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參與河川整治的方式與行動展望.綱要
報告人: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2007.09.14>
一、 保護、保育、整治(治理)、污染防治
二、 目的
1. 人(永續利用乾淨、安全、不虞匱乏的水資源;還我清淨家園,優質生活)
2. 河川(保護所有的生命,地景、美感──大自然)
三、 河川保育的課題分析,以高屏溪流域為例
1. 氣候、雨量;地形地質特性。
2. 土地利用、國土規劃
a.上、中游/森林的經營管理、山地聚落與產業的管理。
b.下游/聚落之生活、生產(農、畜、養殖、工業)與河川。
3. 水資源開發案。
a.曾文越域引水、美濃水庫、吉洋人工湖
b.高屏攔河堰
c.多元方案
4. 河川管理
a.多重機構:農委會(林務局、水保局)、營建署、水利署、環保機關、農田水利會。
b.流域管理局
5. 水的分配、社會公平正義、程序正義,產業與生活、生態。
四、 民眾參與
1. 法律、政策形成前,計畫可行性評估階段之資訊公開與民眾參與。
2. 不同區位、層次的參與特性。
a.民眾參與森林的經營管理。
b.山地產業與生態保育的共識(保育與地經濟地)。
c.民眾參與河川治理的規劃,例如水患治理、河川水質改善計劃。
d.監督不當的河川開發利用與污染。
e.生產者、生活者的自覺行動。
五、 展望與討論
1. 政府釋權VS.抗爭
2. 公民意識或受害者意識
3. 知識、價值
4. 組織
5. 公權力的限制
6. 公民運動的目標
2007年9月14日 星期五
2007年9月6日 星期四
【都市環境】請留下「美麗的錯誤」——記諸羅樹蛙與台糖土地
文☉李根政 <2007.09.06>
台南地區的環保人士正為三崁店的諸羅樹蛙請命,希望台糖公司和興總建設能手下留情,放棄在三崁店糖廠興建600戶住宅區的計畫。有關三崁店的文史生態價值及搶救意義,守護聯盟已多所著墨詳述,關心的朋友可逕上專屬部落格參看。
筆者於9月4日在台南社大晃瑞光先生帶領下前去勘查,此一廢棄糖廠原本種植的樹木已成大樹,其中榕樹頗為優勢,在雨後大小窪地遍佈,次生植物與外來植物在此荒廢地上欣欣向榮,有些區域各自繁衍,有些則是狹路相逢適者生存的殺戮戰場,我們一路閃躲低窪地,穿梭於這片濃密的林子、草生地、小池子等不同的棲地,瑞光介紹,在榕樹以及一些次生林下正是諸羅樹蛙的棲息地。筆者觀察到原生種次生喬木以血桐、蟲屎、構樹族群量最大;外來種則以黃金葛和禾果芋最為優勢,其中爬藤類植物黃金葛在局部地區的地被覆蓋達100%,且沿樹幹向上發展,形成既壯觀又恐怖的「純林」。
永康市為台南地區工業重鎮,工業區用地廣達700多公頃,占全市面積超過18%,最近才又把130多公頃的農地變更為科技工業區;然而迄今包含公園綠地、兒童遊樂場、鄰里公園開闢總面積竟不到4公頃,占全市面積約1%,遠遠低於都市計畫法中所規定的10%,真是一個綠地建設高度落後的城市。
台糖的這片10公頃荒廢地,確實讓野生動植物有個棲身之所,據保育人士調查,包括了160種動植物,6種保育類動物,以及全台分布最南界──諸羅樹蛙約2,000隻,如果能持續放任其次生演替,移除人造垃圾,維持整潔,也可就近提供永康、台南市民,做為自然觀察、教育的場所;同時,糖廠內還有日本神社、清朝的古官道等遺址,如能保存,將有助於提昇在地文化、歷史自覺意識;相反的,如果三崁店糖廠被開闢為住宅區,則僅讓少數人賺一筆破壞環境的錢財罷了。過去一段時間,由於台糖長期疏於管理,鑄下了今日「美麗的錯誤」,但由於部分民眾缺乏公德心,長此以往,逐漸垃圾遍地,成了環境清潔的死角;未來,在台南縣政府介入協商停工的這段期間,台糖公司如能進行全面的資源調查後,與永康市民、台南縣政府、保育團體重新討論三崁店糖廠的未來,擺脫開發至上、唯利是圖的取向,相信必能開創多贏局面。
