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根政(2003.3.3)
關於社會人格
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自成立以來,不斷交織的學術與社會關懷面向的內在拉扯,創辦人陳玉峰老師憂心的是學生的社會人格要如何培養,學生們則苦惱著,我是來唸書的,我的能力準備都還不足,如何進行社會關懷,對於陳老師所說的社會人格,似乎覺得壓力有點大。
對此,我想到一引子,自我來生態所之後,便將生態教育中心人事做了一些新的安排,一位平時表現優異的助理,從只做文書、帳務等配合性的工作內容,被要求轉型為執行專案,另得統籌一些活動的規劃與執行。然而,經過半年多仍覺得不適應。我和伙伴們在討論一個問題:到底人那些可以改變,那些不能改變,初步的答案很普通,就是應用性的技術、處理事務的效率也許可以培養,但是行事風格,如內向、外向等恐怕很難改變。
在某些層次上,我可以同意這樣的看法,因為一個人的慣性是如此的強勒,改變不易。但是,這種說法未免消極,我的看法是這牽涉到自我的彈性與調整心智的能力,並非不可能,社會人格的培養即屬此一層次。
什麼是社會人格,我有個簡單的感想。
對於發生在周遭的事務,不論是美感、是非、愛、憎,甚至對處理事情的品質等…
每個人的感受和反應因人而異,但其普遍原則為─誰有感覺,誰痛苦;
愈敏感的人,痛苦愈深,如果感覺痛苦,而且苦如錐心,好像非得為此事做出反應不可,
這樣的人只好跳出來做點事,否則只是不斷內傷,
簡單的歸納,社會人格即是:
「對社會發生的事務有敏感度,而且主動做出反應!」的人格特質,接著就是個人能力和智慧的問題。
至於,社會人格能不能培養,牽涉到心智的啟蒙是否能產生內在的感應,幾乎接近一個人的改造,的確是不小的工程。說實在的,我認為陳玉峰老師的當頭棒喝僅是開頭,接著需要營造一種參與公共事務的氛圍,長時間的耳濡目染,而且打從心裡認同才行。
參與公共事務
從事公共事務的確會面臨一些考驗,例如:
一、如果你夠堅持,在身邊的人通常不會越來越多,只會漸漸稀少,因為湊熱鬧比做苦功來得容易。
二、也許,許多人只是憑著一時的「正義感」、「未經考驗的熱忱」而來,根未不了解自己的志趣是否與此相符,所以只得中途離開。對此,我們只有祝福,沒有任何怨言或加諸道德的評價。
三、如果你站在浪頭上,參與的過程每天可能都在考驗你的心智與判斷。例如:如何在大、小格局之間衡量得失,做出適當的付出;要採取什麼樣的行動、要表達多大的強度;又參與官方會議時,如何適切地表達民間立揚,而又有一定的水平;如何在受到挑戰時,做出即時適度的反應,以免削弱本身的正當性等…
四、當你不斷付出又得不到甜美的果實時,要有足夠的智慧不覺得內在空虛,對人生仍然充滿希望。
五、在你對社會充滿愛的同時,要讓家人感受到你的愛。
關於組織
我不認為每一個參與公共事務的人非得如上戰場一般,但我們的確要這樣敏感度夠高,能夠做出適當反應的人。
一個組織能否發揮影響力,首要是人才,其是財力。
我們需要人才,但有能力的人大都選擇往上爬升,追求功名利祿;環保運動的人才通常可遇不可求,符合我所談的社會人格者幾稀矣,更何況要擁有組織能力,有充分的智慧做出正確的判斷。
過去,我們大都在消耗人才;因為我們沒有辦法提供起碼的經濟水平。
當政府藉由科層體制分工化,把國家機器愈搞愈龐大;企業也極力吸引人才邁向專業化的同時,民間團體還在為基本的生存掙扎時,這使得我們的對抗籌碼愈來愈少。
根政200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