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根政、林岱瑾<2005 .11.28>
壽山動物園近來意外頻傳,95年3月11日,一名3歲男童,到壽山動物園參觀時,父親將他舉起以親近黑猩猩時,男童右手無名指尖被黑猩猩咬斷。相隔一個月,4月11日高雄壽山動物園組長張博宇,為治療生病鱷魚,隔著鐵欄杆吹箭麻醉後,以為鱷魚已經被麻醉,欲伸手拔出針筒,竟然被鱷魚咬斷手臂,此事震驚全國,更躍上國際媒體頭條。這二則意外新聞提醒我們正視壽山動物園背後的問題。
高雄市的壽山動物園成立民國67年,原本位於西子灣,叫做「西子灣動物園」,69年高雄市政府為爭取中山大學在高雄市設校,將動物園遷建至壽山東南角現址,園區海拔高度介於25至125公尺之間,屬石灰岩地質,面積12.89公頃。75年3月完成動物的搬遷作業,同年6月對外開放參觀,改名為「壽山動物園」,目前隸屬於高雄市政府建設局風景區管理所,由該所動物園組進行管理。壽山動物園的成立宗旨:1.提供良好的動物生長環境及展示場所。2.提供高品質的休閒遊憩場所及體驗大自然的機會。3.提供多功能的教育園地與研究環境。4.建立本基地與附近地區之合理區位關係,促進地方發展。
然而,壽山動物園一方面有著設置地點不當的先天缺陷,加以後天管理不良,市府投入資源有限,致使開園至今,功能不彰,遊客幾乎是逐年遞減,園區的現況更是與宗旨背道而馳。
動物園所在地—壽山(柴山),為珊瑚礁石灰岩地質,石灰岩孔隙大、滲透性高、容易被溶蝕,故易發生崩塌,再加上石灰岩下方是泥岩層(古亭坑層),為不透水層,一遇大量降雨,易導致珊瑚礁岩滑動,因此,歷來雨季常發生土石崩落、地盤滑動導致路面崩塌、擋土牆斷裂、建築物毀損的情形,本來就不適合在此大興土木,建造動物園,同時由於園區坡度達15~20度,對於動物的展示空間設計也造成極大的限制。前壽山動物園主任李志向先生曾在84年任內為文指出:
「為順利讓中大建校,市府倉促間選擇壽山現址為動物園新址,當時因時間緊迫,並未詳盡評估四周地理環境、地質(本區大部分屬砂質咕咾石層)等不利開發因素,更由於規畫失當,開園不久,瞬即發生土壤流失、園舍龜裂、參觀步道下陷等缺失,…」[1]。
在《動物園的真相》書中,英國世界動物保護協會(WSPA)、生而自由基金會(BFF)提出,動物園大部分的欄舍忽略基本的動物福利原則,以致造成動物的不舒服、緊迫和生病。例如:
- 欄舍的型式和大小顯示不尊重動物也需要有隱密性、不尊重動物的社群性行為,以及安全防衛距離與空間。
- 欄舍了無生趣的設施,導致動物不自然的刻板行為;
- 並且動物被迫與同類動物、或他種動物、或自然環境隔離;甚至無法接觸新鮮的空氣。
除了活動空間外,引入的動物還有嚴重的氣候不適問題,例如把溫帶的物種棕熊、小熊貓、綿羊等動物搬來亞熱帶的高雄,結果,棕熊的毛全掉光,活似癩痢狗;小朋友印象中毛絨絨的白綿羊,全身髒兮兮,混身污垢。更令人不忍的是動物們的刻板行為,棕熊窮極無聊成天搖頭晃腦,不需要動物學家,任誰都看得出來牠們陷入無止境的精神折磨。
荷蘭生物學家Francoise Wemelsfelder提到[2],「每一種動物都有其基本、具基因遺傳性的行為需求,這一點很重要。因為當這樣的行為表現受到妨礙時,不正常行為就會出現,或是變得冷漠遲鈍。當動物為了保有自我意識,而以不正常的方式去適應牠所處的『低度刺激』環境時,就可說是『厭倦』了。『厭倦』可以說是一種緊迫(distress),其所代表的不是動物接受的刺激過多,而是因為刺激不夠。」厭倦會導致動物不正常的行為,例如自殘、刻板行為,所謂刻板行為,是指不斷重複相同的、無明顯目的之動作。