1947年,國府台糖公司從日本人手裡接收土地達118,206公頃;至今出售大半以上,僅剩約54,000公頃,而且仍持續流失之中。
筆者擔任環評委員期間,發現目前各科學園區、大專院校用地,動輒上百公頃,都以使用台糖土地為最大宗,加總已超過1,500公頃。大量的公有農地,正移轉至其他部門,且迅速財團化;去年(2006)行政院前任院長蘇貞昌在大投資政策中,更變本加厲提出所謂「釋出台糖公司土地措施」,預計將開放34處約4,356公頃土地供產業界承租使用。
據統計,台糖公司自1995年度迄2004年度,10年之間經營本業及投資各種事業虧損合計高達654億餘元,但出售土地獲利則高達約1,280億元,所謂的盈餘完全是靠賣土地支撐,但績效獎金照發不誤,此一作為明顯欠缺基本的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更令人憂心的是,在未經確實的環境影響評估下,數千公頃農地轉為工業用地,衍生之空污、水污、廢棄物、灌排水課題,勢必衝擊農業生產環境、生態環境,對國民食品安全與健康風險更是一大威脅。
在地狹人稠、國土規劃混亂的台灣,台糖的土地是最有可能提供各種公共用地,調和過度發展的僅存大面積土地,政府和國人實不應再放仼台糖如此草率的處理土地。過去,許多有識之士不斷呼籲台糖公司的土地應全面收歸國有,並且廣植平原林,在某些地區,台糖公司確已種植人工林,據該公司表示,預計到今年(2007),累積的造林面積將達17,683公頃。然而,整體的土地政策仍是經濟、開發導向,根本未有任何生態考量。
筆者認為,台糖土地廣布全台,其資源條件有其差異性,應納入各地的區域計畫、都市計畫中,考量不同的生態、生活、生產環境的需求,進行審慎的規劃。例如,在人口稠密的都會區,有必要保留為公園綠地;在農村地區,可考慮廉價出租,籌組合作社從事有機農作,如果能有經濟農作的價值,仍應持續耕作,成為台灣因應國際局勢變動之糧食安全保留地;在接近山區的土地,甚至應考量作為飽受土石流災害的部落遷村用地。總而言之,大面積的國有土地使用應以平衡過度開發,生態保育優先,以最大公共利益為依歸,不應任由台糖為了充表面的「盈餘」而濫用。
三崁店糖廠的10公頃土地,在台糖約54,000公頃中所占比例可說是微乎其微,比起動輒成百、上千公頃土地的釋出,確是小案子。然而,這塊「美麗的錯誤」不僅對永康市民而言,是難得的綠地空間;對160種動植物(包括2,000隻諸羅樹蛙)而言,更是其珍貴無比的家園;此外,本案若能順利扭轉,對當今功利導向的社會洪流而言,不啻是注入了一脈清流,對廣大社會、市民及下一代來說,更是留下了最好的教育示範。請台糖公司高抬貴手、再三深思,也請環保人士出身的蘇煥智縣長展現智慧,共同為永康市留下一脈生機。
作者/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台南地區的環保人士正為三崁店的諸羅樹蛙請命,希望台糖公司和興總建設能手下留情,放棄在三崁店糖廠興建600戶住宅區的計畫。有關三崁店的文史生態價值及搶救意義,守護聯盟已多所著墨詳述,關心的朋友可逕上專屬部落格參看。
筆者於9月4日在台南社大晃瑞光先生帶領下前去勘查,此一廢棄糖廠原本種植的樹木已成大樹,其中榕樹頗為優勢,在雨後大小窪地遍佈,次生植物與外來植物在此荒廢地上欣欣向榮,有些區域各自繁衍,有些則是狹路相逢適者生存的殺戮戰場,我們一路閃躲低窪地,穿梭於這片濃密的林子、草生地、小池子等不同的棲地,瑞光介紹,在榕樹以及一些次生林下正是諸羅樹蛙的棲息地。筆者觀察到原生種次生喬木以血桐、蟲屎、構樹族群量最大;外來種則以黃金葛和禾果芋最為優勢,其中爬藤類植物黃金葛在局部地區的地被覆蓋達100%,且沿樹幹向上發展,形成既壯觀又恐怖的「純林」。
