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政(2000)
棲蘭山,因為生長著許多名為「馬告」的民生植物,於是泰雅族便稱這座山為馬告山。此一原始的林區自古為泰雅原住民族的生活領域,是各部落狩獵、採集、遊耕的場所,為原住民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天地。
然而,幾十年來,退輔會在宜蘭縣境內全面砍伐馬告山6000公頃檜木原始林,在民國八十一年行政院宣布禁伐天然林後,更改以「整理枯立倒木」為名,越過雪山山脈在桃園、新竹縣內砍伐枯立倒木及林下的原始闊葉林,甚至包括活的檜木,其面積廣達800公頃。如此嚴重破壞國土保安、違反保育原則的作為,讓民間的保育人士憂心如焚,於是在1998年~1999年兩年來發動「搶救棲蘭檜木林運動」,獲民間十數萬人連署支持,在不斷陳情、請願、遊說,甚至發動連續兩年數千人的「為森林而走」大遊行,終於獲致行政院宣布不再整理枯立倒木。
同時,為了保全這片全球僅存的扁柏原始林,北台灣無可替代的維生體系,民間在考量國家公園在法源、組織、事權分工、管理、防杜不法行為、保育措施等面向,皆為國內最嚴謹的制度,於是在1999年年底提出「催生棲蘭檜木國家公園」的訴求。具體要求退輔會退出棲蘭山,成立千禧紀念公園,選前並獲陳水扁總統承諾,當選後立即宣布成立國家公園。
選後至今已四個月有餘,在民間殷切期待下,新政府終於著手實踐諾言。然而,日前原住民的民意代表、鄉長等人在拜訪行政院副院長時,明確表達反對國家公園的設置,這幾天宜蘭大同鄉、新竹地區的泰雅族人也準備聯手反對。對此,我們深切了解根本的衝突在於:台灣自一九八四年以來,布農、太魯閣、泰雅族的傳統家園內,設置了玉山、太魯閣及雪霸國家公園,由於援引美國「無人國家公園」之制度設計,限制了國家公園內原住民對該地資源之使用,同時由於「由上而下」的決策模式,原住民完全沒有參與決策及經營的機制,在未依互為主體的原則下考慮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便制定了許多爭議性的法令,造成原住民經濟活動受限、生活上極大的困擾,甚至侵犯了原住民的傳統文化及尊嚴。國家公園在原住民這個部分的設計的確需要大幅改變,應在兼顧自然資源保護與保障原住民傳統文化、經濟生活於不墜的前提下,調整過去的由上而下的籌備、經營方式。
因此,我們建請行政院在宣布成立「馬告檜木國家公園」的同時,從正名開始,明確宣示讓原住民充分參與策劃、經營「馬告檜木國家公園」。並且具體實踐陳水扁總統與原住民所簽署的「原住民族與台灣政府新的伙伴關係」承諾。在國家公園正式營運前,修改國家公園法,保障國家公園內原住民之生存權、工作權及其族群文化傳統之延續;修改內政部國家公園計劃委員會組織規程,保障原住民有充分的代表參與籌劃;同時在擬定「馬告檜木國家公園」計劃書時,充分到各相關的部落徵詢意見、召開說明會,以建立真正的共管模式。藉此,台灣將建立一個保護自然生態、尊重原住民傳統文化之國家公園,將可作為21世紀台灣保育對外宣示對生物多樣性努力之指標,同時因為這是一個由下而上所推動之國家公園,正可作為全球國家公園之典範。目前位於馬告山生活圈的司馬庫斯、鎮西堡等原住民社區,已經展開自發性的保育、文化傳承行動,未來將是國家公園最佳的參考範例。我們期待透過馬告國家公園的設立,發揚「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原民文化,作為逆向教育漢人尊重自然法則之最佳教育基地。
我們要的不是粗糙、霸道,「由上而下」的國家公園;我們要的是一座自然與原住民共存共榮的國家公園。
但願台灣有這個福氣,在二十一世紀還能擁有這片全球僅存的原始扁柏純林,給後代子孫無價的千禧紀念物。但願原住民祖先已經守護千百年的馬告山,不再有伐木的威脅!但願原住民與國家公園共存共榮的願景不是夢。
註一:「原住民族與台灣政府新的伙伴關係」文件中第六條,恢復傳統自然資源之使用,促進民族自主發展:
「以國家財政促進原住民族地區合作事業,發展農林、生態文化遊憩、手工藝等部落及民族自主事業,吸納原本外流的原鄉人口,填補部落的社會階層,使族群經濟與文化社會發展均衡並進。在國家需用原住民領域土地時,如國家公園、水資源用地、森林用地等,應建立原住民族與國家共同經營管理的合作模式,以尊重該部落或民族的自主地位。」
原載於自由時報2001.1.6自由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