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根政 2008年12月6日,從溫暖的南台灣,搭乘了高碳排放的三班航機,共飛行一萬多公里,耗費了近24個小時,我們飛到了舉辦 COP14/CMP4 [1] 會議的波蘭波茲南市,原本這個時節的波茲南,應該是大雪紛飛,積雪盈尺,但我們抵達時只領受到攝氏約4℃左右的低溫,丁點雪都沒有。 能夠報名參與這次大會,是跟著高雄市政府組成的考察團,安排交通、住宿,再透過徐光蓉教授的介紹,用了一個總部在法國巴黎的國際NGO──HELIO的名額才得成行。儘管敏玲已在出國前的一些空檔研究了這次會議的議程和附在網路上的資料,但在完全沒有參加COP會議的經驗下,到了波茲南,我和敏玲還是像逛大觀園似的,摸索這個國際大會的空間、議程、周邊活動。儘管受限個人語言的障礙,5天的走馬看花,還是受到很大的刺激,本文試著做一些分享。 氣候政治 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真正完全履約的附件一國家數量很少,尤其這波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各國為了解決國內的經濟、就業問題,已忙得焦點爛耳,如果減排無法推升經濟成長、增加就業,誰有意願推動?有一個國家的代表就指出,金融危機已成為因應氣變的一種障礙了。 去年12月,在印尼通過的「峇里路線圖」(Bali Road Map),要求各國最晚要在2009年12月召開的《氣候變遷框架公約》第15次締約國大會以及《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國會議(COP15/CMP5)時做出結論,達成承接《京都議定書》2012年到期後的全球抗暖化新協議。因此這次的波茲南會議,相當於是為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的預擬減排共識,他們形容是「踏腳石」 [2] 。 氣候變遷對人類的威脅猶如一個有時間表的末日進程,全球絕大多數科學家、政府、民間企業、非營利組織都明白,如果不立即減少碳排放,積極推動調適策略,全球性的大災難即將臨頭。 但是,全球富裕的工業化國家,仍然不願意實踐最根本的解決方案,所發展出的碳交易、CDM等機制,只是付出少許代價、迂迴的取得持續增加排放的「權利」,讓高排放國家、企業合法的繼續破壞地球,最大獲利者可能是全球少數碳交易公司,是否真的可以減少全球碳排總量令人質疑;另一方面,中國等開發中國家,則極力爭取碳排放發展權,不願加入減排行列,邏輯很簡單:你們已在享受高碳排放的果實,為什麼我們不可以?最可憐的是那些氣候變遷下的犧牲者──低地島國、窮國(人),這些低收入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