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2的文章

【環評】美麗灣的環評就這麼過了…

美麗灣的環評就這麼過了… 李根政@2012.12.22 我們雖然輸了,但輸得光榮;他們贏了,卻贏得恥辱。 我們在場內用僅有發聲工具 — 扯開喉嚨吶喊著、爭辯著,只是為了最基本的程序法理。然而,只是被訕笑,被忽視,被排除! 勇敢的年輕人突破了層層警力,從窗戶爬進了會場,只是為了凸顯環評違法,人民要進場監督。然而,被蜂湧般的警察抬了出去。 明知是設好的局,留下的伙伴,還是守規距的發言,只是因為對人性、良知還存一點期待。 一喊清場,我們推開了椅子,雙手在後背交錯,準備再一次用肉身和僅有的喉嚨對抗預謀的官商勾結。 沒想到,主席落跑了!錯諤的媒體緊隨而上,竟也被拒門外,原本可以讓媒體監督的閉門會,成了純然的密室交媾。 幾十分鐘後,官員們笑盈盈的走出那的齷齪的密室,來到會場宣布「有條件通過!」 他們贏了環評! 我們憤怒,我們流淚,只能用僅有的肉身再吶喊、拍桌;我們走出會議室,和廣場上的兄弟姊妹們一同憤怒、流淚。 我們沒有白來! 憤怒將澆灌著我們的熱情,淚水將滋養著我們更深沈的愛與良知,一次又一次的洗禮,我們將獲得更堅定的力量,累積出足以改造國家的動力。

【守護森林】美麗灣的環評就這麼過了…

給自己一張根植於土地的台灣身份證 寫在山林書院 -- 高雄營隊之後   李根政.2012.8.7 在蘇拉颱風接近台灣東海岸前,山林書院第一梯次營隊順利在阿里山結業, 234 位學員在五天或八天課程中,經過一場紮實的生命洗禮。有一位學員分享:經過這次營隊,就像是柺杖樹定了根,開啟了對土地及台灣人的情感認同。 14 年前,我也有著同樣的見證。 1998 年 6 月,在高雄市教師會張輝山理事長的鼓舞下,和一群教育界的伙伴成立了「生態教育中心」。同年 8 月,正好碰上陳玉峯教授辦理第二梯次「環境佈道師」營隊,提供了「台灣自然史、山林開拓史、土地倫理」等課題的啟蒙教育;同一時間,也參與了陳教授及保育團體如火如荼推動的「搶救檜木林運動」。從生態教育中心到地球公民,我和伙伴們所從事的山林保護運動,正是奠基於陳玉峯教授、楊國禎教授的研究基礎。 對於一個從金門定居台灣的「移民」來說, 陳 教授以 250 萬年台灣自然史的格局,跳脫人種狹隘視野的史觀,恰好成為我融入台灣社會的基礎。而筆者透過十數年環境運動的實踐,則彷彿頒給自己一張無形,但根植於土地的台灣身份證。我所理解的是:只要是認同這塊土地,在起心動念、行事上,非以一己之私,而願意考量公共利益、世代公義、生界倫理的人,就是個夠格的台灣人。 陳教授提攜後輩著重於視野、格局之開闊,其無私的格局感動了許多有同樣心靈底蘊的台灣人,在阿里山的結業式上,陳玉峯教授一一親手遞交結業證書,他說:這不是由他授證,而是他要好好表達對學員的感恩,希望每位學員都能發願,未來繼續替台灣盡一份力。 山林書院──台灣自然暨宗教情操教育的民間永久基地,是陳教授百年樹人的宏觀遠見,是建立台灣主體文化、集體認同、政治實踐的根基。在此營隊中,我感受到來自各地學員聚合的願力,或許這便是突破台灣各種逆境最重要的資產。 感謝這片天和地,讓我們幸運地在蘇拉颱風襲台之前,順利完成營隊!感謝十方善緣護持此營隊,以及地球公民基金會所有專職、義工的努力付出。