永康市為台南地區工業重鎮,工業區用地廣達700多公頃,占全市面積超過18%,最近才又把130多公頃的農地變更為科技工業區;然而迄今包含公園綠地、兒童遊樂場、鄰里公園開闢總面積竟不到4公頃,占全市面積約1%,遠遠低於都市計畫法中所規定的10%,真是一個綠地建設高度落後的城市。
台糖的這片10公頃荒廢地,確實讓野生動植物有個棲身之所,據保育人士調查,包括了160種動植物,6種保育類動物,以及全台分布最南界──諸羅樹蛙約2,000隻,如果能持續放任其次生演替,移除人造垃圾,維持整潔,也可就近提供永康、台南市民,做為自然觀察、教育的場所;同時,糖廠內還有日本神社、清朝的古官道等遺址,如能保存,將有助於提昇在地文化、歷史自覺意識;相反的,如果三崁店糖廠被開闢為住宅區,則僅讓少數人賺一筆破壞環境的錢財罷了。過去一段時間,由於台糖長期疏於管理,鑄下了今日「美麗的錯誤」,但由於部分民眾缺乏公德心,長此以往,逐漸垃圾遍地,成了環境清潔的死角;未來,在台南縣政府介入協商停工的這段期間,台糖公司如能進行全面的資源調查後,與永康市民、台南縣政府、保育團體重新討論三崁店糖廠的未來,擺脫開發至上、唯利是圖的取向,相信必能開創多贏局面。
1947年,國府台糖公司從日本人手裡接收土地達118,206公頃;至今出售大半以上,僅剩約54,000公頃,而且仍持續流失之中。
筆者擔任環評委員期間,發現目前各科學園區、大專院校用地,動輒上百公頃,都以使用台糖土地為最大宗,加總已超過1,500公頃。大量的公有農地,正移轉至其他部門,且迅速財團化;去年(2006)行政院前任院長蘇貞昌在大投資政策中,更變本加厲提出所謂「釋出台糖公司土地措施」,預計將開放34處約4,356公頃土地供產業界承租使用。
據統計,台糖公司自1995年度迄2004年度,10年之間經營本業及投資各種事業虧損合計高達654億餘元,但出售土地獲利則高達約1,280億元,所謂的盈餘完全是靠賣土地支撐,但績效獎金照發不誤,此一作為明顯欠缺基本的社會的公平與正義,更令人憂心的是,在未經確實的環境影響評估下,數千公頃農地轉為工業用地,衍生之空污、水污、廢棄物、灌排水課題,勢必衝擊農業生產環境、生態環境,對國民食品安全與健康風險更是一大威脅。
在地狹人稠、國土規劃混亂的台灣,台糖的土地是最有可能提供各種公共用地,調和過度發展的僅存大面積土地,政府和國人實不應再放仼台糖如此草率的處理土地。過去,許多有識之士不斷呼籲台糖公司的土地應全面收歸國有,並且廣植平原林,在某些地區,台糖公司確已種植人工林,據該公司表示,預計到今年(2007),累積的造林面積將達17,683公頃。然而,整體的土地政策仍是經濟、開發導向,根本未有任何生態考量。
筆者認為,台糖土地廣布全台,其資源條件有其差異性,應納入各地的區域計畫、都市計畫中,考量不同的生態、生活、生產環境的需求,進行審慎的規劃。例如,在人口稠密的都會區,有必要保留為公園綠地;在農村地區,可考慮廉價出租,籌組合作社從事有機農作,如果能有經濟農作的價值,仍應持續耕作,成為台灣因應國際局勢變動之糧食安全保留地;在接近山區的土地,甚至應考量作為飽受土石流災害的部落遷村用地。總而言之,大面積的國有土地使用應以平衡過度開發,生態保育優先,以最大公共利益為依歸,不應任由台糖為了充表面的「盈餘」而濫用。
三崁店糖廠的10公頃土地,在台糖約54,000公頃中所占比例可說是微乎其微,比起動輒成百、上千公頃土地的釋出,確是小案子。然而,這塊「美麗的錯誤」不僅對永康市民而言,是難得的綠地空間;對160種動植物(包括2,000隻諸羅樹蛙)而言,更是其珍貴無比的家園;此外,本案若能順利扭轉,對當今功利導向的社會洪流而言,不啻是注入了一脈清流,對廣大社會、市民及下一代來說,更是留下了最好的教育示範。請台糖公司高抬貴手、再三深思,也請環保人士出身的蘇煥智縣長展現智慧,共同為永康市留下一脈生機。
作者/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2007年9月3日 星期一
【水資源】工業喝好水,農業喝毒水!
