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0的文章

高雄水情吃緊,創下21年最枯紀錄,連工業用水也告急!

這是根據中央氣象局觀測資料查詢「高雄測站」,從去年一月到昨天的降雨量統計所做的圖。 高雄的降雨集中在5-9月,其他月份降雨稀少,豐枯季節非常極端。 豐水期強降雨,導致嚴重的山崩、土石流等災難,河川水濁度高到無法過濾來使用;長達七個月旱季則少得可憐,有時整個月幾滴水不下。 這幾天高雄水情吃緊,創下21年最枯紀錄,連工業用水也告急!自由時報的報導有一些供水、用水數據可以了解。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132647 💦 這是每年台灣南部都要面對的「水情」,就像肺炎的疫情一樣,人民和政府都要有所警覺。 一、在氣候變遷的情境下,豐枯如果更極端,例如像八八風災,如何應變? 二、南方苦旱,但是工業區仍在擴張。台積電擴廠,南科用水從25萬噸增加到32.5萬噸,增加7.5萬噸用水,承諾使用的7.3萬噸再生水才過關;橋科每日用水量為4萬公噸(CMD),優先由高雄園區原環評核定用水量(10萬CMD),相互調度支援該計畫所需水量。 如果台商真的大量回流,勢必增加用水。 這些投資都會加重水資源調度的困難,如果在產業上不做取捨,放任耗水產業進駐,不僅提高缺水風險,也提高產業發展風險。 三、過去水利單位總是配合工業的需求,規劃新的水源開發案。從美濃水庫到高屏大湖,都希望增加儲水空間,以度過旱季,這個想法本身好像沒有錯,但是,卻忽略了場址的生態問題與環境風險,南台灣沒有條件可以蓋山地水庫、平地水庫,幸而在環保運動的抵抗下,都暫停下來。 💦 該怎麼辦? 近三十年來,南方關注水資源保育的團體,經過與水利單位漫長的角力中,有幾個關注的重點: 1. 水資源珍貴有限,應以供定需,抑制需求端,而非放任用水不斷的成長。水利署的定位不只是水源開發與管理,更該是保育。 2. 多元的水資源利用,包括伏流水、再生水。 3. 改善漏水與節水。 4. 台灣的水價低廉,使得工業與民生的節水不具誘因。應該要盡速提高用水大戶的水價,豐水期丶枯旱期應有差別水價,以促進實質節水與節水產業的發展。 5. 河川污染的改善,讓髒水變乾淨,就可以增加供水。 6. 掌握地下水的收支帳,讓每口井都納管,用水量透明化,邀請利害關係人進行用水管理和分配的協商,進入數字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