【文明反省】藝術與環境運動

藝術與環境運動 李根政 2012.6.1 少年時代的人生夢想,是當一流的藝術家,當老師後,在教書之餘努力的創作著。沒想到 30 歲那年,我選擇投入環保運動,放下了熟悉的畫筆。 原以為這一放下就是和藝術創作斷了線,但生命很奇妙,常常繞了一圈又走回來了。 從事環境運動除了要學會對公眾講話、寫文章,也要寫抗議布條、拍照、編刊物,不知不覺的,年輕時所學都派上用場; 6 年前,為了表達對捐款人的感謝,重拾毛筆寫春聯,之後成了年度例行活動,不知不覺的,寫書法又回到生命中;更奇妙的是,多年來在背後支持的 蘇振輝 先生、 楊博名 先生也都是藝術的愛好者,常常送票請會裡的專職、義工聽音樂會,不斷提醒要把文化藝術做為充實內在,讓環保運動走得長遠。 另一方面,十幾年來我移居到了高雄,對於這個城市的工業污染始終難以忍受,但是,市民的無感 — 冷漠讓改善污染欠缺動力,儘管我們奮力的工作者,但得到的共鳴仍是極其有限,如何讓人們有感,成了環境運動的重大挑戰。 「家.環境藝術展」便是在這樣的因緣背景下,交融出的火花。 1 年多的籌備、 5 位藝術家、 17 個團體和個人的捐助、 41 天的展出, 113 位來社會各階層、大學、高中生的解說志工, 6 萬 8 千人次的參觀者,構成了這次台灣無前例的環境藝術展。 這是一個環境運動的嶄新嘗試,對於一個人力、物力資源有限的組織,更是不小的負擔,但看到義工們賣力的解說,觀眾從無到有的認知,專注的表情,就覺得值得了。 如何讓人們對環境問題有系統化的認知,喚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是我們持續面對的挑戰,而藝術正是一個絕佳的媒藉,這個答案,我繞了十幾年才得到,而且認真的開始實踐。

【活動資訊】Hi!在「家.環境藝術展」碰面的朋友們!

Hi!在「家.環境藝術展」碰面的朋友們! 2012年3月10開始的 「家.環境藝術展」 ,已在4月 29日劃下美好的句點,41天的展覽期間創下了內6萬7 ,866人次進場參觀的紀錄,最高紀錄一天湧進了7千多 人,讓我們不得不實施總量管制。 感謝您走進展場,參與了「家.環境藝術展」,或許您和地 球公民基金會及藝術家們同樣感受到了:我們的家園正面對 嚴重的工業污染,而這跟每個人都有關,因為現代生活與石 化工業密切相關。 要解決這些課題並不容易,從個人、企業、政府都必需做出 改變,而促成改變最大的動力來自於更多有意識的公民,以 及專業的環保團體。............... http://www.cet-taiwan.org/ node/1505

【文明反省】電價該合理化,但是配套差很遠…

電價該合理化,但是配套差很遠 … 文☉李根政(2012.5.8)   電價上漲引發民怨、企業反彈、在野黨炮轟,台電公司的腐化、備用電力過高、不當補貼都是事實,不過,我認為馬總統基本上做對了,電價的合理化確實是促進節能、安全社會的必要手段,只是欠缺政策目標和配套。 個人支持工業電價要調漲,改變向大財團傾斜的補貼政策,至少不能低於發電成本;民生電價在合理使用的範圍內小漲或不漲,但超過額度就採級距較大的電價,抑制浪費電。 福島核災後,日本政府要求東京及東北地區用戶需較去年夏天減少 15 %的用電量,結果節電令解除後,統計 東京電力 公司達到節電 15 %的目標, 東北電力 公司則有 22 %,這代表日本存在大規模的浪費電力,而台灣的情形可能比日本更嚴重。 台灣的電力消耗,工業約佔 52 %,服務業 20 %、住宅 18 %,因此,工業的節電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從 2001 以來,台灣的石化、鋼鐵、水泥及造紙業等能源密集產業,消耗了超過 30 %的能源( 2009 年 36.3% ),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但創造的 GDP 低於 4.4% ( 2009 年為 3.87% )。期間,政府以低於成本價賣給這些超耗電的產業,單單 2007 至 2011 年間,竟然補貼了 2000 多億,所以將工業電價調整到發電成本是合情合理,從這個角度來看,馬政府這波工業電價漲幅還太少。至於民生用電的調漲,根據經濟部的方案,如果人民開始重視節約用電,或許荷包的失血未必嚴重。 因此,從修正不當補貼的觀點來看,合理的調漲是應該。但是要達成節能減碳,讓電力低碳、安全,光是漲電價還不夠,馬政府還應該提出幾個關鍵的配套,這才是真有遠見。 一、 根據台電公司的計畫,往後 18 年內,台灣因為用電需求不斷增加,除了 七個加起來高達 9,163 億元預算的電廠外, 還要再興建 20 座燃煤機組、 22 座天然氣機組,平均每年就要蓋 2-3 個機組,這根本是把人民當提款機,推入無止境的惡性循環。所以漲價的同時,政府應該比照德國,宣布全國的用電需求要負成長,就可以停建核四廠,以及離譜的新電廠計畫。 二、因為台電公司濫建電廠,近年來,台灣的備用電力高達 24-30 %,而核電廠的發電能力只占 10.6 %,也就說,即使現在關掉核電廠,台灣還有足夠的發電...

