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根政( 2010.5.4) 台灣充滿活力,無畏權勢的環保運動者,儘管在資源困頓的情況下,仍扮演了這個社會的良心者、防腐劑,讓這個幽暗的社會看到一些亮光。然而,在經歷了1980年代社運和政治運動緊密結合期,2000年政黨輪替十年的重整期之後,普遍上,台灣的環境NGO都面臨了經營的困境。我曾向幾位環運幹部提出三個基本的問題: 貴會的宗旨和目標是什麼?過去實踐了多少?現在組織的運作模式,能不能實現當初的宗旨和目標? 最後一個問題的答案大都是否定的。 顯然,也許目標的設定大而無當,也許組織運作出了問題,或許二個都有問題。 組織、群眾、資金、人才 想要抗衡政府和財團這種專業的破壞者、掠奪者,打遊擊式的點狀突破,或許是資源有限不得不然的形式,但是想要捍動整個體制,專業的組織還是比較有勝算。 環境問題是世世代代都要面對的課題,唯有重視人才的培養,知識和經驗的傳承,才有可能壯大改變的力量。而這同樣要有實力、有效能的組織支撐。 建立一個專業環境組織,不外乎是「人」和「錢」的問題。 目前許多環保團體的運作是仰賴政府的委託案,從中節省開支勉力支撐。但是,經驗告訴我們:靠政府的補助,既無益於公民社會的發展,也消耗了有志之士的熱情,使得人才總是留不住,經驗也很難累積,陷入了極糟的惡性循環。這樣的環保團體,或許偶爾可以虛張聲勢,但無法發揮持續的影響力。 以台灣的經濟力及廣大的中產階級,想支撐更多專業的環保團體來為人民和土地代言應非難事。唯有擺脫接政府專案維生,擺脫顧問公司和監督團體的雙重角色,直接面對社會、群眾,在持續的溝通對話中爭取經費和行動的支持,才能壯大民間社會的力量,產生政治影響力,改變政策和制度。 一份捐款代表一份力量,爭取群眾捐款和街頭抗爭同樣重要;有組織、有群眾的環保運動,才能讓多元人才發揮理想,成為培養國家棟樑之材的搖籃。 目標 台灣的環保團體已自然形成議題上的專業分工,例如森林、工業污染、農業、廢棄物、海洋、法律等…,未來的挑戰在如何在既有的議題上深耕。 但是,我們也看到團體們明知組織裡只有一、二位專職,仍然提出包山包海的工作目標,如果都要認真執行,恐怕得千軍萬馬才行。在整個社會都沈默的時候,有人願意出來發聲,當然是有聲勝無聲;明知其不可為的精神誠然可貴,但是,當每個議題,環保團體的處理模式都是虎頭蛇尾,在媒體短暫曝光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