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1月30日 星期三

【教育】彭厝的生態校園

文⊙李根政

一個在優美、豐富的自然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如果經過教育曾搭起自然和孩子的橋樑,會對生命比較敏感,從中滋生的愛心和學習的興致將是真摰而熱切。

我們需要自然度較高的生態校園,而不是僅有視覺效果的花園。

彭厝國小在校長的支持,詹主任和幾位熱心於生態教育的老師共同努力下,正實現著「生態校園」的理念。綠蔭成亭的鳳凰木見證了彭厝建校60年的歷史,中庭二排樹齡四、五層樓高的桃花心木、鳳凰木、毛柿和前庭的國寶樹竹柏,展現了令人羡慕的綠色校園…,但這裡動人的不僅是眼前樹林的綠意、花園般與動人的色彩,更值得一提的是這背後的經營理念與教育內涵。

落葉

彭厝國小,在大葉桃花心木落葉的季節裡,有半個月到二十五天不掃地,讓孩子可以在厚厚的落葉堆裡,玩耍、體驗、學習,他們進行的是落英繽紛主題學習。

毛柿樹下,厚厚的一層沃土,仔細一瞧,原來是落葉形成的天然堆肥,當果實掉落,種子逕自在母親的身旁發了芽,這些可愛的小苗,被老師叫做「黑美人」,有些讓它們在校園中自然成長,有些作為學校的禮物,慎重的送給有心的人士、機關;有些讓孩子們帶回家種,毛柿的小孩,成了綠天使,傳遞著綠色的希望。

校園的角落,有著三堆小丘,那是落葉堆肥區,一堆剛堆起的樹葉;一堆不時加水提高溼度,定期翻動,用帆布蓋著提高溫度,正進行堆肥化的過程;另一堆則是迷人的天然肥料。

我好奇的問,彭厝處理落葉的原則是什麼?校長和主任說:水泥地、磚地上的還是每天掃,但是樹下的是一個星期掃一次,每到週五,孩子們便用耙子輕輕地盡量不要帶起泥土集中到堆肥場,草地上的則是用撿的。平常環境整潔工作重點則擺在撿紙屑等人工垃圾。

彭厝的落葉處理,是一個理想的模式嗎?許多人可能不同意。

但我們應看重的是其中的彈性與不同的思維。詹麗足主任說:「轉個彎,視野更寬闊。」的確,彭厝顛覆了現在大部分學校對落葉處理的方式,落葉不被當成垃圾,而是教學的主題、珍貴的資源。

因為落英繽紛的專題學習,孩子們對桃花心木有了感情,成為票選出來的校樹,因為教育,人和樹有了新關係。落葉再也不是在求學階段的麻煩垃圾、整潔比賽的頭痛區域。這才是新教育要彰顯的價值,而不是憑空堆砌大量學習單,卻忘了自自然然的素材。

隨處可見的生態教材

彭厝的「怡園」,水池裡有常見的荷花、睡蓮、香蒲,最迷人的是富有亞熱帶氣息的姑婆芋、桫欏,不起眼的黃槿、還有台灣欒樹,阿媽時代做嫁妝用的「烏心石」,則散生在園區。校長說:構樹、血桐、蟲屎這些鄉土樹種,孩子應該要認識。前庭二十幾棵竹柏,是國寶級的植物,茄冬樹寄生了菩提樹是常引用的生態教材。

颱風吹倒了橡膠樹,雖然經搶救還是死了,學校隨機進行了憑吊老樹的教學,讓孩子有機會探討樹為什麼會倒,倒了的樹還有那些生命會在裡面滋長…,就這樣,彭厝有了一棵倒了的枯木留在校園。

走到玄關,公告欄上黑板寫著:「學校大門兩側開滿了橙橘色的炮杖花,象徵春天就要來臨!」原來這是導護老師寫的,提醒師生注意學校的花開花落,時序變化。

邊際效益

因為校園環境好,彭厝成了視力保健重點學校,因為由生態校園延伸的教學活動,成為小班教學的重點學校,同時扮演著教育部綠色學校中的積極角色。似乎,營造生態校園的同時,教育的各層面也跟著向上提昇了,這不就是「環境教育」的目標嗎?

成功的關鍵與隱憂

看到彭厝國小成功的這一面,我們不禁疑問,一個十三班的學校,是怎麼達成的?雖然彭厝的確有著傲人的植物資源,那是二、三十年前愛好種樹的老校長對學校的重大貢獻,然而經過一早的訪談,我們更清楚的看到其中的關鍵:「一個具體支持、有概念的校長;一個不計較、愛好自然生態的主任、還有一群熱愛生態教育的老師,以及認真、善用學校資源的老師們。」

彭厝最大的資產在於這群熱愛生態教育的老師、主任以及校長,然而,如果這樣的經驗與理念,未能傳承在繼任者的心中,那麼未來的彭厝會是怎樣的彭厝呢?

台灣二千多所的中、小學不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和困境嗎?

大部分學校的校園營造只是校長、總務主任和工友的事,僅管開放教育、本土化、九年一貫課程喊得震天響,然而老師、學生參與校園營造的機制仍然闕如,校園的水泥化日益嚴重、外來樹種充斥;只有美、綠化,沒有生態化等;環保工作只有資源回收、垃圾減量,教育的內涵仍然表面、淺薄、方式不當,孩子和土地仍然疏離。

教育內涵的保障不僅在於良善的制度,更重要的是「人」。唯有學校的行政人員、師生普遍的生態素養及對土地的熱愛,生態校園才可長可久。

本文為2002年1月30日,訪屏東縣鹽埔鄉彭厝國小記錄,刊載於生態中心季刊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