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者評論】蔡總統第二任期挑戰:環境能源與經濟轉型 2020.5.18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2020-advice-to-president-tsai-green-eco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疫情下,蔡英文總統第二任期即將於520就職,從選後至今,因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全球已經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多數大國陷入嚴重的公衛危機,至今全球確診已480萬人、死亡31萬人,每天的數字仍在攀升,仍不知何時可以停止大流行? 二方面,美中對抗加劇,台商回流已是事實和趨勢,加上疫情紓困與振興所需要的投資,將帶給台灣社會很大的改變。正面來看,如果可以透過制定新的產業規則,導向綠色成長的經濟轉型,就是台灣的機會。相反的,如果仍是如過去一味的提高水、電、土地供給,欠缺嚴謹的評估和民主監督機制,勢必將台灣推向環境劣化的大開發時代。 疫情與台商回流的衝擊,使台灣站在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我們要回到過去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成長的老路,還是把握機會,啟動環境與發展共好的綠色轉型? 疫情下,失序、短視的紓困方案 台灣由於防疫超前布署,政策得當,人民配合,已超過一個月無本土確診案例,成為全球防疫典範,而在紓困和振興的作為上,則前後編列了總計達1兆500億元的紓困振興預算。 不過,政府的紓困方案中,除因申請程序不清楚,引發的「萬元紓困之亂」外,違法的「農地違章工廠」竟也納入紓困預算,最具爭議。 5月7日,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發現,依法須斷水斷電並拆除的農地工廠,竟也被經濟部劃入紓困範圍,隨即提案要求金管會禁止銀行對違章工廠的紓困放貸、經濟部不應給予違章工廠獎勵補助和優惠信貸。地球公民基金會等民間團體也趕在院會前發表聲明,反對將違章工廠納入紓困,促使民進黨團也提出相同的議案,表決通過,確定2016年5月20日以後新增的400多家農地違章工廠不列入紓困範圍。不過,遺憾的是,環保團體主張既存的未登記工廠於納管後再行紓困,未能通過決議。 早在4月,台灣近30個環境團體,即提出呼應國際「綠色紓困」的倡議 ,要求政府,如果有投資型或對製造業的紓困計畫,就必須考量「綠色紓困」與「公正轉型」的精神,以促進台灣低碳經濟的成長。違章工廠納入紓困的事件,證明了政府的紓困計畫相當短視,並沒有考量到台灣的經濟轉型與永續發展。 台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