目驚心的高山農業 (註 1 ) 現今通稱的「高山農業」,即民國 70 年代所認定的「高冷地農業」,是「利用山地冷涼的氣候條件,種植平地所不能或不易生產的溫帶落葉果樹和夏季蔬菜,以供應市場的農業。 ( 陳憲明, 1984) 」以定義來說,在海拔 1500 公尺以上地區的農業經營型態即被稱為「高山農業」 ( 段兆麟, 2006) ,此定義主要以海拔高度為一判定 ( 摘自 : 臺大山地實驗農場環境解說內涵研究 ─ 著重於高山農業議題的探討 ) 。 大甲溪上游力行產業道路、梨山、福壽山地區、環山部落;蘭陽溪上游的南山、四季、思源啞口等地區是台灣的高麗菜生產重鎮。高麗菜原本是溫帶作物,在平地冬季才能種植生產,但這些高海拔山區的夏季很適合種植,供應了台灣夏季的高麗菜需求,清脆的口感極受市場歡迎。然而,其耕種的方式就是極大化在坡地、河床的種植面積,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生態緩衝區,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