至於動物園最常標榜的教育功能,實際上,遊客卻是走馬看花,在每種動物前停留的時間很少,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1991年曾經報導,遊客在美國華盛頓國家動物園的參觀時間,最長的是大熊貓平均5分鐘,禿鷹1分鐘,犀牛、獅子1分鐘,爬蟲類每一種只有8秒鐘[3]!在這短暫的參觀時間內,遊客究竟能夠被教育什麼,再加上動物園的解說牌也常寫錯,例如此次壽山動物園咬傷人的河口鱷,竟然被誤認為尼羅河鱷魚十幾年。
隨著野生動物生態研究的日趨深入,動物生態影像、紀錄片的普及,都使得透過圈養來觀察了解動物的教育效果相形遜色,透過Discovery或是國家地理頻道的影像,就可以獲得遠比參觀動物園更自然、豐富生動的知識和感動;大多數動物園根本無法提供野生動物足夠的生活空間,以致動物行為、健康狀態與野外落差甚大,試問這樣的教育效果和目的為何?難道我們要告訴小朋友,為了我們自身的好奇心(非生存之必要),就可以對動物施加肉體和精神上的折磨?
高雄壽山動物園是個經費短缺、年年虧損[4]的政府機關,其組織編制中無教育推廣、保育的專業人員,試問如何做教育、保育[5]?我們建議高雄市政府、市議會盡快邀請動物園、動物福利專家,全面體檢壽山動物園的軟硬體,逐年寬列預算推動改善工作;在空間有限的情況下,應以不引進任何新物種,不繁殖下一代為原則;積極改善現有籠舍,提供符合動物福利、豐富化的環境;終極的目標,應是要關閉這座動物園。因為以高雄市而言,柴山即是最好的生態教室,山上有野生的台灣獼猴、山羌,鳥類、兩棲爬蟲類、節肢動物、昆蟲等,本應鼓勵學童在柴山觀察、研究動物生態,並學習為日益消失的大自然做出負責任的行為,至於有心解開動物生態之謎,帶領人們更了解動物世界的學者們,更有責任和義務站出來關心動物們的處境,以及拯救瀕危的生態系,而非把研究焦點放在關在籠子裡的動物。
「黑豹」的解說牌上寫著:「黑豹的個體活動為8~63平方公里」,「瞬間奔跑時速至少可達60公里」,但卻被關在一小小的鐵欄裡。兩隻棕熊全身的毛全掉光,幾乎看不出是隻威武的熊。
小貓熊「球球」被關在一間裝有冷氣的「少女房」中,約3*6公尺。
小貓熊的解說板寫著「棲地:海拔1,800-4,000公尺的高森林裡」
延伸閱讀:
動物園的真相 http://www.east.org.tw/06/link1-1.htm
以負圈養為榮的動物園http://www.east.org.tw/09/link1-11.htm
棕熊居台活得痛苦http://www.east.org.tw/09/link1-18.htm
[1]李志向,1995.5。《強化壽山動物園的社教功能》,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季刊8:32~34。
[2] 出自《動物園的真相》,P15。此書為英國世界動物保護協會(WSPA)、生而自由基金會(BFF)在1997年發行,中文版由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翻譯在2003年1月發行。
[3]出自《動物園的真相》,P39。
[4]以壽山動物園92~94年度的歲入和歲出來看,民國92年門票收入為1,226萬9千元;93年度為996萬元,94年度編列的門票收入為1,020萬元。而在歲出方面,僅動物園管理業務費92年度就達1,328萬2千元;93年度為1,506萬7千元;94年度預算數為1,431萬1千元[4]。總之,門票收入還不夠支持常態的管理費用,遑論49名員工的薪資。
[5]動物園組內設有組長1人、副組長1人、獸醫3人、技術員3人、護士1人、書記1人、技工、工友共計39名,總計管理壽山動物園的人力為49人。─資料來源:高雄市政府九十四年度預算書、高雄市壽山動物園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