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文明反省】水之爭、河之殤、農之痛


李根政(台灣綠黨召集人)

  這次從桃園到嘉南超過四萬公頃農田被迫停灌休耕,並非單一事件,而是政府輕農重工的常態惡政,1949年以來「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方針,只有看到工業吸乾了農業、農民不斷被犧牲,何時看到工業回饋農業?
依照《水利法》第十八條,用水的優先序為民生、農業、工業,現實的運作卻是工業用水優先,每逢枯旱年或旱季,從北到南都有灌區被迫休耕停灌,農民即使拿了休耕補助,還是難以維生,而休耕補助是從全體納稅人支出,而非受益的工業廠商。


水權利集中大財團

  水資源本是當代公共財,子孫未來財,但為了工業區的大量用水,政府移撥農業用水、不斷蓋水庫、攔河堰,讓用水權利越來越集中於少數大財團,影響農民生計,壓縮農業發展,也造成嚴重生態破壞。以濁水溪為例,集集堰營運後,下游河川流量整整減少了75%。 
  水利署委託的河川生態調查直言「溪流生物岌岌可危」、「攔河堰下游已無法適合蝦類生存」,如果再加上沙塵暴、外傘頂洲的消退、中華白海豚的滅種危機等,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而正在興建中的湖山水庫則摧毀全球繁殖密度最高的八色鳥棲地,以及雲林八景之一的幽情谷,淹沒了四百多公頃的山林。 
  在枯水期(2-5月)的農業水權本就高於河川的流量,又逢春耕時節(11-4月)需水孔急,此時台塑六輕的用水幾乎全數得移撥農業用水,失去灌溉水的農民,如果想要耕作,只得抽取地下水,造成惡性循環。 
  而工業區營運之後,工業污水往往排放到河川,甚至灌溉渠道。華映、友達公司在新竹霄裡溪上游設廠,長期污染3.5萬新埔鎮民的飲用水、下游數百公頃的農田;台塑、日月光、中油公司則長期偷排廢水到高雄後勁溪,一樣影響下游一千多公頃農田,以及沿海漁業,這類事件簡直是罄竹難書。 
  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之下,降雨天數逐年降低,暴雨集中且強度越強、乾旱更長。當務之急是制訂用水零成長的政策,停止高耗水產業的擴張,盡速改善全台超過20%的漏水率,依用水量制訂差別水價,抑制浪費水,促進節水產業的發展,同時更該改善河川污染,增加乾淨的水源,改善數十年來工業部門對生態、水資源帶來的破壞和風險。 
  面對枯旱年,農業、民生、工業部門都必須節水,共體時艱,不該動輒叫農民休耕停灌,延續半世紀以來犧牲農業,成就工業的惡政。 
蘋果日報同步投書:http://goo.gl/IHtDGb 

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公民社會還沒有贏】


李根政(台灣綠黨召集人)

  國民黨的慘敗,這是選民向有權者展現,我們有能力教訓國民黨,但還不能說是公民社會真正的勝利。
  國民黨2008年重新執政,極度傾中和一系列圖利財團,欺負老百姓的施政,促成了民心變化。街頭上,社運團體和自主公民,拚了命在抵抗中國併吞及社會不公不義的事。社會運動造出了勢,民進黨搭著這波順風車翻了盤。但是,回顧這改變的過程,民進黨並未善盡在野黨的責任,也沒有給我們一個更好的許諾。
別忘了,民進黨在公共政策上與國民黨一致性非常高,而且常常與公民社會的價值和主張對立,當民進黨推動換湯不換藥的錯誤政策時,難道我們還要回頭再投國民黨?為什麼選民只能從二個爛蘋果中輪替挑選?
或許有人仍然期待民進黨從擁抱財團大舉轉向,但從過去的中央執政到現在的地方施政的經驗,都告訴我們,與其相信民進黨,不如改變現行兩黨獨大的政治板塊,支持一個真正進步的第三政黨,在兩大黨不過半的國會中,利用關鍵少數,扮演好的槓桿,引導二黨不得不向真正進步的價值靠攏。 

訂政治代理人公約

  綠黨,是一個由社運幹部組成的理想性政黨,遵循全球綠人憲章的核心價值,堅持國家主權、人民自決,追求社會公平正義,子孫的永續生存發展。我們在不利小黨的選制中屢敗屢戰,沒有財團撐腰,只有大眾捐款、公民支持;我們扎根地方並與社運團體連結,認真研擬政策;我們站在街頭演講、騎單車、經營網路社群,取代滿街的大型看板與旗海,以及花大錢的電視與報紙廣告。
本次地方選舉,綠黨終於在艱困的選制中從地方議會突破了2席,而且參選的10人當中有9位拿回保證金,5位可以領到每票30元的補助。這樣的選舉結果談不上大突破,且相較於國、民兩黨的席次,綠黨的席次仍是十分稀少。我們從選舉過程中更體認到:要突破既有政治家族、派系、金錢綁樁的地方政治,還有一條漫漫長路。但是這樣小小的突破,仍讓我們看到新政治的可能。面對落選的選區,我們將虛心檢討更加努力;對於當選的王浩宇、周江杰議員,我們將落實綠黨和參選人簽訂的政治代理人公約,體現對選民負責的政治倫理,同時努力連結公民社會,為地方議會點亮一盞燈。 

激發社會追求進步

  2012年立委選舉,綠黨拿到將近23萬張政黨票,雖低於5%未獲得國會席次,但已成為台灣排名第5的政黨。面對2016大選,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足夠數量和品質的參選人才;提出好的政策,體現公民社會的進步價值;建立一個開放、透明、可問責的政黨運作模式,贏得人民的信賴;創造一個真正好的政治選擇,讓台灣從比爛的政治,走向挺好的政治,激發出台灣社會對政治改革與追求進步價值的熱情,才是公民社會的勝利。
讓政治成為一個正常人的志業,將政治、政黨與人民之間復原成正常的關係,讓台灣成為一個正常的民主國家,這是我的夢想。 
蘋果日報同步投書:http://goo.gl/TDeFb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