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根政2002/11/8
從日治時代做為阿里山鐵路之物資、旅客休息、用餐中繼站的奮起湖,在實施週休二日後,再度成為一個新興的觀光據點,每當假日,大量人潮擁入,引發人車爭道,停車位不足之現象,當地人認為已造成當地發展觀光之瓶頸,遂有增建停車空間以及拓寬道路之議。
因此,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在會同部分地方人士評估後,選定了169縣道17.2公里的一條溪溝,先興建3×2.5公尺之排水涵箱導引水流,爾後準備於其上興建七十五個停車位,施工期間除大規模整地外,更砍伐了三十八棵約近六十年生的柳杉。
在全面經濟不景氣,期待觀光帶來商機,短利取向的期待下,對於政府投注任何工程、公共設施,地方居民表示歡迎之態度可以理解。然而,幾位居民和嘉義地區民間團體則採取了反對的立場,並展開陳情行動,希望能阻止是項工程,請阿管處另覓地點重新規劃,其所持理由大致可分二大項,一為停車場將危及中和國小和下游居民的安全,一為生態破壞。
對於環境安全問題,阿管處表示:「上游集水區並無人為破壞,植生覆被非常良好,經勘查後無土石滾落與斷木沖刷現象。…」;「設計標準均符合政府水保及排水技術規範要求,因此不致有水土保持上的問題。…」
然經靜宜大學生態所陳玉峰教授、台灣永續聯盟蘇銀添執行長偕同筆者等人至現場會勘。質疑如下:
一、本工程所在地的基質特性是屬於砂岩層的崩積土,只要有雨水切割,崩蝕乃司空見慣的事。工程選擇在溪溝,且以箱涵施工,此乃假設山林流水猶如居家定量排水(穩定)之設計,根本忽略了暴雨期的洪峰量。民國八十五年此處曾因上游之崩塌物嚴重阻塞排水孔導致該停車場大淹水,排水孔下方公路邊坡土石流失,路基流失100公尺,道路全部中斷之事件,可謂殷鑑不遠,然而人總是那麼健忘。
二、公路上方集水區以三條以上小溪溝集水下注工程所在地,但現場無法判斷未來水流如何引導。
三、工程完工後,溪澗的水長期下滲,日積月累,將可能導致工程移位。
四、歷來被風災摧毀或直接導致土石流的工程,有那一個不是標榜符合水保及排水之技術規範?何以阿管處可以對本工程如此樂觀?
另外,對於反對者所提生態破壞問題,阿管處在設計、施工之初,以基地內並無良好的植物生態,少數杉木(柳杉)與雜草植生,…視覺景觀雜亂為由,並未進行任何調查。爾後在經陳情後辦理之現場會勘之綜合說明中則表示「生態專家認為依本工程所砍伐的林木數量(38棵)及工程開發面分析應不致對當地生態造成影響。」
這些說法,暴露了整個工程完全欠缺生態上考量,以致將溪流之天然植被層視為「雜草叢生」,而下達只砍了38株柳杉所謂生態影響依據,更忽視了生態環境之龐雜,非僅砍樹才叫生態破壞。況且,目前進行之基地開挖、RC涵箱之構築等工程,其實已導致溪澗生態全部死亡,難道這樣對生態會沒有影響?根據鳥會及一些生態觀察人士的統計,該溪流在施工前約有二十種鳥類、多種保育類之螢火蟲、樹蛙、蝴蝶等動物資源。然而,這些都因先前未進行任何調查紀錄,變得死無對證。
除對本工程的直接批判外,陳玉峰更以大阿里山區百年開拓史的視野點出了問題的核心。日治時代由於地理位置適中,奮起湖成為阿里山鐵路中間轉運,物資的提供、補給之中繼站,加上氣候的條件最適合人居住,更成為日本官員之住宅地,因此最好的建築物設計都在這裡,我們從目前所遺村落的巷道,道路系統和建築物,所呈現之寧靜的鄉間氣氛可窺一二。然而,這也留下一個歷史的課題,即奮起湖社區整個設計就是根據火車所規劃的社區動線,當時完全沒有考慮到公路開通以後交通動線等問題,目前總體再規劃的最大困境即源自於此。
