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21的文章

李根政/環境組織的社會責任── 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取捨與權衡

  撰文/李根政  地球公⺠基⾦會 執⾏長 環境組織是由⼈所組成,並非憑空產⽣。臺灣為反抗環境汙染或守護⽣態環境、追求好的⽣活品質,在 80 年代之後陸續成立了各種環境組織,成為⺠主化運動中重要的社會⼒量,也因政治⺠主化,有更多影響政策的空間。  環境組織各有其宗旨和任務,經費來源、經營策略和做法也不盡相同。社會⼤眾要如何看待環境組織,⽽環境組織⼜如何⾃我課責?以下我以 地球公 ⺠ 基⾦會 的發展經驗與⼤家分享,希望可以增進公眾對環境組織運作的了解。 沒有監督的公權力、沒有接受陳情的義務,只能權衡自身能量劃出投入邊界 接到報案電話、陳情信件是我們⼯作的⽇常。期待環境組織像⺠意代表⼀樣,協助環境受害者處理問題,或者為環境破壞的個案⽽抗爭,這似乎是許多環境團體的⾃我設定或社會的普遍認知。但我認為這是環境團體的⼀部分⾓⾊,不是全部。  相較於⼀般公眾,地球公⺠確實是比較有社會聲量和影響⼒的組織,但我們的資⾦來⾃捐款⼈,沒有接受或申請政府經費;再者,我們並沒有像議會裡的⺠意代表,擁有公眾賦予監督⾏政機關的權⼒,嚴格說來,並沒有義務要接受⼈⺠的陳情辦案,而是依據成立的宗旨和⽬標 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 。  近2年間,我和同事們多次討論地球公⺠的定位,確認地球公⺠有其創辦的宗旨和任務,應該規畫出短、中、長期的⼯作計畫,且積極主動實踐,促進正⾯的改變。且我們的資⾦來⾃捐款⼈、⼈⼒和經費有限,應該要妥善運⽤這些經費做出績效,努⼒朝向專業的環境倡議組織邁進,避免在沒有妥善規畫下擴充業務內容。  20 多年來,我和伙伴們經⼿處理的環境議題超過 140 個,橫跨了 反公害、反汙染、反核與能源轉型;森林、⽔資源、海岸景觀、農地、溼地保育 等。然而這些議題對應到政府好幾個部會,組織⼈⼒和資源就是有限,不可能讓這些龐雜的議題同步並進,必須進⾏界定範疇。  我們回頭檢視了組織的宗旨、任務和發展脈絡,收攏界定出「 國⼟保育與永續花東 」、「 環境汙染 」、「 能源轉型 」這 3 ⼤⼯作範疇。且即使是落在這些範疇內的重⼤議題,也不是全都接受,必須做出取捨。 剛踏入社會運動圈的時候,有位前輩曾提醒我,從事社會運動切勿「輕諾寡信」,多年來我⼀直謹記在⼼。 許多陳情⼈的案子,,⼀旦接了就要追蹤進度、反應,以我們有限的⼈⼒,根本做不來。如果不狠下⼼來說...
最近聽黃明志的玻璃心感到暢快好笑,牆外 -- 金門縣府委託的觀光宣傳歌曲,則感到同理和親切。其中, MV 中最有感的地景是古寧頭的北山播音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CLlFA9SiDI 這應該是台灣最大的水泥音箱吧!每個一個圓圈就是喇叭。 北山播音牆距離我家約 1000 公尺,金門守軍對中國解放軍喊話,從小聽到大,從早聽到晚。我約略記得的台詞是:親愛的共軍止戰員弟兄們,請你們起義來歸 .... 。然後,睡覺時通常就播費玉清晚安曲。 這樣的生活空間,就像住在一個大軍營裡,金門近 40 年的軍事戒嚴,軍事化融入了生活各種層面,這是我極端厭惡,心中被壓得難以喘息的生活環境。但不是每一個人都有像我這樣深刻的感受,對飽經戰亂流離的人們,能活著溫飽就夠了,在黨國教育下的許多人們往往不知道自己活在思想的牢籠裡,還是忠心擁戴著。 這張照片是 2020 年,我參與數個人權團體在中共國慶日到金門北山播音牆前,抗議中國迫害西藏人權的活動。 這個地點是我建議的 -- 「在距離中國最近的地方抗議中國」,我認為這很有代表性。 沒想到黃明志的牆外也選了這個地標。 ============================ 1988 年我師專畢業回金門在學校任教,當時的台灣已解除戒嚴,但金門直到 1992 年年底才宣布解除戰地政務,金門人才開始和台灣一樣享有解嚴後的自由和民主。 這個生命經驗讓我特別感受到自由民主的可貴,感謝所有為台灣民主努力的人士,同時也會想付出自己的一份心力去呵護。 環境運動是我能為台灣這塊土地付出的領域,也是我心之所繫,從 1994 至今仍在這個崗位上,已邁入 27 年。 我深愛台灣豐饒的山川大地,如同我愛養育我長大的金門貧瘠艱苦的山海,這已是我生命銘印的一部分。對我來說,環境和民主的價值在我心中同等重要。 在抗中保台、守護自由民主的國家大局下,環境運動應該扮演什麼角色,是我在重大環境課題上,反複思考酌磨的眉角,我想的從不是取捨,而是對話融和,否則就人格分裂了。幸運的是,在我屬的地球公民基金會,我和董監事和專職都認同「民主」和環境與世代正義,是我們共同的核心價值。 社運活動的基礎在於民主,而台灣民主的鞏固有賴於主權的完整。 一個沒有自由民主和主權的國家,就沒有社會運動的空間。今日的中國只能在獨裁者習近平劃下的紅線內做些被認為無害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