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政1997.6
時間匆匆,轉眼間,來台所帶的第一屆六年級孩子們就要畢業了,心裡沈重多於喜悅,沈重不是來自於孩子本身來的問題,而是來自台灣粗糙的教育。
理想中教育本該悠閒與從容,只有這樣人格才能深刻的內化,智慧才能吞吐累積,奈何孩子的童年太匆匆,早上家長急著把他們送出家門,來到學校,教師急著指揮立正、稍息、掃地、上課、吃飯、上課、掃地、放學,放學後,補習班的大門歡迎著他們,孩子們由一個禁閉、受控制的空間到另一個禁閉的空間,生命只允許一個出口,一個方向:讀書、按時交作業、守規矩、聽話、排隊不說話。
老師:學生,1:40。只有灌輸、指使、「引導」,學習很少是自願的,師生間少有對談,因為上課有進度,作業埋頭改,下課加吃飯,空白時間加起來一天不過60分,1:40,一人只有一分半,沒有對談,何來了解,沒有了解,何來言傳身教,沒有時間互相激盪,何來思想啟發。
來時開籠牢,去時啟籠牢,來時匆匆問安上課,歸去時神色匆匆道再見 。
教育是什麼?
教學生讀好課本?教學生寫字工整?
教學生寫出一篇好作文?
教學生排隊整齊不說話?
教學生整理抽屜掃落葉?
我們內在的聲音告訴自己,教育不是這樣吧?
學校=基本智能和排隊、掃地訓練班?
在賞罰分明的訓練班,何處實踐愛與寬容?在事事都得聽人指示的學校王國裡,孩子如何擁有自身淬練的價值觀?在一個個片段的知識籠牢裡,何時開啟智慧的靈光,噯!何時孩子可以自在摸索,不擔驚、不受怕?
理想只在夾縫中生存,孩子的生命只在大人管不到的地方開展!空間窄小,所以開出來的花朵大多是畸形的。因為大人給的模子就是畸形的。
後記:筆者1997年任教的高雄市永清國小,前海軍子弟學校,當年校風以賞罰嚴明的管理著稱,有著層次分明的榮譽秩度,嚴格要求孩子的整潔、秩序。如今,大部分學校的管理(教育)方式已有改變,但孩子的生命可有開展的空間?