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0的文章

新高雄市長的難題和挑戰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2年來高雄不斷上演著大驚奇,韓流、罷韓、接著要改選新市長了。 1998年底,謝長廷贏得了高雄市長選舉,開啟了民進黨長達20年的執政。從環境永續的觀點,到底改變了什麼?新市長要面對什麼難題和挑戰? 台灣解嚴之後的90年代,高雄有一波被形容為「南方綠色革命」的環境運動,從催生柴山自然公園、中央公園移除體育館的改造、爭取衛武營公園、愛河徒步區與水質改善,這一系列的都會綠地爭取運動,在民進黨執政後被接受、陸續兌現。可以說,這不僅是執政者的努力,更是市民運動創造和形塑了這個城市的新風貌。 同一時期,高雄捷運的通車,市府同步進行了街區的改造,例如城市光廊公園、校園拆除圍牆、增加開放空間,陳菊市長則推動了駁二等文創園區等灣區開放與改造,同時,也支持民間團體持續認養營造洲仔、鳥松溼地,開闢中都溼地、凹仔底公園、幾個滯洪池兼綠地等。這些地面上可視化的景觀,確實大大提高了都市核心區域生活品質的提升。 可惜的是:陳菊市長執政後期,中央公園興建李科永圖書館,茄萣溼地開闢1-4道路,公園改建導致樹木綠覆率嚴重減損、大規模不當修剪等,留下許多爭議。同時,公園綠地的建設,讓建商也成為最大獲利者,政府未能抑制房價,讓受薪者購屋負擔加重。 整體而言,相較於國民黨執政期間的街區破舊灰暗,找不到一條可以好好行走的人行道,公園綠地,甚至婚攝的好場景,高雄真的是前進了。 環境惡化與青年沒工作 然而,鑲嵌起光鮮亮麗城市核心區的,卻是運轉半世紀老舊不堪的重工業地帶。石化工業、鋼鐵與金屬工業、燃煤電廠,讓高雄的空污、水污、廢棄物、土壤與地下水污染均冠於全台,工安意外與污染事件頻傳,而且殃及廣大的高雄和屏東平原。石化氣爆、後勁溪的台塑仁武廠、日月光污染、染紅的阿公店溪,旗山廢爐渣、馬頭山掩埋場都是指標案例。這段期間,比較正面的案例是,陳菊市府支持環保團體的主張,協力將大林燃煤電廠從4座減為2座,還有老舊的中油五輕如期關廠。 這些從北到南,差不多分布於過去高雄縣市交界的的工業地帶,正是民進黨執政20年沒有真正面對「又老又窮」的包袱,一方面是沉重的環境負載,另一面則是年輕世代就業的困境。 2018年選出的韓國瑜只會喊「貨出去人進來,高雄發大財!」,這種義和團式的拼經濟口號,根本不可能面對這樣艱困的任務。昨(1)日,陳其邁、李眉蓁、吳益政3位市長候選人,共同出席了唯一一場的公辦政見會,我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