文◎李根政
工廠喝的是乾淨的地下水,農作物喝的卻是有毒的工業廢水、家庭污水,
水質髒到農夫不敢打赤腳下田,臭到不敢洗手,
但後勁溪下游1,600公頃農田,就用這些毒水灌溉稻米、蔬菜、瓜果,
這不是新聞,一晃眼就是30幾年…
高雄海洋科技大學的林啟燦教授和研究生,組成了「鄉土環境污染調查團隊」,長期進行後勁溪的水質監測,在2001年時發現仁武橋下一個排放口,所排放的多種有機氯溶劑的濃度高得離譜,透過和某家知名大廠商的直接對話,污染行為很快獲得改善,然而到2006年,該廠又故態復萌,林教授與本中心商議,希望將此污染事證公開,讓政府和所有廠商知所警惕。
為了讓社會大眾能夠了解此一污染行為的影響,本中心針對後勁溪在八卦寮以下流域的環境進行勘查了解,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後勁溪竟是高雄地區1,600多公頃的農田的灌溉水源。
後勁溪上游有二條支流,一條是從高屏溪引水的曹公圳至八卦寮與獅龍溪匯流,此處亦為左營圳路和楠梓圳路(後勁溪)的分水位置;另一條則是發源自大社鄉的楠梓溪(此河段旁設有大社工業區),二條支流往西行至西青埔垃圾場合流,然後至高雄縣蚵仔寮出海。
本次勘查的範圍是後勁溪從八卦寮以下至援中港圳取水口,筆者以橋樑作為分段指標,八卦寮與獅龍溪匯流處為「八涳橋」,往下游依序為仁武橋及右昌大橋。根據農田水利會左營站潘站長的說明,八涳橋以上的水污染源,在過去的鳳山、仁美一帶有電鍍、皮革食品業者,廢水排入灌溉渠道,水利單位向環保局報案後,迫於地方政治人物的施壓,多數不了了之,不過這些工廠大都已外移至中國,目前的污染源主要為生活廢水。不過,在八涳橋下,我們就眼睜睜看到一個排放口排放出紫色的污水。另外八卦寮的草潭埤正樹立起鐵皮圍牆正進行填土、填廢棄物之作業,刻正引發前後任縣長有關市地重劃與下游水患之爭議[1]。
八涳橋以下至仁武橋之後勁溪河段週邊,林立各式合法、非法工廠矗立於近數十公頃農田,這些農由尚在耕作中,水源來自左營圳,這樣的生產環境如何生產出優良的作物令人懷疑。另外,該河段兩岸幾乎是無政府狀態,不僅有工廠還有小規模農墾、雞鴨屠宰場、轉運站、肉狗養殖場等零星分布,本區都市計畫和治理情形,實為政府長期放任工業發展、都市擴張,侵蝕農業生產環境、破壞生態系統機能的縮影。
本區主要污染源為仁武工業區、台塑仁武廠,這些工廠為石化中下游的產業。台塑仁武廠的水源是在大樹鄉挖13口深水井,每天取得非常乾淨的水約26,000噸,然而,經過其製程後,大量乾淨的水變成毒廢水,排入後勁溪。該工業區並未有公設的污水處理廠,污水是否能妥善處理幾乎完全取決於廠商之道德自律、環保機關的稽查,更糟的是水污染相關法令的嚴重疏漏,完全跟不上台灣工業污染的特性,於是灌溉用水在此遭受嚴重污染。根據林教授團隊檢測出的眾多污染物中,以氯乙烯、氯仿(Chloroform)及1,2-二氯乙烷(1,2-Dichloroethane)的排放濃度最高,比歐盟和日本的標準高出數百倍至數十倍。這些有機氯化合物都具有致癌性,皆為環保署列管的毒性化學物質,然而,就這麼被排放灌溉渠道中。
