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參與河川整治的方式與行動展望.綱要 報告人: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2007.09.14> 一、 保護、保育、整治(治理)、污染防治 二、 目的 1. 人(永續利用乾淨、安全、不虞匱乏的水資源;還我清淨家園,優質生活) 2. 河川(保護所有的生命,地景、美感──大自然) 三、 河川保育的課題分析,以高屏溪流域為例 1. 氣候、雨量;地形地質特性。 2. 土地利用、國土規劃 a.上、中游/森林的經營管理、山地聚落與產業的管理。 b.下游/聚落之生活、生產(農、畜、養殖、工業)與河川。 3. 水資源開發案。 a.曾文越域引水、美濃水庫、吉洋人工湖 b.高屏攔河堰 c.多元方案 4. 河川管理 a.多重機構:農委會(林務局、水保局)、營建署、水利署、環保機關、農田水利會。 b.流域管理局 5. 水的分配、社會公平正義、程序正義,產業與生活、生態。 四、 民眾參與 1. 法律、政策形成前,計畫可行性評估階段之資訊公開與民眾參與。 2. 不同區位、層次的參與特性。 a.民眾參與森林的經營管理。 b.山地產業與生態保育的共識(保育與地經濟地)。 c.民眾參與河川治理的規劃,例如水患治理、河川水質改善計劃。 d.監督不當的河川開發利用與污染。 e.生產者、生活者的自覺行動。 五、 展望與討論 1. 政府釋權VS.抗爭 2. 公民意識或受害者意識 3. 知識、價值 4. 組織 5. 公權力的限制 6. 公民運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