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前瞻基礎建設—水環境2500億預算,水資源的部分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台灣水資源有幾大問題: 不是沒有水,而是河川被工業、畜牧業、家庭廢水污染了。 不是沒有水,而是極端氣候和山林水保系統崩壞,颱風暴雨就變成土石泥流,自來水設備淨化不了。 不是水不夠用,而是辛苦收集、淨化後的水,因為自來水公司管線老舊,每年漏掉五億多噸的水!相當於十座湖山水庫的庫容量。 不是水不夠用,而是家庭廢水幾乎是零回收;工業廢水回收率低,人均用水量偏高。 以下是筆者認為最優先的事情: 一、改善漏水率:管線總長度為5萬9,972 公里,半數以上是易脆的塑膠管。 台水公司降低漏水率專區資料顯示,2015年的全國漏水率尚有16.6%,但根據台水公司另一份資料,則顯示2012的漏水率為14.25%,近年來以每年投資70億元減少0.4%的目標進行管線更新。 這些數據相互矛盾說明漏水問題在基本情況的掌握都有問題。如果以2015年的漏水率估算,當年就漏掉超過5億噸的水;如果可以加速加大投資,將漏水率降到7%,不必蓋水庫,每年增供超2.5億噸的用水,這是最該優先做的事,但前瞻計劃並沒有加碼投資。(已完工的湖山水庫庫容5,676萬立方公尺;前瞻建設中的天花湖庫容為4,791萬立方公尺;雙溪庫容約為1,700萬立方公尺。合計約1.2億立方公尺) 二、改善河川污染:2015年台水公司的自來水水源中,地面水占了33%。如果全台灣的河川致力改善污染,相當於創造出新的水源。例如:東港溪的水源來隘寮溪伏流水,是最乾淨天然過濾的河川水,但為養豬廢水污染,如果改善污染,每日可以增供數十萬噸的水。水公司日前已投資後端生物除污技術,每日可以增供大高雄民生用水三十萬噸,然而,可惜的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沒有提出具體 方案和時程從源頭改善污染。 三、民生廢水回收再利用,提供工業用水。目前全台五十多座污水處理廠,每天處理污水量約二、三百萬噸,水利署目前預計在 2031 時,再生水供應量達 120 萬噸 / 日,這個目標能否達成?可不可能加速?目前已完工的高雄鳳山溪污水處理廠,今年初期將供應 2.5 噸,最大可供應 4.5 萬噸再生水給臨海工業區;台中福田污水廠則預計 2020 年每天可供水 13 萬噸。鳳山廠處理成本每噸約 30 元,似乎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