從這個歷史的觀點來看,奮起湖顯然需要的是一個針對地方特色,交通特色的整體規劃,而非一個急就章、短視近利又充滿危機的工程。
本案經陳情人舉發後,阿管處於十月一日停工,於十月十八日邀請相關單位、人士及學者專家現場會勘,會勘後隨即復工,後經林盛豐政務委員之關切,再度停工,目前尚待政府做最後決策。
對此,我們僅提供幾項善後意見,供當局及奮起湖居民參考:
一、籲請政府承諾保有原投注奮起湖之經費,但必需重新進行總體規劃與評估。
二、立即把現已進行之水泥涵箱工程拆除,恢復原生育地。
三、停車場另行覓地興建,但必需進行環境安全、生態資源之評估。
四、若執意進行,建請政府將決策之交通部觀光局、阿里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農委會等執事官員;地方之政府機關、民意代表;以及為此案背書,認為在水保沒問題和生態未有影響之學者專家,一一列名記錄,未來如果發生問題,自可提供全民及司法單位參考,做為追究責任之依據。
五、再評估與暫時停工的決定,代表政府的一種進步。然而,以奮起湖停車場顯而易見的錯誤小工程,都得勞動行政院政務委員才能暫時阻止。試想,如果事事都如此,國家機器要如何運作?以國家繁多之建設方案,相信奮起湖不會是單一事件,例如行政院正大力推動之2008觀光客倍增計劃等,都有可能衍生各種大、小工程破壞,有必要從源頭進行評估與管制。
除此之外,從這次反對在溪流興建停車場的陳情運動,我們看到在這短視近利的常民文化中,尤其是本地的各種人情壓力紛至沓來之際,在地的社區關懷者仍然堅持立場,不為動搖,實屬彌足珍貴,代表著台灣自然文化確已發芽。
我們除了期望主政者以宏觀、長遠的眼光來規劃各種山林保育、產業、工程政策外,更期待這些地方自主、自覺力量的成長茁壯,成為台灣邁向新世紀的主要動力,形塑台灣文化新價值。
後記:
本案經林盛豐政務委員現場勘察並要求停工後,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副主委郭清江又會同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黃宏斌教授、阿里山風景區管理處會共同會勘,提出三點建議:
(一)山溝之排水宜考量「常流水」採明溝跌水消能方式設計,並配合造景及生態水池處理。
(二)洪峰流量似有高估之嫌,可再檢討縮小排水斷面。
(三)本案工程上段三十個停車位,改採明溝方式設計及配合造景及生態水池調整處理,應不予施作;至下段四十五個停車位,應可予保留。
民間對此換湯不換藥,減少停車位,以所謂「造景、生態水池」粉飾表面的變更設計,完全無法接受。此舉無助於溪流水泥化、截彎取直、縮小河道後衝擊環境安全、破壞保育類生物棲息環境諸多質疑之改善。再者所謂『洪峰流量似有高估之嫌,可再檢討縮小排水斷面』之建議,明顯欠缺生態危機意識,試問有誰能保證不會有比賀伯颱風更大的洪峰?又,為了45個停車位而花鉅資興建,對奮起湖停車問題於事無補,非但破壞溪流生態、水土保持,又浪費經費及時間,經濟效益何在?
也就是說,地方保育人士及環保團體所提恢復原狀,改採其他替代方式,都未被採行,僅剩一個奇怪的折衷方案,工程照作,錢照花。
目前,在地保育人士翁茂松先生、台灣永續聯盟蘇銀添等人士仍一本初衷持續關注本案,訴求水泥涵箱工程拆除,恢復175公尺原有溪流面貌。
▲天然山溝加蓋,上面興建停車場?2002/11/7。 ▲這一條水路直衝中和國小大門口。2002/11/7。
▲2002/11/7靜宜大學生態所陳玉峰教授前往現場會勘,圖為陳教授正在測量被砍的柳杉直徑並計算年輪。圖中蹲下者為持續為本案抗爭、奮鬥不懈的翁茂松先生。200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