【土地公 +人】地球公民第十七期通訊發刊詞

土地公 + 人 地球公民第十七期通訊發刊詞 李根政 @2012.3 很想了解讀者打開通訊的第一個感受?讀得下嗎?喜歡看那些篇章? 為了撰寫通訊稿件,同事們往往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擠出空檔埋首盤點或反芻,儘管「空氣污染、高屏大湖、美麗灣、霄裡溪污染、台塑買媒體」,個個都是硬議題,無不是在揭露當代政治、社會、環境的真實樣貌,而真相往往又是醜陋或是黑暗的。但是,我們不只想告訴大家世界有多糟,更要分享如何透過行動來正面的改變。 每到 3 月 12 日植樹節,我就想起陳玉峰教授說的「土地公比人會種樹」,這不只在挑戰人工林的政策,或亂種樹的行為,更是體現人要謙卑向大自然學習,審慎調整人應該做什麼?有時候,決定不做什麼,比強要做些什麼來得重要。在嘉義中埔的 曹先生,一座荒廢了二十年的檳榔園,提供了見證,這是在台灣草根鄉野看到的正面力量。 就在通訊截稿,全台環保團體動員 3 月 9 日廢核大遊行前夕,行政院拋出了核四停建與否交付公投的震撼彈。我們認為:目前的公投法 50% 投票率的高門檻、題目的設計,可輕易操作為續建核四的假民主工具,況且,不安全的電廠,不會因為公投而變得安全。 在此時,更加迫切需要「人民的力量」。不管是逼著執政黨負起政治責任,直接停建核四;或者,正面迎戰公投所需要的全台教育動員,都是史無前例的環境運動指標。幸運的話,甚至可能集結、創造出台灣一股新生的進步力量。 過年期間讀書「公東的教堂」,一群遠從瑞士來到台灣東海岸的天主教白冷會教士,為了台灣子民奉獻一生的故事,令人感動、激動。人的一生並不長,我常在想: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出些微的價值? 這是我在新年的自我期許,與大家分享!  

【水資源】覺醒的力量—記高屏大湖環評

文/李根政 @ 2012.1.10. 10:30 △圖左第一人為俊朗,正在毛豆田訪問農民。 高屏大湖環評專案小組做出結論,但我的同事--俊朗哭了!這對地球公民的同事和義工來說,真是難以想像的事。 山林保育部的楊俊朗主任,是資深專職,雖然名字是「英俊又開朗」,但平常是個省話一哥,很少表露直接的情感,生活簡單到讓我們覺得像是在苦修。印象最深的是,有時候他的中餐就帶著糙米在瓦斯爐上煮煮,或者帶一條生的紅蘿蔔加一條香蕉、蘋果;聽和他一起爬山的同事說,即使去爬高山,也只是吃個糙米飯,連帶去的肉鬆都沒吃,對我這種貪吃的人來說,這真是太神奇了。 同事和義工們戲稱他是「台灣真男人」。 一個台灣真男人為什麼哭了,我沒時間問他,因為還來不及療傷,隔天,他又在準備「國道七道」的環評案了。俊朗管的範疇是「山林水土」,森林、水資源、土地都是他的議題,熟悉這些議題的朋友,這幾年間都可以看到他的投入。 高屏大湖是2004年我在「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時,就開始和友團合作處理的議題,由於社區反對的力量,讓立法院年年刪除其預算;2007年地球公民成立,隔年俊朗到職,這項業務開始移轉到俊朗手中,幾年下來,俊朗深入各社區、社團從事組織的串連,我們常和美濃愛鄉等社團合作,利用晚間到社區辦說明會,當然少不了參加官方的會議,表達意見、了解政府資訊。 地球公民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充分掌握政府資訊,加上豐富的田野經驗,要處理水資源課題所要學習的領域真不少,但俊朗都很快的進入狀況。說實在的,這是地球公民的福氣,也是社會的福氣,更是我的福利。因為俊朗,我減輕了這部分議題的壓力。 --------------------------------- 一月九日開春的這場高屏大湖環評,是專案小組的第三次審查會,依據過去的經驗,「差異分析」審到了第三次,是極有可能會做出結論,所以是僅次於環評大會的重要會議。於是鄉親們決定要動員。 從旗山、美濃、里港要到台北參加環評會,路途真遙遠,若不是開發案負面影響顯著,加上反對的意志堅定,誰願意上這一遭。然而,這動員的背後是綿密的組織串連,群眾教育的過程,是我們和友團、社區領袖的心血表現。 鄉親們七點從南部出發,花了五個多小時到達行政院抗議、陳情,要求行政院撤銷高屏大湖開發案,因為這個案子從2001年通過環評至今已歷十二個年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