後勁溪從仁武橋以下至右昌大橋,穿越了高速公路、省道,經中油煉油總廠東北側,後流經西青埔垃圾場(現在的都會公園)、楠梓加工出口區。其中,煉油廠及加工出口區大部分的廢水已全數經由海洋放流,然而,加工出口區還有五家廠商將廢水直接排放入後勁溪,林教授的團隊發現有較微量有機化合物之污染物。另外,大量的家庭廢水也是後勁溪主要的污染源。
稀釋法─解決毒水灌溉
楠梓灌區兩大圳路之一的仕隆圳,其取水口位於西青埔垃圾場東側(翠屏國中小北側)的河段;另一圳路為援中港圳,取水口位於右昌大橋下游處約500公尺左右。不幸的是,這兩個取水口的位置都已是後勁溪最下游的河道,從高屏溪引來的灌溉用水,一路西行接納沿線家庭、工業廢水,混合成重金屬、有機化合物…等集大成之工業毒水。所灌溉的農田遍及高雄市的楠梓區、高雄縣的大社鄉、燕巢鄉、橋頭鄉、梓官鄉、岡山鎮,實際的灌溉面積為1,643.64公頃(95年),主要的作物是水稻(約380公頃)、甘蔗(約1,000公頃),其他還包括旱作及77.85公頃的魚塭。[2]
灌溉用水污染的情形農田水利會不是不知道。在本中心所舉辦的座談會中,水利會楠梓工作站蔡站長無奈的陳述:「水利會在曹公圳每天有3台350馬力抽水機24小時在供應水量,為了後勁溪的水質,我們增加了電費和馬力,一直到現在水質還是受到污染,水利會很無奈。」[3]
事實上,水利會用「稀釋法」解決灌溉水污染問題已超過30年了。高雄農田水利會楠梓工作站的業務簡報資料(2007)寫著「本站灌區水源大部分取自後勁溪(後勁溪在民國68年列入全國河川嚴重污水區)於下游設置草潭埤制水閘門乙座取水灌溉,並由曹公圳每年撥水約360萬噸稀釋後勁溪污染,及灌區內設立地下深井抽水機共30口抽水補灌」。
稀釋後的灌溉用水真的就安全嗎?水利會一再表達「無奈」,聲稱他們只管水,不管農產品的檢驗與安全,但長期供應毒水給農民灌溉,難道不會出問題?
五月初,我們來到該灌區頂鹽田的農田。農民表示,在煉油廠未設立前,後勁溪的水非常乾淨,不只可灌溉,還可飲用、洗衣,然而在中油煉油廠(1968)、石化中下游工廠運轉後,污染日益嚴重,其間中油污水雖然已海放,獲短暫改善,但其他污水仍持續排入,水質仍日益惡化,髒到已不敢打赤腳下田,臭到不敢洗手。據了解,本區農民所生產的稻榖,大都由中盤商收購,並未發展自己的品牌,如果真的有風險,辛苦的農民該怎麼辦?消費者該怎麼辦?
沒有人可以告訴國民,工業毒水所灌溉的作物,對國民健康的威脅程度如何?這1,600公頃長期喝毒水的農地,污染到底有多嚴重?我們該不該繼續吃這裡生產的作物?
合法的放流水、灌溉水還是毒水!
