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民從 2007 年創辦,今年屆滿十年。 這十年間,台灣政治發生大翻轉,國民黨的威權體制正式宣告結束,但如今面對的是:獨大有選票基礎的民進黨,赤裸裸向財團傾斜的金權政治。 十年間,臉書在台灣從無到有,全面占領公共領域和私人生活,完全改變媒體生態,影響力擴及所有層面,滲透到人們的日常分秒。 在社群媒體的新時代,每個人都可發聲,有時個別網紅的言論觸及率可能遠高於 NGO 組織,那麼 NGO 組織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又要面對怎樣的挑戰? 環保運動的社會基礎 近年來,反核運動、國光石化、空污、礦業改革等重大議題之所以得到政府回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上街、連署的人數夠多,網路社群聲量夠大,才迫使執政黨買單。 2016 大選之後,我憂心的是,長期執政的民進黨只會更加傲慢,社會運動除了政策論辯的能力,更要擴大群眾基礎,以避免失去影響力。 群眾需要經營才能累積,經營的工作需要組織,而維繫組織的是人才,就是要看背後有多少支持者和資源,這個迴圈。 繞了一圈,是為了說明,在一人一票的民主國家,捐款人數也代表一份政治上的力量,是社會基礎的展現,這是我們無可迴避,也會受到社會檢驗的關鍵指標。 地球公民十年來,在前撲後繼的專職努力拼搏下,好不容易累積四、五千位捐款人,去年靠著告急,定期捐款增加到約 1200 位,如今支撐近七成的常態支出,成為台灣「 NGO 業界」公認較上軌道的組織。我們有清楚的財報、捐款徵信,以及年度成果報告,希望可以贏得社會的信賴,並且增加捐款,但是,如果拿這個人數和政府談判,政府未必理會。 反觀一個國際性的環保團體,來台灣僅七年,定期捐款人超過五萬人,每年的捐款收入超過地球公民數十倍。台灣寶貴的捐款資源被國際組織募走,也許我們心中會不平,也未必贊同其運作模式,但是,台灣人支持國際性的環保倡議,也很重要啊!身為 NGO 工作者,我心裡更多的是自我檢討。 台灣的環保運動擅於抵抗各種開發破壞,常常發揮了以小搏大,推進環境政策提昇的關鍵角色。但是,為什麼台灣人民願意捐款給國際 NGO ,卻忽視本土 NGO ? 我認為這是台灣 NGO 警訊,綜合了民進黨上台的政治局勢,和國際組織的刺激,迫使我不斷思考:地球公民的下一個十年,除了議題推進的績效,是否有增加了社會基礎? 我的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