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我與社運】照顧身心與土地



許多朋友跟我分享,環境的東西真是令人頭痛,通常帶來的情緒就是「憤怒、悲觀、無力感。」

事實上,我也常常為世間不正義充滿憤怒,看到受難的土地感到無比悲傷,這些情緒,直到五年多前身心受創之後,我才徹底的覺醒──這樣對自己不好,也解決不了問題。

於是,我努力調整生活,學習放鬆,雖然頭昏的老毛病無法很快改善,但這樣的自覺和改變讓我的身體有了能量,思考更正面。

同時,學習從憤怒和悲傷中,看到內心對愛與公平正義的渴望,轉為實踐的動力;學習把眼光放遠,去看一個事情成敗背後的因緣,從而思考根本的行動策略。

這些年來,我深深的自覺:每個人都要學會把自己的身心照顧好,尋求靈魂和身體的和解,讓這個有形的肉體得以承載靈魂去實踐理想。做為一個行動者(或組織),僅僅是「義憤」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知識和智慧的增長,內在的淬煉,才能長久堅定的走下去。

在焦躁的台灣社會,好好的、穩穩的做好一件事,是很重要的文化改革。長遠來看,運動者的成長,人民意識的覺醒,比單一議題的成敗來得重要,因為,只有人與文化的改變,才能讓好的制度運轉,確保環境的永續。

期許自己及工作伙伴,也祝福所有地球公民之友,在我們追求減少對地球傷害的同時,也一起來學習照顧自己的身心,讓我們對環境的關注也能長長久久。

地球公民基金會目前共有九位全職工作伙伴,分別在高雄、台北和花蓮,大家可以從通訊的文章裡看到伙伴們處理的多樣議題,或許這樣的單薄的人力不能很快的帶來重大改變,但期許透過我們的愛與行動,為這個紛亂的世界帶來希望!


文☉李根政執行長/圖.黃裕文

2011年5月1日 星期日

【找出路】轉移人類智能的發展方向



我在FB貼上了這張照片,引起蠻多朋友迴響,那是3月某日早餐的戲作--「香蕉和鳳梨都說:我們不喜歡被排成惡魔的樣子」。

日本的311大地震引發核電災難後,旅日作家劉黎兒寫了許多批判核電的好文章,我很喜歡這段話:「核電是以絕對不可能出錯、不能出錯為前提做設計,但這樣的前提連在實驗室裡都不可能做到,更何況核電要擺放在大自然裡、擺放在人間社會裡。」

塑化劑事件是另一個失控的科技。全球迄今已知有超過十萬種化學品,但大部分未經證明對環境和人體是否無害就上市了,這一切彷彿十九世紀初瑪麗.雪萊所著「科學怪人」的情境,人類被自己的發明給謀殺了。
當代人類社會,資本家匯聚了無數頂尖的聰明人,絞盡腦汁在創造滿足人們各種生活便利、享受的東西,再透過各種媒體行銷洗腦,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久而久而就形塑了社會集體的價值認同和生活方式,但這一切並不會帶給人類真正的幸福。

我們迫切需要轉移人類智能的發展方向,讓人類的創造力致力於保全生態系的完整,滿足跨世代人類基本物質生活,豐富精神文明的發展,創造更公平的社會。

我是樂觀主義者,永遠相信生命有更多的可能性,關鍵在於:我們做出什麼的選擇。雖然很多人在恐嚇我們「沒有核電,台灣會缺電」;「沒有石化業,就沒有輪胎、雨傘、油墨」。一方面,這些說法都太片面或非事實;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堅決的不要危險的核電、不要讓塑膠成為生活的主角,以人類的智能,我們會找到出路的。
當我們決定不要喝罐裝飲料、人工果汁;可以選擇喝新鮮果汁,吃水果;當我們決定不要核電廠;可以讓我們更根本的去想出好辦法。

走在錯誤的道路上,即使再快也不會到達目的地;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即使再艱難再緩慢,也會到達終點。

執行長.李根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