工業區用「好水」,生產食物卻用「髒水」的荒謬現象,不僅出現在後勁溪,而是出現在全台灣;不只出現在過去,也出現在最新規劃的工業區。新竹科學園區的工業廢水,是排入新竹最大灌溉水圳─隆恩圳;龍潭工業區(華映、宏碁等)的工業廢水排入龍潭主要灌溉河川─宵裡溪;這幾年才運轉的中部科學園區一、二期排入筏子溪,規劃中的中科三期準備排入大甲、大安溪,下游都有廣大農田,至於夾雜於農田中的零星、違章工廠,灌排合渠所造成的污染同樣罄竹難書。目前,環保署所公告全台300多公頃污染農地,其指標僅砷、銅、鎘、銅、鉛、鋅、汞、鎳等8項重金屬,如果全面性的加上法規外其他污染物的檢測,此一數字肯定僅是冰山一角。
對於工業廢水排入河川,政府制定了排放水標準,然而,石化工廠所排放含氯有機化合物,科學園區所排放急毒性化學物質都不在放流水的管制項目。也就是說,合法的放流水可能還是劇毒的水。
根據農委會的統計,每年約有5億立方公尺的灌溉用水,不符灌溉用水標準,占總用水量106億立方公尺的4.7%[4]。然而,「灌溉用水水質標準」,這項行政命令從1978年沿用至今已快30年。其初驗項目,包含水溫、氫離子濃度指數及電導度3項,另依實際需要進行溶氧之檢測;複驗項目則包含懸浮固體、氯化物、硫酸鹽、總氮量、銅、鎘、鉛、鋅、鎳、總鉻、鐵、鈣、鎂、鈉、碳酸根、碳酸氫根、鈉吸著率及殘餘碳酸鈉,計18項[5]。同樣不包括任何的毒性化學物質。
合法的放流水、合法的灌溉用水,都不表示水裡沒有更強、更毒的化學物質。政府的環保法規不僅談不上預防,連管制都慢了數十年,台灣的石化工業、電子產業已發展數十年,但政府竟未針對該產業的污染特性,制定地面水體中化學物質的管制與排放標準。這就是台灣圖利污染者的法規。
農田喝毒水,誰該負責?
6、70歲的末代老農民、髒污的灌溉水、毒化的農田,可說是在工業夾縫中奄奄一息的農村寫照。這擺明的就是犧牲農業,犧牲國民健康來發展工業,準備讓農業「自然死亡」?否則為什麼政府對於農田裡蓋違章工廠的違法行為,始終不願正視?為什麼政府眼睜睜的看著「工業喝好水、農業喝毒水」,數十年來坐視不理?再者,政府為解決河川污染問題,已將大量工業廢水排入海洋,對海洋生態與漁業生產環境的破壞,可有長期追蹤評估?
在民間團體召開記者會,要求廠商改善污染後,據海科大的研究團隊和高雄縣政府的調查均顯示,仁武橋之監測點高濃度的污染已有下降,然而,會議中不斷詢問環保機關能否公告污染者,均以法規限制無法公告卸責,該公司向來素行不良,以環保機關有限人力,處理重大污染個案已是分身乏術,根本無法進行常態、24小時的持續監督,誰能保證不會故態復萌?
後勁溪的污染課題,凸顯台灣國土規劃紊亂,產業發展矛盾衝突的根本課題,加上灌排不分這種因循苟且的施政,惡質的政治生態等加乘影響,正是農業生產環境持續惡化的元凶,筆者相信,台灣從事區域計畫、都市計畫、農業生產、河川水質監測等政府官員、專家學者,所了解必定超越筆者所陳述之現象,所欠缺者乃行動而已。
21世紀的國土暨產業政策,是不是該以工商業回饋農業,積極從事土地的復育,還給土地和農民一個公道?
最起碼,不能讓農業再喝毒水,人民繼續吃著毒米、毒菜了!
致謝:
勘查期間有賴高雄農田水利會左營工作站潘詩謙站長、楠梓工作站蔡秀蘭站長、小港工作站陳清標先生;農民等人之帶領解說。
[1] 草潭埤一部分之地主為余政憲家族,由於大規模的填土作業可能至使該區滯洪功能受損,加深該區水患,因此,引發地方民眾質疑,楊秋興縣長出面痛批。
[2] 2007.2,高雄農田水利會楠梓工作站。臺灣省高雄農田水利會楠梓工作站業務簡報。
[3] 2007.3.22,後勁溪污染追蹤會議。
[4] 2000.5,蔡明華、陳益榮。農業用水總量清查報告,農政與農情第95期。
[5] 灌溉用水水質標準於1978年公告(67.07.05府建水字第59931號)。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